..續本文上一頁人若天天有這樣、那樣糾纏不清的事要講,這人就是有染著,所以講“心恒清淨”就是在染不染。
《維摩诘經》說:“雖有妻子,常修梵行。”即維摩诘居士就是這樣做的,他雖然有妻子等家庭成員與生活,但他都是以法樂爲本,不貪著世間,其雖住家中卻持出家沙門戒律。在內心持戒律我們是看不出的,其外表不故意穿著袈裟示現威儀,內心卻常恒莊嚴,只有莊嚴的心,才會放出光,才能安樂衆生。一個人若沒有這樣的說服力,說明其內心沒莊嚴,內心有莊嚴的人,肯定會有說服力,肯定會有安慰心的力量,肯定有光明顯現,否則怎樣去幫助別人呢
《華嚴經》也有說:“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舍離,菩提之心。”所以在菩薩來說沒出家、在家的差別,都一樣的平等,好比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哪有在家、出家
都可以示現,彌勒菩薩也一樣,彌勒菩薩在家示現還更多些。一般人講出家爲勝,在菩薩階段,沒出家、在家,出家、在家是世俗的佛法,世俗佛法有在家、出家,所以有團體的差別。在真正的佛法來講沒在家、出家,只有心的差別,心靈世界的差別。所以真正的善知識雖然現有塵勞而心卻常恒清淨。當然有些菩薩不一定是一片清淨,有時有點過失就馬上轉化了,立即覺照,這樣保持清淨。
“示有諸過”,想度有過失的衆生,不可能表現過分的清淨,否則就沒辦法與人一起生活,人們會認爲他與他們不一樣。所以“示現過失”先以同事相攝,心念中與人相親才能使人受教。《維摩诘經》中維摩诘居士說:“入諸淫舍。”即到煙花樓去。維摩诘居士入煙花樓中,“示欲之過”,示現欲的過失,先要進去才能把他們度起,這就是菩薩的作爲。所以有時有些菩薩的朋友也這樣壞,即跟社會上一些不叁不四的人交朋友。據說耶稣曾與妓女在一個房間裏,對妓女傳道,這樣有些人會認爲:“耶稣已是聖人了,怎麼還這樣子
”其實做菩薩到後來不是把自己保持很清高,而是怎樣保持優秀,不是把自己保持在神秘當中、高高在上,使人覺得他很了不起,而是與大家一樣平凡,你高他也與你一樣高,你低他也一樣的低。若與知識分子或博士在一起,他講博士的佛法給你聽;若與庸俗的或生意人在一起,他跟你講做生意的佛理。所以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就是體現這樣的精神,是童男、童女也好,或比丘、比丘尼也好,梵天也好。你是什麼身份,他現什麼身份跟你說,現身不僅僅只現肉體的身,而是現這個平等的心智,與你交往,再來指導你,這樣就叫現身說法。菩薩到這樣的程度是不定相的,所以我們很難看得出,有時會覺得他很好,有時又覺得他一點也不好。
“贊歎梵行”,雖然講有過失,同時他是“贊歎梵行”的。好比說有些菩薩自己本人沒吃素,只因因緣的關系,但是他要贊歎吃素好;若自己吃素做不到,卻還說吃素不吃素沒關系,這是不對的,這樣就不是菩薩。自己戒律守不住,卻叫別人不用求戒,這是不對的。他在這樣的情況下只好這樣做,他不能做得太清高,但其在弘法說經上要贊歎梵行。他自己雖然沒出家,他要贊歎出家如何如何的好,住山林是如何如何的清淨,這是菩薩的作爲。
“不令衆生入不律儀”,他的目的是不使衆生成爲“不律儀”--不守規矩的人,即要衆生持戒律。所以菩薩表現出有過失是爲了利益衆生,或者有其他的因緣所在,所做不符合戒律,暫時違背真教,把自己放低,說自己做不到,我這點還不行等,把自己的過失公開,但是他同時是贊歎梵行,而不是用一種理論掩飾自己。有些人自己做不到,卻用一套理論圓自己的所做:“我爲什麼要做
”故意分析給人聽,這樣是錯的。一個人若愈是把自己分析得好,愈是在欺騙人。大家注意,一個人愈是解釋自己這樣做的理由,這個人就有問題,這是在欺騙別人。真正弘法修行的人,把自己的錯誤表現出來,讓大家都看得見,而不是明哲保身,或者在暗地裏做錯事,把自己掩飾起來,這樣的人不可取,這樣的人是敗壞佛法的根源。所以真正的善知識是大智若愚,屈己就人的。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裹叫大家求這樣的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前面說過的從正見開始一直下來的做法。“未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這裏告訴大家若看到這樣的善知識、這樣的師父,應拜他爲師,應當供養他,並且要“不惜身命”,不怕犧牲自己。這種供養是最大的供養,就是有些人問:“你拿甚麼供養師父
”有人說:“我用身、口、意作供養。”身、口、意供養,就是任師父驅使,師父叫我怎樣做,我就怎樣去做;師父叫我背石頭,我就背石頭;師父叫我背他,我就背他;師父叫我去死,我就去死;叫我生我就生;即我把一切都交給師父。實際上一個人真的把自己的一切都交出來,那麼這人離開解脫已不遠了。把自己的身體都交出去了,還有甚麼修不起的
這就是叫身命布施、身命供養。釋尊在過去生中就用頭、目、腦髓來供養諸佛如來。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驕慢。”
善知識在四威儀--行、住、坐、臥中,“常現清淨”,這是順境、順行,順行當然要恭敬、供養。“乃至示現種種過患”,這是逆行,師父故意示現種種過失。以前有一位禅宗師父,有許多徒弟,大都不明理,這師父原來戒律很清淨,道德亦很高,他知道這些徒弟很著相,就放好桌子,端來四盤葷菜,自顧自地吃起來,座下很多徒弟都看傻了,一個個都跑掉了,說:“師父破戒、破齋,師父沒用,我們怎能跟這樣的師父學佛呢
”所有的徒弟都走了,只有身邊的一位侍者沒走,這師父對侍者說:“你是真的佛種!”這師父不是真的破戒,而只是示現一下,讓大家看看,結果那麼多徒弟都沒用,都是執著於師父的外表:“噢!這師父相貌好,這師父戒律清淨。”而師父真的東西他們都沒有學到,這師父如此示現一下,就把這些徒弟趕跑了,他知道這些徒弟跟他是學不起,反而還害了他們,所以故意示現一下。師父示現的種種過患,我們不能心生驕慢:“這樣是不行的!”實際上師父是考驗你,故意示現一下讓你看,看你走過走不過這個關口。
“況複搏財、妻子、眷屬。”
前面講身命布施,這裏講身外之物的布施。搏即用手拿東西吃,財即財産、錢物;把財産、妻子、親戚都供養給師父,連身命也布施了,何況這些身外之物,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說,師父示現種種過患,心無驕慢,何況那些在家菩薩爲了謀生需要平凡的生活,需要去賺錢,需要妻子、眷屬。這樣也不要生起對師父輕視的見解,覺得師父是與世間一般人沒兩樣,不要這樣想,師父心裏有真的寶貝,就如《小止觀》所說的,師父表面雖然不清淨,但裏面有真經,臭皮囊裏有真法寶,我們得到真經,要把臭皮囊扔掉,即我們是爲了得真經,而不是爲了得臭皮囊。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刹。”
佛對我們說,假如你對善知識能不起惡念,不起惡念,不起驕慢之心,不起不好的念頭把自己的心蓋住,你能夠如此親近他,就能得人。怎樣得人
“究竟成就正覺”,因沒惡念的覆蓋,正覺就能成就,就會證得“心花發明,照十方刹”。心花開就是開悟,大徹大悟。發明就是顯現智慧光的微妙境界。智慧之花自然噴薄而出,且在任何境界都不能染著。心花開發,體性無邊無際,照十方世界,這裹是講怎樣是善知識,教我們怎樣去親近,是講親近的問題。下面講的是病的問題,有哪些病,怎樣去治。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雲何四病
”
佛說:“那些善知識所證的妙法應離開四病。”我們要知道,若善知識有這四病,我們跟他們學,就會學偏了的。其實末法時代的衆生,修行都有一個偏的地方。“雲何四病”
病很多,歸納起來就是下面所指示的作、止、任、滅四種,具有其中的一種就不能做師父。
“一者作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假若有個人講:“以我的本心來修行,我這樣的修行,這樣用功,日夜精進,或打坐六小時、八小時、十小時不睡,這樣用功我會成圓覺。”這人若這樣說的,就叫“作病”。爲甚麼
圓覺不是作成的、不是造起的,好比道教練精、氣、神,練成一個陽神或陰神。在佛教中說我修一個法門會成佛,若這樣的知見生起,這師父把法當做實法,成佛當做實有所成,那就偏離了正道。法實際沒實法,病亦沒實病,都是病目空花。故成佛沒實成,只要除去執病,本來即佛,離妄即真故。
“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病。”
那圓覺性也不是造作得的,不是因造作而得到成就的。這圓覺是本有之性,只因被烏雲遮蓋、迷惑了;若打破以後,我們本來就是佛,所以“作”是病。現代人很多研究怎樣去成佛,研究佛一個甚麼法門,這法門修得有光明,現出本尊的身體,有本尊身體以後,中陰怎樣得度。實際上這在佛法來講是方便,成佛並不是這樣成的,成佛是恢複到本性,恢複到清淨本然,遍照十方聖體的無礙,這樣才叫成佛,其他的都叫相,都是方便。假若住著造作,這人還有病,執這個病叫“作病”。所以“說名爲病”。
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減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
假若有人說:“我們現在不斷生死,涅槃也不求,涅槃生死沒起沒滅,是幻的嘛!”“任破一切隨諸法性”,隨念頭流浪,有事幹、沒事幹都悠哉遊哉!閑閑蕩蕩的,都不要負什麼責任,不用對衆生負責,也不用做什麼弘法利生的事業,亦不用修道,亦不用轉什麼習氣,什麼都不要修,一切任其自然,這樣就叫“任病”。
隨其一切緣,說一切都是幻的,以這樣的心若想求圓覺,是不可能的。過去印度有…
《圓覺經直講 第十叁章 依師離四病 盡化微細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