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修入圆觉,道惑俱微,见未真明,道未圆通,自作主张,病在不彻,故须再依手眼宗师,钳锤心行,击滞破惑,圆活自在。

  --作者提示

  今天我们讲的是正宗第十章,这个章段是普觉菩萨为了使末法时代众生普遍觉悟而提出的。但末法时代离佛遥远,普遍觉悟相当难,大多是以世俗知见去修行。由於这样的关系,所以菩萨请问於佛:末法时代的人如何依善知识--即怎样求善知识

  怎样除去四种病

  哪四种病

  就是止、作、任、灭的四种微细惑病。最後还有一个怎样发心的问题,主要就是围绕这些问题来讲的。那么这里的重点是什么呢

  重点是师父。因为阿难曾经问佛,善知识与我们修行人的关系,佛反问阿难:“关系到底如何

  ”--阿难说:“善知识是我们得道的半因缘。”佛说:“不对!善知识应是得道的全因缘。”好比一位老人脚伤了不能走路,全靠拐杖拄著走,师父就是拐杖,但一旦自己会走,就不需要师父,即迷者师度,悟者自度。故佛法里面有讲,参学善知识是佛门当中的第一大功课。

  我们知道善财童子问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在华严会上对其指点以後发起菩提心,悟根本智。善财童子问文殊师利菩萨:“菩萨行应怎样修

  ”文殊师利菩萨没告诉他,叫他去参学善知识,善知识的身心及所有的行动全部是菩萨行的榜样,我们若跟他们学自然会领会,自然会前赴後继地迈向成佛之道。

  又譬如人对风景的美妙,本来已经生起了向往,很想去观赏,但由於看了电视或听了别人的介绍,基本上都了解了,就觉得去了也不过如此,但亲自走到的体会与电视上看过的或听人说过的感受是完全两样的。所以佛教主张要亲到,不亲到是没用的,故不懂的人要懂,懂了的人要行,但行需要善知识来指导。

  在我们的现实当中,善知识有很多种类,先说总的,总的是讲好的方面:

  一是凡夫善知识。就是说这种善知识是凡夫,他能真正圆解佛法,真正发菩提心,且很慈悲地引导别人,但他没成圣,这在佛法当中说是最最可贵的。为什么

  因一般凡夫不可能遇到圣人,那么只能遇到凡夫善知识。就是说这些善知识也有习气,有时也带着烦恼,但他的路子是走正确的,眼是正法之智眼的,方向指引也都正确,这种善知识就叫凡夫善知识。

  二是证道的善知识。二乘成圣人,但其是偏空的,这种善知识能够遇到,但只能符合小根的人,自了汉。

  三是菩萨善知识。这种菩萨就难遇到了,就是说菩萨示现人间,或随类应化,这种菩萨只能对极其有缘的人,应是生生世世对这位菩萨恭敬接缘,且本人境界修得也比较高,那这菩萨就会来教化你、接引你,或与你同事,慢慢地把你引进,这种是很难的。

  四是成就很高的师父。已是大成就的师父,这种只有登地菩萨才能遇到的,一般人是不能企及的。

  这是就总的类型来分的,而在我们人当中,能够碰到善知识或师父,其分类是:邪见师父,如现在的有些信三祖教、一贯道,或打着佛教旗号搞气功的,这种本身是邪的,或有些精灵附体的,或家里有齐天大圣供着的,或有阴神走动的,阴的东西走进走出,这种统统是邪的师父,这种师父不可接触。我们温州三祖教有一定气候,有些庵堂里面的实际上都是三祖教。大家不知,他们都说是信佛,也做早、晚二课,但其实底子却是三祖教。三祖教有个特点,其不求戒,而行嫡传,一级一级的。

  另一种是偏执的师父,偏执身体的气,偏执於一种功,偏执一种境界,或曾经看到某一种境界,佛或菩萨时,且认为自己是真的境界,认为自己体会很高,这是偏的师父,这师父说出的话与佛法不符,但有其一套的理论,这一套东西是很固执的,化不掉的,这一说出的就让人觉得与佛法两样,但有点名堂、有功能,会治些病,或能预知一些事情。

  还有一种师父是俗的,世俗的师父,是以世俗的地位、名誉建立起来的,收徒弟就如认乾女儿、乾儿子一样,世俗交往,逢年过节就送送礼,这种是搞热闹的,就是世俗师父。所以做别人师父,亦不知道佛法,怎样了生死也不知道,他不知从哪里听来一些佛法,就当别人的师父。

  还有一种师父是执,执著相当严重,或执於一个宗派,或执著一种知见,或执於某一部经,一跟人家说就争吵,认为别人都比他低,觉得自己有体会、有境界,这是执的师父。

  还有一种是杂的师父,他自己心里面没达到统一,密宗学一点,禅宗也学一点,净土宗也学一点,天台宗、唯识宗等都抓一把,就如土话说的像百盏糕,看上去什么都懂,但没融会贯通,统一不起来,面对别人说法时就显得有一点忙乱,把人搞得很糊涂。东教一下,西教一下,不知其所宗,乱指为正,这样的师父带徒弟会害徒弟。

  还有一种师父是暗证,如有些人用功,修禅宗或修某一宗,其全部的事理没透彻,当证到一定的境界时--譬如我们前面讲的圆觉随顺中的第一种随顺中得到法界定,坐下时能空掉,外界境界空了,他们自以为证到很高很高境界了,是彻悟的境界了,或认为是证到真实的三昧,说人家没有这样的境界,认为别人还差得远,而自己是佛的境界了,这样一执著以後,佛教里面称内为暗证。其实他们理不懂,这仅仅是凡夫的开始,还没进入圣人,就觉得自己已很高了。我们在现实中亦会碰到这样的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已是很高境界了,看别人还差得远呢!认为自己是证境,其实这还不是证境,最多只能说是在信位,但知见一障,连信位也保不住,就变成外道。知见一障,认为未证为证,就是外道,就是大妄语,这就叫暗。

  还有一种师父是哑,其用功有一定的体会,住山几十年,有点工夫,但拿不出,即知道是知道,但对别人却又说不出,别人若问他一些问题,他亦知道其病症在那里,就是没办法指点他,这叫哑的师父。还有一种是知解的师父,研究佛经十年、二十年,理论也通,但法界净的境界还没有进去,妄念也从来没歇下来过,没一点体会,这是知解宗徒,知解师父。说起来头头是道,好像什么都懂,其实是浮在表面的,只是对表面的理解。为甚么

  人家听了他说以后,没找到归宿,没办法入门,这样师父会很骄傲、狂妄,觉得自己很通达,这些师父接触接触是可以,但不能当做真正的师父。

  还有一种师父,有一点证,但还浅,且本人也比较谦虚,觉得自己还不够。如一些净土宗的师父,他们说自己还没开悟,亦没证三昧,佛法也不是很通达,但是知道念佛怎样念:西方的路怎样走,只是认为自己还浅,这样的师父是可以接触。也就是说他们如拐杖,而这拐杖稍微差一点,但可以上路,佛法只怕邪,不怕浅,邪、偏有问题,浅是没问题的,浅点的不会破因果,正见不会破掉,佛教只怕是破见。行破了可以改正,见地破了,就完了,那其所有行都是邪的,就没意义了。

  还有一些师父比较深透,世人一般不了解,真正深透的师父是很难了解,我们要亲近他们,还要看缘份。

  还有一些悟的师父,悟的师父没佛法,悟以後没法,没自我、一个人若有自我、有佛法,觉著自己有工夫且把这些放在心上,这样的人是还没开悟的,开悟的人是不与人比高低,不与人争是非,亦没有觉得自己是开悟,不觉得自己有工夫,不觉著自己了不起,这是悟的师父,他是很平常的,平凡又普通,与大众在一起生活,没显示出自己的特别的功能。

  往高处讲还有证道的师父,这种师父世界人是根本看不出的。我们若没有相应的工夫,就是站在你前面也不知道。

  还有一些师是圆,非常圆融,各宗各派各种知见都圆融、圆解,这样师父能指导人家圆融佛法。

  如此概括起来师父有很多很多的类型,而我们要人正的师父、正知见的师父。

   “於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又手而白佛言。”

  普觉在众生心中生起,如来的最底处行去,以三而圆,以长而合。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禅病就指前面的四相:我、人、众生、寿者。快说,就是很痛快,刚才说了的禅病,就好像体内排出了污物,排出了毒气,全身爽快。众生之所以不成道,因为有这四病。禅病若去,众生都会成道,所以“快说禅病”,使众生得到从来没听过的佛法。

  “心意荡然”,荡然就是完全的消除,污物都被荡涤干净,获得最大的安稳。修行是为了什么

  是归家稳坐,是安稳。一个人修行看他是否成功,就看其心是否安。对於未来、对於自己所修的法门、对於自己的成果都没顾虑,特别是活着好、死了也好;或者有病好、没病也好,生活顺好、逆也好,都安稳,都没挂碍。别人反对你也好,赞叹你也好,都没动,这是安稳。四病除了的人肯定是安稳的人,这里就是净土,念念之间都是真性的体现,这肯定是安稳的人,所以说获得大安稳。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

  这里是请问世尊,我们都知道了,都听到你的佛法,你的指导都成就了,但是末法时代离开佛,慢慢地遥远。“贤圣隐伏”,不单说圣人隐伏,贤人也隐伏了,三贤十圣,贤人也少了,贤者毕竟有点体会,其烦恼也断了一部分;能够超出三界称圣人,有正知见能伏住烦恼称贤人,贤圣都隐伏,为甚么隐伏

  末世众生没有这样的福报,不是他们不来接引你们,而是众生没有这样的福报。即使见到佛、见到菩萨、见到圣贤之人,却不一定生起敬心,很可能会当面错过,主要是众生没福,不是圣人没有,圣人隐伏在当中,是有圣人的,但是圣人只好用凡夫的面目出现和众生交流,没办法用圣人的面目出现。我们看到圣人这样伟大、这样光辉,人会惊惧不安,或惊疑不定,或者觉得他是魔、是外道,或什么变起的,如此圣人没办法出现。

  “邪法增炽”,现在时代正是邪法增盛的时候,都是邪见,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都是偏差的佛法。那么…

《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