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的方法與過程▪P3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見性,無念是無明,這是要進一步照破的。我們攝萬念歸于一念之後,再念也不執著,念咒念佛,讓它自然、無分別、無取舍、自然任運,這就是一心不亂。

  在無念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事情。

  ㈠ 念頭攝不住,老是跟念頭跑,那麼這個時候你不要把念頭當真的,不要去分別念頭,也不要壓製它。只是如果佛號沒有了、咒沒有了,拉回來。在佛號、咒上念,不要用太執著的心,要直持、受持它。如果你和妄念産生了對立,老是去感覺有沒有妄念,是不是跑掉了,那麼你就不能歸入一心。就不要管它有沒有,不要去照顧妄念,要照顧你的咒和佛號,照顧你的當下,不要去照顧妄念。妄念是浮雲,是空的,來來去去總會有的,甚至有的阿羅漢還有細的妄念。如果他注意妄念,他就不空。如果他體會到空,妄念就不知道。譬如說你注意念咒,你妄念就不知道,其實還是有,如果你一注意,它馬上就出來很多很多,只是你注意不注意的問題。所以千萬不要注意妄念,現在要注意念咒。這是一個問題。

  ㈡ 第二個問題,就是說身體打坐能坐多久的問題?痛,一般老年人千萬不要去熬這個痛,不要練這個腿上的功夫,腿放開、自然一點,能夠坐兩小時的,你少坐一點,不要勉強,就坐一個半小時。坐一個半小時的坐一小時,讓自己輕松一點,但是可以多坐幾次,一天坐2—3次,可以安排,這個是第二個問題。要讓身體舒適自然,不要逼它,不要約束它,不要太勞苦它。這和過去年輕的時候出家人不同,年輕的時候如果不苦、不逼他的話,他會欲望很多、念頭很多,他根本無法修行。要讓他苦行,讓他把世界的欲望的心會打死。但是老年人,如果你這樣逼他會不適、不適應、不適合,反而修不上去,要隨順。這是第二個問題。

  ㈢ 第叁個問題,就是說在你用功中發生的各種的境界,無論是佛光照來了,或者說恐怖的境界,都不能分別,不能取舍,也不能讓它走,也不要說是好,不要落在這個上面。這是關于境界的問題。

  ㈣ 第四個問題,不能和別人比較,哎呀,我用的怎麼樣,你用的怎麼樣,或者聽聽別人的體會,啊呀,你怎麼樣了,打坐的時候能坐多久呀,有沒有什麼境界呀。絕對是不可以的,你這樣一比較,你的功夫就有障礙的。自己的境界也不能說給別人,別人的境界你不要打聽。這是第四個問題。

  ㈤ 第五個問題,就是說你上座和下座你的心要一樣,不要覺得上座我一心用功,下座就散開了。下座你的體悟、你的那個功夫的覺照還要在那裏,不要馬上放開,要安養在那個功夫上。這是第五個問題。

  ㈥ 第六個問題,就是說用功的過程當中不要造成違緣。違緣是什麼呢?特別動腦筋的事情,特別負擔重的問題,要去創業,要去辦什麼大事。很操勞的很用心的那些事一來,你的功夫會破壞,這個要注意的。修功夫要有福報的,要有一段很平穩的生活、很自然的生活,那才能保得住。事情一來,一興奮、一激動、一焦慮,功夫就會破壞。

  ㈦ 第七點,就是說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買菜、做事,要去培養無分別心,不要過于抉擇。但是必須要思想的地方是要用思想,但是不帶煩惱心、不計較。帶煩惱心就是有計較,計較了呢,會反複思想、思量。要直接一點,思考一個問題直接了,定下來就算了,不要老是反複、老是想,老是想就會顛倒,功夫會破壞。這是第七點。

  ㈧ 第八點,功夫用到一定的時候,他必然要進入一個階段,什麼階段?如癡如呆,好像人情世故都忘了,自己叫誰都不知道了,如癡如呆一樣。人好象對外界反應不靈敏了,自己不知是誰了,自己有時候吃了飯了,不知吃過沒有,經常會這樣子。這是好消息,絕對不能破壞它,要進入這個如癡如呆的境界一段時間,然後你才能把身心世界全部化空,全部化掉,才能證悟到這個根本,這是第八點,非常重要的。

  那麼你注意到這八點方面的問題之後,你再用功呢,肯定會進入無念。無念的時候到了,人就會如癡如呆。無念到了,如果無念保持住的話,人就沒有思想了,很簡單。外部什麼事發生了沒有感覺,看電視一點滋味也沒有,不想看,不想說話,不想迎合人,不想注意別人的表情怎麼樣。自己也很難注意到自己,走路啦、說話啦、做事啦,自己好象不存在。進入了這個階段,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要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就是功夫的第叁層。回光返照,照那個源頭,照看它:誰知無念?誰無生?若實無念無不念,若是無生無不生。這是回光返照源頭,這個是真正的參究了。像禅宗的功夫,大圓滿徹卻的功夫,就歸到源頭上來,這個時候才是真功夫啦。覺照、回光,綿綿密密地去體會源頭。這個時候沒有人,沒有世界,什麼都不可得,一直在這裏照著,突然之間就打開了。這個時候是真正的開,本性開朗了,這不是一般的悟了,這是通過這個修行的方法,真正地證到了我們的本性,證悟到本性。這個證道在淨土宗講,叫理一心不亂,你證悟到念佛的叁昧。這個時候,證道時候佛號是沒有的、身心世界都是沒有的,這是叫證道境界,大圓滿當中的證量了。證量到了以後,它是不知不覺的,它這裏面沒有思想的,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一出定來自己知道了,噢,這身體世界都不是我的,覺性明明朗朗,一切都是顯現,自己知道,自己有一種無分別的智慧,過去所有大腦的思想,好象水沖刷一樣,全部化掉了,一片清明,一片朗照,這個是不可說的境界了,一般祖師也不多說這個境界。這時候要印證,就是請過來人印證,印證你是這樣子的,就是禅宗講的“如是如是”。是這樣的,悟到這個地方。

  你證到了,那麼就好好保護它,不用修了,打不打坐是一個樣的,拜佛不拜佛是一個樣,不用修。只是不打失它,不覆蓋它,不要猶豫,不要受別人的影響,不要聽一般人的話。無論是師兄弟也好,或者說社會上你聽說哪個人修得很好的,不要隨便的去跟別人去討論這個問題,更不能跟別人爭執這個問題。你有了體會,噢,他們說我的體會怎麼樣,我開悟了,你不要說你不開悟,也不要說你不怎麼樣,不許開口,不許隨便說。除非是以後你的徒弟或者說你指導的人,你才可以說。這個輕易一說就會有障礙,就會覆蓋,會破壞掉,因爲力量還不夠,所以說千萬不要輕易地對別人說這些問題。

  當你保養到一定的時候,成片,什麼叫成片?動靜一如、內外一體、體用不二,任何時候都是這一片當中,都是我們的覺悟的圓明當中朗照不動,這叫成片。成片叫什麼呢?成片就是法身正位,證到法身,生死已經沒有了,就是說你是出世的聖人,生死了脫,證到這個位置。證到以後,因爲因地上有慈悲心、菩提心,有這個種子,所以說這個時候會起慈悲的大用,就是大機大用。這個時候就是說根據衆生的因緣來點化他,來接引他,來幫助他,來破他的煩惱。但是這個說出的話叫什麼?就是加持力。密宗的師父、禅宗的師父都有加持力呀,他的話是光明,不是一般的話。所以說,反過來看,一個初學的人如果不是遇到這樣的師父,是一般的道理,那麼他就沒有得到加持力,沒有得到傳承。這個傳承入心就是種子,這個加持力就是人心靈的升華的主要的源頭、主要的來源。心靈會升華要需要加持力的,這個加持力的作用一段一段時間進步很快的。那麼這個時候呢,就是說證悟到這裏的人就達到了他受用叁昧境界。就是說周圍接觸他的人都得利益的,但是他不一定用神通,你看到他就會得利益,在一起就會得加持的,叫他受用叁昧,這是不可思議的。到了這個時候,可能是一世、可能兩世,這是不一定的,過去很多世轉世做活佛、做禅師,到後來最後才圓滿,圓滿像佛一樣的成就,那麼佛的成就叫圓滿成就。證到法身的成就其實起大機大用的就是大成就了,大成就境界。

  那麼通過這個方法,就是說首先要悟到能夠攝持一切法的方法,一定要這樣子用法,然後知道這個法具有果地的一切功德。然後呢,用這個法攝萬念歸于一念,然後呢透過重重的用功過程當中的境界、關口,透出來,一直到了無念、到了空、到了如癡如呆的大忘天下,再進一步回光返照才脫落,那個時候叫真脫落,才證到本性。但是還不能成片,有時候會影響,有時會被世間奪去,還沒有成片。一直到保養到成片,再起大機大用,在大機大用過程當中慢慢地圓滿,慢慢地透徹,慢慢地在一切境界當中得自在,通達一切法。然後,最後才是大圓滿,究竟圓滿,圓滿成佛的境界。修行就是這麼一個過程,這麼一個過程來的。懂了這個過程,就知道怎麼修了,知道怎麼執持自己能夠成就。自己沒有修成之前,沒有到大機大用階段之前,絕對不是利生的階段,不可能是利生的。利生是怎麼樣呢?就是說自己開悟以後,就是徹底開悟、化習氣、然後證到聖位,就是法身本位。于法身本位向上,還要通達法、要通達根基,知道怎麼用,叫大機大用,懂得用,然後才是真正的利生。不然的話那些利生的那些作用都會染汙的,甚至會破人的善根,使人産生很多的顛倒和執著,所以說這個是很難的一個過程。因爲修行的本身就是要使人出離這個世界的執著,跳出無明的窠臼,超越五蘊的身心,這個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過程。如果你沒有悟性,也不懂得方法,只是東學一點,西學一點,始終在外面找、在外面修,在功課上用,不懂得心地,那麼成功的機會是非常少的。甚至很多人會執著,噢,某某師父有神通,某某修行人有什麼境界,老是在這裏心裏面想來想去。在找資料,啊,哪個法好,修了很多年,還在找法,那是很冤枉的。

  修行人悟性可能要有一段時間參。古人的悟性怎麼得到的?他參明師、參學善知識。有的人呢一看悟性就來,那是智慧高的人;有的人悟性差就找師父對話,提出自己的問題,使自己的悟性提高。那麼悟性提高以後,他再找一個方法、適合自己的方法。一旦找到了,他就一直用下去。所以說…

《禅修的方法與過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禅說(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