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需要背众生的业, 就背众生的业,这叫方便。
有疾病的菩萨应该这样调伏他的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也不是说让他去吧,我不要调伏他,也不对。既然不住在病,也不要不住在不调伏上,我知道空的,我还要适当的吃药啊,或者去锻炼身体,还是需要。这就是要调伏他,还是需要。所以者何
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愚痴啊,有病了也不吃药,那不是愚痴了吗
也要吃药的。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如果执着他要吃药,一定要怎么调伏他,那是住声闻法。是故苦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两边都不住。离开这两边的法叫菩萨行。在生死里面不受染污, 没有染污的行为;在涅槃清净当中, 不永远灭度,不住在空寂当中,这叫菩萨行。不是凡夫行、不是圣贤行. 就是没有凡夫的欲望和情感,表现在凡夫的世界当中,没有圣人的一种境界执着,空寂执着、清净执着,又能够体现为清净,那么叫作菩萨行。
不是污垢柒污, 也不是清净, 这叫菩萨行。虽然超过魔行,又能够显现为调伏众魔, 调伏它, 这叫菩萨行。求一切智慧, 不是非时求, 该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在什么时候体现, 在什么时候运用,这是苦萨行。虽然观诸法不生,但是不落正位,不住在上面,不取于它,叫作菩萨行。虽观十二因缘,但是能入于众生的邪见当中,你要知道如果没有众生的邪见,你的十二因缘有什么用
你怎么去化解他?所以我们碰到很多很多人,他有很多观点,如果我们不能进入他们的观点,你怎么跟他说法, 怎么讲种种的智慧方便见
所以说你如果老是守在十二因缘,我不能和你们一样,你们是染污, 你们是邪见,那么你就是执着十二因缘,不能起作用了嘛。你的作用就是因为他们有邪见嘛,十二因缘才有用啊,才能引导他,这才叫活的智慧啊!
所以虽然摄受众生不要爱着:这是我的徒弟, 这是我的亲人,爱着他, 喜欢他,唉!这个徒弟特别亲近, 我特别开心,他一来我特别开心,不能爱着。但是又要摄受,大家在你这边很舒服, 得到智慧, 得到亲切,愿意和你在一起,这样子做得到,就是菩萨行。这也是很难做得到的,有的弟子对你好, 特别开心,有的弟子毁谤你, 特别烦恼,那么就不是苦萨行了。
菩萨虽乐远离尘劳烦恼,但是不依身心尽,不要想, 我这一世做了,我再也不做人了,再也不要入世界了,你还是要转世,但是远离烦恼,还要出世为人,行菩萨行。
虽然献身于三界, 但是不坏法性。比如说显现大乐境界, 大光明境界, 无念空境界都可以显现,但是不坏法性,还是平等无住的法性。
虽然行于空,但是能够种下一切功德的根本,显现功德的事业,是菩萨行。虽然是无相, 但是能够度众生,是菩萨行。虽然行于无作,无作意, 但是身体能够显现受用身,是菩萨行。虽然行于无起无灭,也无有作用,无念, 无分别,但是又能够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虽然行于六波罗密,但是又能够遍知众生心和心数法,都通达遍知,是菩萨行.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和众生同样在有漏的烦恼中,自己不染污,以六通方便来度化他们,是菩萨行。
虽然行四无量,四无量的福报是很大的, 一般的人都要升到梵天,但是菩萨不贪着生于梵世,这叫菩萨行。虽然行于禅定解脱三昧,但不随着禅定的福报升到天上去,还在染污的世界里度化众生,是菩萨行。
虽然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体现他的作用.虽然行于四正勤,但是不舍身心的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 而得自在神通, 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的利钝, 是菩萨行. 虽然行五根, 但是能分别众生诸根的利钝, 五根: 信根, 进根, 念根、定根、慧根。虽行五力,而乐求佛的十力功德,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的智慧是菩萨行。因为七觉分重点是在抉择,抉择法的平衡面, 平等的作用,而能分别佛的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就是说虽然行八正道,而乐于行无量佛道,就是广大圆明,这是菩萨行。
虽然行于止观助道的方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叫菩萨行. 虽然知道通达于菩萨的不生不灭的法性境界, 但是以相好庄严,显现于众生界,不妨这样显现,那么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这就是应化了,应现在法身大士,应现为声闻身,但是他没有舍离佛法,是菩萨行。
虽随法的究竟境相------究竟境相就是说是无相的觉性,但是没有形象的但是又能够随所应的所应,就是因缘法, 随应的因缘法而现起身相,那么叫菩萨行。就是象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 入诸国土,遍现其身一样。虽然观察知道,在觉性当中,诸佛国土永寂如空,是空寂无相的, 遍一切处的法身光明,但是又不妨显现种种的清净佛土,来接引众生,这叫菩萨行。
虽然巳经证得圆满的佛道,能够转大****, 象八相示现, 住佛道场说法, 安住佛的净土,但是也能够入于涅槃,但是又不舍于菩萨之道、以菩萨的身份在示现,象观音菩萨,就是古佛再来,不妨示现。
维摩居士说法时,文殊师利所带领的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五品就这些内容, 非常的精要。第五品通达了,菩萨的道就通达了。知道怎么样以觉性无相的体,在世界的因缘当中起大悲之行,不作于相,能够承当众生的苦难,而不被苦难所影响,不落在这个苦难当中,疾病当中, 烦恼当中,自己能够有大力的承当。所以说他的心地是空灵一片, 显现大悲, 具足方便, 出入无碍, 通达一切诸法,能够和众生相应, 能够和众生机缘相和,在众生一片当中,不出不入,圆融不二的和光同尘, 获得大自在!
《维摩禅说(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