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需要背衆生的業, 就背衆生的業,這叫方便。
有疾病的菩薩應該這樣調伏他的心:不住其中,亦複不住不調伏心,也不是說讓他去吧,我不要調伏他,也不對。既然不住在病,也不要不住在不調伏上,我知道空的,我還要適當的吃藥啊,或者去鍛煉身體,還是需要。這就是要調伏他,還是需要。所以者何
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愚癡啊,有病了也不吃藥,那不是愚癡了嗎
也要吃藥的。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如果執著他要吃藥,一定要怎麼調伏他,那是住聲聞法。是故苦菩薩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兩邊都不住。離開這兩邊的法叫菩薩行。在生死裏面不受染汙, 沒有染汙的行爲;在涅槃清淨當中, 不永遠滅度,不住在空寂當中,這叫菩薩行。不是凡夫行、不是聖賢行. 就是沒有凡夫的欲望和情感,表現在凡夫的世界當中,沒有聖人的一種境界執著,空寂執著、清淨執著,又能夠體現爲清淨,那麼叫作菩薩行。
不是汙垢柒汙, 也不是清淨, 這叫菩薩行。雖然超過魔行,又能夠顯現爲調伏衆魔, 調伏它, 這叫菩薩行。求一切智慧, 不是非時求, 該需要什麼樣的智慧,在什麼時候體現, 在什麼時候運用,這是苦薩行。雖然觀諸法不生,但是不落正位,不住在上面,不取于它,叫作菩薩行。雖觀十二因緣,但是能入于衆生的邪見當中,你要知道如果沒有衆生的邪見,你的十二因緣有什麼用
你怎麼去化解他?所以我們碰到很多很多人,他有很多觀點,如果我們不能進入他們的觀點,你怎麼跟他說法, 怎麼講種種的智慧方便見
所以說你如果老是守在十二因緣,我不能和你們一樣,你們是染汙, 你們是邪見,那麼你就是執著十二因緣,不能起作用了嘛。你的作用就是因爲他們有邪見嘛,十二因緣才有用啊,才能引導他,這才叫活的智慧啊!
所以雖然攝受衆生不要愛著:這是我的徒弟, 這是我的親人,愛著他, 喜歡他,唉!這個徒弟特別親近, 我特別開心,他一來我特別開心,不能愛著。但是又要攝受,大家在你這邊很舒服, 得到智慧, 得到親切,願意和你在一起,這樣子做得到,就是菩薩行。這也是很難做得到的,有的弟子對你好, 特別開心,有的弟子毀謗你, 特別煩惱,那麼就不是苦薩行了。
菩薩雖樂遠離塵勞煩惱,但是不依身心盡,不要想, 我這一世做了,我再也不做人了,再也不要入世界了,你還是要轉世,但是遠離煩惱,還要出世爲人,行菩薩行。
雖然獻身于叁界, 但是不壞法性。比如說顯現大樂境界, 大光明境界, 無念空境界都可以顯現,但是不壞法性,還是平等無住的法性。
雖然行于空,但是能夠種下一切功德的根本,顯現功德的事業,是菩薩行。雖然是無相, 但是能夠度衆生,是菩薩行。雖然行于無作,無作意, 但是身體能夠顯現受用身,是菩薩行。雖然行于無起無滅,也無有作用,無念, 無分別,但是又能夠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雖然行于六波羅密,但是又能夠遍知衆生心和心數法,都通達遍知,是菩薩行.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和衆生同樣在有漏的煩惱中,自己不染汙,以六通方便來度化他們,是菩薩行。
雖然行四無量,四無量的福報是很大的, 一般的人都要升到梵天,但是菩薩不貪著生于梵世,這叫菩薩行。雖然行于禅定解脫叁昧,但不隨著禅定的福報升到天上去,還在染汙的世界裏度化衆生,是菩薩行。
雖然行四念處,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體現他的作用.雖然行于四正勤,但是不舍身心的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 而得自在神通, 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衆生諸根的利鈍, 是菩薩行. 雖然行五根, 但是能分別衆生諸根的利鈍, 五根: 信根, 進根, 念根、定根、慧根。雖行五力,而樂求佛的十力功德,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的智慧是菩薩行。因爲七覺分重點是在抉擇,抉擇法的平衡面, 平等的作用,而能分別佛的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就是說雖然行八正道,而樂于行無量佛道,就是廣大圓明,這是菩薩行。
雖然行于止觀助道的方法,而不畢竟墮于寂滅,叫菩薩行. 雖然知道通達于菩薩的不生不滅的法性境界, 但是以相好莊嚴,顯現于衆生界,不妨這樣顯現,那麼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這就是應化了,應現在法身大士,應現爲聲聞身,但是他沒有舍離佛法,是菩薩行。
雖隨法的究竟境相------究竟境相就是說是無相的覺性,但是沒有形象的但是又能夠隨所應的所應,就是因緣法, 隨應的因緣法而現起身相,那麼叫菩薩行。就是象觀音菩薩,以叁十二應, 入諸國土,遍現其身一樣。雖然觀察知道,在覺性當中,諸佛國土永寂如空,是空寂無相的, 遍一切處的法身光明,但是又不妨顯現種種的清淨佛土,來接引衆生,這叫菩薩行。
雖然巳經證得圓滿的佛道,能夠轉大****, 象八相示現, 住佛道場說法, 安住佛的淨土,但是也能夠入于涅槃,但是又不舍于菩薩之道、以菩薩的身份在示現,象觀音菩薩,就是古佛再來,不妨示現。
維摩居士說法時,文殊師利所帶領的大衆,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第五品就這些內容, 非常的精要。第五品通達了,菩薩的道就通達了。知道怎麼樣以覺性無相的體,在世界的因緣當中起大悲之行,不作于相,能夠承當衆生的苦難,而不被苦難所影響,不落在這個苦難當中,疾病當中, 煩惱當中,自己能夠有大力的承當。所以說他的心地是空靈一片, 顯現大悲, 具足方便, 出入無礙, 通達一切諸法,能夠和衆生相應, 能夠和衆生機緣相和,在衆生一片當中,不出不入,圓融不二的和光同塵, 獲得大自在!
《維摩禅說(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