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塗了,“到底這樣對
還是那樣對”
即或者憎或者愛,或者自或者他,在裹面翻騰。種子是伏在裏面的,是最難破的,做工夫做得好的人才有種子翻出,做得不好的人還不會翻出。種子翻出時,有智慧的人,會把種子蕩掉,不受其影響,不跟它走,耐心等待就會過去的。種子已經種在裏面了,一定要等待它過來,只管做工夫,有一天種子沒有了,沒有了是什麼境界
特別輕安,特別清淨,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我們做工夫碰到種子翻騰不已時,千萬不要生退轉心,不要發愁,認爲自己愈修愈壞了,思想會這樣多起來,這實際是好事情,但我們要把種子化掉。若給種子迷住了,就不能得解脫,所以不成佛,並不是眼前的事。大家要知道,眼前的事都擺在那兒了,各種的報、各種的業都已明顯擺在那兒了,就是說聖人也要報,雖然他沒受,但還要報。最要緊是什麼
是種子,裏面有無以計數的善惡種子,現在還伏在第八識裏,蓋住了本來面目,而修行的人平時不知道,當工夫開始深入時,就逐漸翻了出來。
若真做工夫有大力的人,就把它的所有蓋覆一下子掀掉,就好像黑煙一樣,一下子冒出來了,很嚇人,翻騰得極其厲害。若把裏面的髒物弄清淨了,我們就成了聖人。聖人的種子是白淨的,我們凡夫的種子是黑暗的,業種是黑的,聖人的種是白淨的智慧種子,慈悲種。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洗淨這黑的種子,並沒有甚麼奇特,洗淨這種子一定要靠智慧。因爲圓覺之性本來具足,所以要靠智慧,沒智慧就洗不淨,故若我們現在有病,或環境不好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這病,對這環境産生思想,這是由種子來的,産生愛憎自他分別。
“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假若有人做工夫觀怨家,對我最壞的人,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沒兩樣地對待,這樣子病就會除掉,染種才會化掉。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在一切佛法裹面、自己的宗派、自己的法門,自與他、憎與愛都一樣,都要把它化掉,達到不二,不二就是種子和現行都消失了,執著都消失了,這叫不二。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這裏是佛勸誡末世衆生想求圓覺,應當發心,諸佛在因地時,都因發大心、解大理、修大行而成大道,我們現在聽這《圓覺經》也是因地。由因地發心亦會成道的,但因地要發正,不能發小、不能發偏、不能發邪。如何是正發心呢
“盡於虛空”,要心包太虛空,無邊無際,這太虛空是器世界,太虛空裏面有一切的衆生,
這是第一點,這叫“廣大心”。我們知道,心要廣大,不能說只度幾個人是,要度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
“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我要使他們入圓覺,雖然我自己沒入圓覺,但我知道入圓覺,知道圓覺的性、圓覺的理、圓覺的行、圓覺的境界、圓覺的方便,都知道了,但我要使法界的衆生都入究竟圓覺。這是甚麼心
這是“第一心”,所有心念裏面這是最高最貴的“第一心”,前面發心叫“廣大心”。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在圓覺中沒取覺的人,取就是證,證取。這證取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沒取覺的人,即無相。無相是甚麼心
這是“常心”,真常的心,這心是沒變化的,有取必有滅,有取的存在肯定有執著。所以說沒取沒滅,故叫“常心”。入覺時,我就是圓覺,衆生就是圓覺,所以裹面沒取的人。”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除去我、人等一切相,所有的相都不執著,都去盡。天親菩薩說:“遠離依止身見衆生等相故。”無著菩薩也說:“已度我見得自行平等想故,信解自他平等。”這裏第四個心“不顛倒心”,沒著相,除去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一切相。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這樣發心永遠也不會墮邪見,生生世世總會增進福慧,圓覺道果,這種發心假若念佛一聲,別人需要一億聲念,這功德相差懸殊。因智心不同、心的作用不同,所修的法門絕對的不一樣,同樣的事,如炒菜,別人若以凡夫心去炒,我們以菩提心去炒,這炒菜的功德與人亦不一樣,一切境界都會變化的,這心念的變化能起一切變化。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衆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驕慢,
迷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衆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佛的偈意說:
普覺菩薩你應當知道,末世衆生若想求善知識,應當要求得正見的師父,其心遠離二乘的境界;在法中要除去作、止、任、滅的四病,善知識來親近我們不要生驕慢,善知識與我們疏遠亦不生嗔恨。我們在用功當中見到種種境界,心裏應生起希有想,對善知識所示現的種種境界,應視作如佛出世一樣,不犯戒,不以非律儀而行“戒根”,即是心念要永遠保持清淨。雖然戒的示現有時不能清淨,但心念要永遠清淨,應當發心度脫一切衆生,使其究竟證入圓覺,從廣大心到常心都無彼此、我人等的分別相,應當依止正智慧,就能超出邪見,證到覺性的、無上的、圓覺的涅槃境界。
《圓覺經直講 第十叁章 依師離四病 盡化微細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