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禅說(下)

  維摩禅說(下)

  淨明山人講

  圓淨居士記

  菩薩就是這樣子用種種安慰,種種比喻來安慰有病的菩薩,要使他歡喜,不要讓他再灰心再沈悶下去,要他振作起來。文殊師利菩薩說: 居士, 有疾病的菩薩他應該怎樣調伏自己的心呢

   雖然你安慰他,他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還是有不安的時候,他怎麼辦呢

   維摩诘居士說,有疾病的菩薩應該這樣想:我這個病都是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那麼這裏的菩薩應該是初心的菩薩,他還沒有完全的道力,還受過去業力的影響,過去的顛倒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沒有實法,誰去受病呢

  這首先要體悟到都是虛妄的,沒有受病的人,爲什麼這樣講

   四大合故,四大和合假名爲身,那麼四大無主身也無我,身體沒有我。這是首先觀破身體無我的道理,那麼這個病的起因,都是因爲執著我,所以說于我不應生執著,不要覺得我在生病這身體是我的。那麼既然知道病的根本,那麼就除了我想以及衆生想,我的想法衆生的想法都除掉了。應該這樣的法想、應該這樣的觀察是念,,但以衆法合成此身,起唯是法起,法是什麼?客觀的因素、客觀的物質條件就是法,法只是法起來了, 客觀的起來了。那麼滅呢?唯是法滅。這裏面不存在一個我,我不存在,該怎麼樣顯現的、因緣和合就怎麼樣顯現,我不存在。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那麼那些有疾病的菩薩爲滅法想,應當起這樣的正念:此法想者,亦是有顛倒。這樣想通了以後,知道這樣想也是顛倒,那麼顛倒者即是大患。有這個顛倒想還是大患,我應離之。想明白了把這個想法也要去掉。怎麼叫離呢

   離開我和我所。這個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化空,沒有我, 沒有我所,身體不存在了,當下就沒有了、化空了。怎麼樣離我, 我所呢

   爲離二法。二法就是相對的兩個對立面存在叫二法。不要念內和外,裏面有個內, 外面有個外,不要思念內外二法:這身體是我,我的心念是主體、身體是我所用,要離開能和所, 內和外. 諸法行于平等。什麼叫平等

   就是我等, 涅槃等。我就是涅槃,當下就是,不求另外一個涅槃。我等涅槃等都是平等。爲什麼這樣講

   我及涅槃此二皆空!這句話很重要,我和涅槃都是空的,都是一個概念, 一個各稱,或者說一個境界,他的體性都是空的。爲什麼空

   但以名字故空。這個名字概念的存在。涅槃是什麼

   你找不到的,涅槃就是覺照的空明,找不到的,所以說因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無決定性,這兩個沒決定性,我不決定是我,涅槃不決定是涅槃,都是人的概念。你得到這樣的平等,就沒有其它的病了,病因就除掉了。唯是空病,留下的是一個空的病。空病亦空,把空的病也去掉,不住在空上,這個時候, 有疾菩薩, 以無所受的心, 無分別的心去受一切受。痛的時候苦的時候,他要受這個受,無所受的受,體現他不動心,而不是說茫然無知,不是說石頭木頭。這就覺性當中本具的佛法也不要滅了受而取證。什麼叫滅受取證

   滅了一切感受之後,證到了空性,不動了,死在那裏叫羅漢境界,叫取證境界。那麼身體有苦,就要念惡趣的衆生,他們比我更苦, 比我更苦難,這樣一想,就起大悲心:我這點苦算什麼?要想想叁惡道的苦難,我既調伏了,也要調伏一切衆生。把病除掉了而不除法,法要用, 用于方便,自己明白了,雖然自己超越了這些法,也超越對這些執著,但是衆生需要,你要善用一些法來調伏衆生, 利益衆生。爲斷衆生病的根本善用于法。把衆生這些斷掉了,去教導他,叫他怎麼斷掉。什麼叫病的根本

   謂有攀緣心。攀緣心就是妄心,妄心取于境界,有個我取境界就是攀緣。從有攀緣就是病的根本。何謂攀緣?謂之叁界。就是叁界樂, 明, 無念種種的境界。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 叁界都是空花幻影, 心無所得,不追求、不著境界,則內空外空,一切都不可得,那麼就是斷攀緣。因爲無所得,心經不是講無智亦無得嘛。若無所得則無攀緣,如果你無所得,不追求, 不建立, 不住境界,那麼攀緣就沒有了。攀緣沒有就是顯現,你看東西沒有攀緣,比如我看茶杯,想茶杯的時候,就是攀緣。如果你沒有攀緣就顯現了,你可以用它,就是妙用。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反過來講,就是離二見:我和我的所有。我的對象沒有了。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又反過來講了,沒有內外見是無所得,沒有內外就是平等法界,就是法身的理性、法身的妙用顯現。維摩居士說:文殊師利菩薩,這就是叫有疾病的菩薩,怎麼去安慰他,調伏其心的一種方便,爲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如果不是這樣調伏, 不這樣用功,那麼就沒有智慧沒有作用,菩薩在病中沒有作用,不能調伏其心無慧利。譬如勝怨,譬如怨敵, 你勝過他, 你鬥過他, 那麼乃可爲勇, 就是可勇氣。如果菩薩有病的話,你能化解他, 不住在上面,苦中你不苦,那麼你就是超越,你就是菩薩菩提的超越。所以說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菩薩在生老病死當中,不受生老病死的限製,就是菩薩的意義,菩薩的存在。那些有疾病的菩薩應作是念:如我這個病不是真的存在,衆生的病也不是真的存在,那麼作這樣觀的時候,對一切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愛見大悲,覺得真的有衆生,有我,我要幫助你,你的病很苦,起了愛見,就是情感,見就是認識、産生執著, 那麼應該舍離,應該把這個愛見去掉,不要作衆生想, 不要作疾病想, 不要作我想,我能幫你什麼,都不可得。爲什麼達樣講

  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客塵煩惱是什麼

   緣于境界,有境界反映過來,看電視看到人他反映到你這裏來,動煩惱叫客塵煩惱,菩薩斷除了客塵煩惱,任何境界都不動心,而起大悲利益衆生,這叫菩薩的大悲。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就會動心、會柒汙、會執著把它當作實有,所以于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沒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爲愛見之所覆也。在在,無論在哪裏出現,在哪裏活動, 在哪裏度衆生,都不會受愛見的束縛,也就是說你永遠沒有煩惱的,你是清清爽爽的, 自自在在的,要走就走, 要來就來,是不受任何衆生束縛的。不因爲衆生的煩惱而你生煩惱的,你沒有這個事,你沒有親情的執著, 沒有男女感情的執著,你也沒有被衆生的煩惱所動搖, 所影響,或者你救人救不起來了,有的人會傷心: 啊呀, 我這麼幫你也救不起來,終于沒有辦法了,這個心會動。那麼你這個時候要體會到,不要動這些心,都是因緣,你不要受染汙,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但是你要做當中不執著,這就沒有愛見大悲,就沒有得和失, 沒有好和壞, 沒有一種衆生得力了。你要得不到我真難受,總要幫助你怎麼樣,就是染汙了。

  所生的地方你都沒有束縛,你才能夠真正爲衆生說法,解脫他的束縛,不然的話你和他有同樣的束縛。所以正如佛所說的:如果自己有束縛,能夠解別人的束縛,那麼無有是處,沒有道理的。如果自已沒有束縛,能解他縛才有是處, 才是正確的。

  所以菩薩不應該起束縛。什麼叫束縛

   什麼叫解脫

   貪著禅味是菩薩束縛, 打座舒服了, 禅味我天天打座離不開, 打座就舒服, 菩薩就束縛了嘛.

  以方便生是菩薩解脫。方便生, 方便應物, 方便起作用而受生、處事爲人,是菩薩解脫。因爲菩薩不受限製。如果你沒有方便的智慧就是束縛,你有方便的智慧就是解脫。你沒有智慧的方便,你沒有智慧觀察根機, 觀察因緣,但是你有很多方便,懂了很多法門去做, 你就是束縛, 就不對機。你有智慧又有方便就是解脫。就是菩薩用愛見去莊嚴佛土, 去戍就衆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就是沒有方便的慧, 束縛了, 是落在空上, 無相上, 無作上,只是調伏自己,不能利益衆生。何謂有方便慧解?就是說他兩邊都不住,在生死當中不疲厭。何謂無慧方便縛?就是菩薩自己還有貪心, 還有欲望,而去培養功德,那麼他就受到束縛了,就是沒有智慧的方便縛,培養功德就叫方便嘛,但是你有煩惱啊!你有煩惱心去培養功德反而不得解脫,被功德束縛了,整天在煩惱當中,所以說無方便慧縛。何渭有慧方便解?你自己沒有欲望,沒有煩惱,能夠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是有智慧的方便是解脫。所以說我們供佛,印經弘法,不能有一點煩惱的, 不能有貪心的, 不能有自私的欲望,不然的話你做功德會有染汙的,會帶來煩惱是不解脫的,你自己很清淨, 沒有欲望, 沒有執著,然後又去做功德,才是有方便的慧解脫,有方便才有慧解脫,有慧方便解脫。

  就是說能夠觀透身以及無常苦空等等無我,超越一切相對的世界,這就是叫智慧,智慧就是空、就是超越、就是化解, 一切無我的精神,那麼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自己身體有病有不足的地方,但一直在生死裏面不討厭他,饒益一切衆生不厭倦,這叫方便。不要說啊呀我要做到很圓滿, 什麼病都沒有, 身體很健康, 一點缺點卻沒有,我才去幫助大家,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有他的習氣缺點疾病,還有不夠的地方,不要認爲我這點不夠,我就不能幫助大家,不要這樣想。但要做到沒有我、沒有自私、沒有自己的欲望,要超越這些,然後幫助大家, 在幫助中自己園滿, 自己改正自己, 自己更加殊勝,應該這樣叫方便。

  又複觀身,身不離病, 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放,是名爲慧。這個身體這個病,不是新的,也不是過去的,沒有過去的,也沒有說現在的,不要想到時間相和病和身的連續關系,這叫智慧。超越身和病, 過去和現在。

  即使身體有病,想到有一天我所有的病都除掉,不生病才好,如果這樣想就束縛了。如果不求永滅,以後要是生病也可以,讓他生病,這叫方便。需要生病就生病,…

《維摩禅說(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與打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