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和感性的。但是修行人他要超越理性和感性,修行兩者都要超越的,這個也不是修行能修到的,這個也需要悟性。沒悟性,如果你在心念上用功、很集中,能夠放光,有神通,但是還是外道。外道的功夫是很不錯的,有的一坐就是叁個月,能放光,有神通,能夠出神、飛遊都具備。盡管練到這樣的功夫,還是外道。爲什麼?他沒有悟到這個能用的這個心,原來是虛妄的,原來就是無明。能用的心,我們叫能,第八識含藏,第七識我執,第六意識的分別都是這些成分存在。所以說有了理性的思維,有了感性的情感,然後兩者交融在一起就有狀態,能有各種狀態的。有時狀態很清爽,有時很煩、很浮燥,有時妄想很多,有時覺得很清靜。仍有狀態,有狀態就有生死,無論你的狀態怎麼殊勝,怎麼好,就有生死,生死不了。有的人說,我的狀態很好啊、很空、很光明,你也是狀態,你有這個狀態在,還是在生死當中。有的人說,我的功夫比你高,一比就是狀態,出來了。就是狀態。有狀態呢,都會被魔和精怪找到你,你有狀態那裏,它就會看到你。如果你沒有狀態,他找不到你。那麼你這個第叁個層次的悟,第叁點悟,就是說悟到這些都是虛妄、不可得的,要體會到無心才是真的。當然有個無心在還不究竟的。
無心是道,無心是超越一切的根本,超越無明。那幺什麼叫無心呢?沒有分別心,不是有念頭,也不是沒有念頭,不是對的,也不是錯的,不是好的,也不是不好的,在任何時候不要建立概念,不要去擬議。這是茶杯,這是什麼植物?這個菜燒得好不好?不要去見取,不要落概念,不要産生認識,不要去取舍,不要在大腦裏面構成很多的思維的影子。你看了一部電視,裏面就進來了,心裏面有很多影子出來,是吧。這個就是你的影子。影子的世界就是虛妄的世界的種子,將來它就會形成世界的,你自己的世界。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就是你的種子構建的,你自己造下來的,叫業種。在你的思想當中、心念當中不要構建這些業種,要無心。惠宗國師講得很清楚,無心就是道。無心很妙,但是死在無心上不是道,這個無心是活潑潑的。首先要體會到這一層,然後在無心上進一步要第四層悟的。第叁層悟需要悟到無心:無心可用,無心可修,無心可作,無心的講話,無心的體現一切。無心,什麼時候都是無心的。起來了不要作起來想,啊,我睡醒了,我要睡覺了,我要燒飯去了、我要去買菜了、我要看看價格合適不合適,處處都是有心。處處有心就是處處的業、處處的罪。所以地藏菩薩講閻浮提衆生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就是你有心在,你的一個心念起來了就是罪、就是業。盡管你修行在佛門裏面,也一樣是罪、一樣是業。本來佛很清靜、廣大、空明,但是當你起了一個佛見,也是染汙啊。噢,是佛,我要恭敬你呀,這也是染汙,對佛的染汙。你覺得,哎,我在拜佛,也是染汙。反正你覺得怎麼樣的,在本性來講都是一種染汙,都是一個種子。有的種子是善的,有的種子是惡的,善的有善的報,惡的有惡的報,都是種子,所以說要自淨其意。“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名佛教。”就是佛教化的道。就是要你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無心,就是空靈,就是無住。般若經講的無住心,這個就叫了心境界,這是第叁層。
4、第四層,了心以後,要起大用,要那個大用幹什麼呢?世界法就是佛法,一切地方都是道場,一切衆生都是普賢王如來。就是說你吃飯穿衣就是我們無心的妙用、道的妙用,這是第四層悟。到了那一步,要知道外道也是佛法,魔和佛沒有區別。那是一般人是很難理解這個道理的,染汙就是清靜,下地獄和天堂沒有兩樣,這是不可思議境界的悟。但是你在理上如果能夠悟透這些,那麼你見到境界,見到各種的說法就不會怕,不會動。象維摩诘居士講的六十二見就是正見,外道的師父就是你的師父,那麼那個佛的弟子就怕了,那怎麼可能呢?不可能這樣子。很多反面的話、正面的話、側面的話你都不會動心,都會知道,噢,這些都是法界的顯現,都是法爾的存在,根本就沒有善惡,都是我的作用,你們都是我的本體顯現的作用而已,像電視裏面有放的各種的人物、各種的形象,這有什麼可怕呢?都是影子顯現,我也可以顯現,做遊戲一樣,顯現萬物。所以說顯現的萬物不要取舍,不要壓製它,這個顯現是永遠沒有止境的。佛,很多人不認識,爲什麼?他永遠在顯現當中,他是空的,他是虛空藏。佛在哪裏?佛在錄音機裏、在杯子裏、在經書裏、在一切地方。佛的覺性的光明,他是一種靈明的光明,遍一切處,都在顯現。我們現在就坐在佛光裏,但是爲什麼不相應呢?就是有執著,有無明不了。你悟到第四層了,你就知道,你一直在佛光裏面,一直在顯現當中,當下就是淨土,你就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當下,不在遠處,這才是第四層悟。爲什麼說淨土這麼高呢?就是因爲在這裏。當你悟到了以後,原來淨土就是這樣的。所以說西藏密宗裏面講你自己就是本尊,會講很多的活佛是什麼什麼人,再來再現,就是這樣的原因,都是自性的顯現。當你悟到這裏了,你可以就是觀音菩薩,也可以就是阿彌陀佛,都可以這樣顯現。這是第四層的悟,就是大用無盡,盡未來際都在這個世界裏,在無邊的世界裏,哪裏有緣在哪裏顯現。
那麼對這個悟的問題我講到這裏了,具體還要你自己去悟到的。悟到了你就不需要聽別人講課,不需要聽那麼多磁帶、看那麼多書,也不需要聽這個人這麼講爲什麼?那個人那樣講爲什麼?你都明白他是在哪個層次上講話,你就腳跟踮地,不需要依倚別人,你的師父就在心裏面,這個悟性的智慧就是你引導修行的師父,在心裏面顯現,時時刻刻都使是它在用。這是我們第一層次的要了解的,就是悟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方法:光有悟能修行成就嗎?還是不行的,還要方法。那麼怎麼樣的修行方法才能修行成就呢?這是很多修行人要提出的問題。這個方法必須是萬法歸一的方法,必須是能夠使萬法歸一的,一切佛法都能攝持在這個法上的。如果這個法不是這樣的話,你不會修成功。像一句阿彌陀佛、叁藏十二部經、禅、密、律、淨都在裏面,那麼這個法你會修成功。如果你能夠念一句咒,你說我這一句咒一切佛法都在裏面,那麼這樣你會修成功。如果說我這個修行只是一個加行、一個基礎,我要修很多很多的法,那麼你不會成功。據說阿底峽尊者,他從印度來,在拉薩見到了一個喇嘛,他修行很好。那麼他問他的法,他都懂,他都修過。尊者說:“啊呀,不該來西藏了,密法、顯教他都懂、都有,西藏都具備”。那麼他就問他,你懂不懂、知道不知道能夠有一坐當中把一切佛法都修完?哎,他一聽:“我不懂這個”。他說:“喔,你還不明白這個。那我還不會白來一趟”。一次打坐當中把所有的佛法都修完,只有懂得這個法的人才能夠修成就。那麼懂得這個法它有哪些條件呢?第一當然前面講的悟性要有,第二他要懂得法是起什麼作用的,怎麼樣的法能夠包括一切。那麼這一切我們要知道,比如說我們念一句六字大明咒,這是一句咒,這句咒是果地的觀音菩薩的成道的咒,是他道上流露的。那麼這個咒就是代表著觀音菩薩,代表觀音菩薩的所有的功德成就,這首先要明白的,它就是法界的一切功德,就是法界的光明,就是圓滿的果位,除了這個咒以外,沒有觀音菩薩。你首先要悟到這一點,這就是說對咒的本身的理解,你要理解的很深透,就像理解一句阿彌陀佛的一句名號一樣,要理解得很深透,能夠理解到它能包含一切,包含阿彌陀佛的所有願力和功德,那麼你這句佛號或者咒語才會得力,才會有全部的信心、全部的力量,才能體現所有的功德。不然的話,體現不出來,這是第一個問題,對于你修的方法要理解。
那麼第二個問題,法有了,那麼這個法在哪裏用?因爲前面的悟性,當然不會在外面用,就不會一邊念、一邊追求,不會執著感覺,不會計較時間,不會執著數字,不會老是想我念得怎麼樣,念得好不好。有了前面的悟性,你會懂得這個法能使你攝萬念歸于一念。
當你用法時:
⑴ 你首先要明白這個法是最殊勝的,是具有一切功德的,在你的自性光明中,在你心靈裏面是全部的功德。
⑵ 在修法時要攝萬念歸于一念,不能東想西想,不能再想這個法的功德怎麼大,我念到什麼光明的境界體會等等,不能作道理理會,所有的理解要全部離開,全部放棄,要攝萬念歸于這一念當下去念它。而且在念時要包括正見、見地,就是無分別的智慧。發心,當你念時,要知道自己的心就是咒,咒就是心,我的心和觀音菩薩都是不二的,這叫發心。
⑶ 要明白念這個咒就是無上的供養,因爲念這個咒時,自己的心就是全部的光明,全部的功德,供養無上的佛,供養十方菩薩。爲什麼?因爲十方的佛菩薩最歡喜的是衆生的心契入他們的境界,契入他們果地的功德,他們不需要你供養什麼東西、什麼財寶給他們,這僅僅是接引人的一種發心而已。他們是希望你凡夫的心能契入他們的光明的世界,這是他們最歡喜的事,這叫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那麼你就會體悟到你念咒或佛號時已經是無上的供養,都具備了。
⑷ 你正念咒、念佛時你的心靈和佛菩薩相應時,凡夫的情感、理念、希望的執著、身上的感覺都脫落了、放棄了,這就是消業障,就是金剛薩埵消一切業障,消得很快。原來你很沈重、很煩,念了就沒有了,就是消業,一下子像天上降下來一樣,非常輕松,這就叫修得好,是修得相應的象征:呀,原來的煩惱、胡思亂想都沒有了,咒念不出來以後就沒念頭了,沒妄念了,這境界就是無念境界。萬念歸一念以後再念,放開時就是無念,無念還不是無心。爲什麼?因爲無念時還會想起不起念頭,後面的這個念頭正是無明。在無念中起想的或不起想的都是無明。無念…
《禅修的方法與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