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雖專一而行。因未得正悟現前,路途之中難免在心、法、境上互相矛盾,無法開脫而入無住之叁昧,故請問哪些是禅行中的障礙?如何才能得以排除?
答:禅行之障,因人而異,本無定法,但基本的宗旨仍是即法無法,住而無住.如能在禅法中直心直行,不被一切境界所轉,那麼必然在回脫心法之際悟入本性。
禅行中的消息亦可以十一喻明之:
I.登山喻:禅人做工夫猶如登山,先須確立目標,次則抉擇路徑,再就現前之山路,穩妥上行,既不能急急趕路,也不可計量途程;或于腿酸身疲之際.亦不可貪圖休歇的痛快;山色風光雖妙,卻不應離開眼前一步而左右顧盼。如是一心只顧登山,到得山頂方是大休大歇時節,而又不可住在山頂不起身也。
此中最大障礙,乃是因旁顧太多而使心神馳散,意志全失,落得半途而回.前功盡棄也。
2.煮飯喻;
要燒飯必然要具備鍋、米、水、柴等條件,條件有了,要使一鍋飯燒得好,還要注意水米的比量,然後起火燒煮之時,則應一氣呵成,中途不能歇火,直到水沸大開,則還須小火保持方能熟透味香。禅行也是如此,把智心行法等調攝如理後,則投入了相攝相融的專修之時,身心的狀態也隨著修持的久暫而改變,業識惑障也漸漸地消亡,如果在這中間又放棄正行,另緣他務,則此身心又複退轉,即不能開悟了,以後修法,又得從頭開始。因此一定要一氣呵成,中間不得放松停修,直到業識玄關打開,惑障頓斷,才是成熟受用的時節,只須平心養道即可。
3.種樹喻:
禅行者的心地法用也如種樹一般,當在一片土地上種下擇定的樹苗後,就一心去護養澆水施肥,妥善培植耕耘,在此之際無有執著求速之心,不生盼望光顧之情,只需天天如此,日日無間,此樹自然會在每時每刻中茁壯成長,因緣時節一到便開花結果,收獲即臨。反之,如果過于用心,施肥過多,或拔苗助長,則此樹必到中途夭折,絕無成功之日。
4.流水喻:
流水不斷.行人無心,濁去清來,心空智現。禅人在行持中.如發現種種妄心流注,應當不生分別,不去追逐、也不必斷除,只如觀流水一般任其流去,因無心之故,則妄想之心自然不致幹擾自性清淨,即妄心而非妄心矣!
5.影子喻:
《涅槃經》中佛說任何事物,都有影子,乃主體幻現之假象,我們在用功過程中,因粗識漸離,激發了識田中的種種幻境的影視,正在諸影呈現之前,知是幻化,不作好壞之實執了知此影非從外來,不于心出,本來空寂了不可得,如是觀時,當下清涼,明照不昧矣!
6推車喻:
行進中的車子喻行法,能推車子之人喻心,心與法相應在一起時,心用法,法帶心,形成了不斷向前的慣性作用,而此不斷加速的推進中,就愈趨輕快無滯,不再有能推所推之執受,到得懸崖邊際,一任直去,車亡人空,一切不留,此時如無怕空之念,即見性矣!
7.尋物喻:
禅人用功,上路之際,猶如丟了一件極其珍貴的東西,明知就在這條路上,而于一心尋找時又找不到,于是心無旁顧,忘卻身心,不覺時間,除了尋物之外,更無異念,直至于忽然之間,發現此物不在遠處,就在目前,心中歡喜無量,慶快無已矣!禅人行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之際,仍然在心中如是直行無執無住,到得冥然一轉,自性光明灼然顯露之際,久久尋覓的那一個本來面目就在目前矣!
8.螢火喻:
禅行到得某個時節,智慧突然閃現,猶如黑暗之中,現一明點一樣,而此閃現以後,仍是黑夜。喻如螢火蟲的微光不足照明,不可長留一般,因此,禅人對于暫時的智慧閃現,不可執著,不能以此爲滿足,不應停在此處而不再繼續進修,而應摒之不顧埋頭苦修,直到徹底光明,盡驅黑暗爲止。
9.夢心喻:
日日有夢,而晚上睡著時的夢乃本于生死大夢,因此夢者是心而無關睡與不睡,只要心地絕其塵思,則諸夢即盡。禅人到了即夢無夢,即 睡無睡之地,正是本性將開,妄惑漸消之際,如能不落有無之執,不立夢覺之心,則正于無執不立之中,契人無余矣!
10.月光喻:
明月當空,清涼遍灑寰環.而此月光不照而照,自然而然也。禅人用心純熟,心光自發.此中無能所之照,無分別之修,自然而然地時時如此也。因此,行者到了無心之際,不應再起無心之想,盡管覺照明了,而不落在覺照上,一任隨之,無作無受,自然打成一片,無複遮障矣!
10.劃船喻:
禅人修道猶如船師劃船。先解其繩——放下一切系縛也;次則掌握好行駛方法——用心之善巧也;到得大海深處,驚濤駭浪,依然鎮定自如,無所懼怕——禅人在逆順諸境界中,心無取舍,不受其惑,一往直前,及至到了岸邊,則應離船而上岸,不必再依戀船上生活——行者到了真正明悟之後,再也不必依戀法境,生于法執,一心不顧,更無住著。如是行者依劃船之喻而明了從生死岸開始依法用心,到煩惱中流而不隨其動,直至涅槃彼岸,不再住于行法而登岸自在了。
以上十喻可用一句來概括之,即無住而住也。無論修何法,無論在何等境地,只要真達無住而住之旨,任何一個禅人都能于此功行中,深入叁昧,悟證本來。因爲無住而住,正是般若中道的妙用,一切諸佛都是由此而悟證無上菩提的;一切菩薩也都是依此而作觀修,一切行者如離此法,就不能開俗成道矣!
永嘉大師說:“不須知知,但知而已”,即是無住而住之急。叁祖《信心銘》裏:“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也正是般若觀照之意也。因此禅人如果在以上十喻中深達無住之旨而實施于用功過程之中,那麼,必然速離妄知而證真心無知之真知矣!
五、如何排除初悟之障
問:初初打開,親見本性,真實體悟了這一段平平常常的孤明。這一片新天地,既非從前所理解的,亦非修行途中的種種如幻之境。正是虛明的直覺,時時親切現前,一切相待的妄惑似已消融,心中一種從未有過的寂寂法喜流遍法界,竟覺得可與佛祖把手共行,古聖之道無複余矣!但是時間一久,這種親切的了知慢慢淡化,面前仍有許多歧途,一不小心也就又入迷境,失于明靜之照。雖然如此,究竟是什麼幹擾了自性,自己又落在哪個關卡上,卻又不甚了了。因此請問,初悟之人應當如何保護?哪些是悟後之障?應當怎樣排除諸障而得圓明?
答:剛開悟之人,因爲還很生疏,沒有經驗,而過去的舊知解、老習氣的殘余還有極強的勢力,所以如果不善巧保養,則往往又會轉入迷途中去。
初悟人的保護方法:
1.初悟之後,應令心平等,不隨歡喜之心而轉,不對人談論此事,一心安住本來面目,不動不出,使悟境在心中淡化。
2.初語之後,由于力量持續得不一定長,故還應重修原來之法,在修法時,全用自性來轉,而不落于修心的痕迹,如是自性之定力日強,即不再迷失了。
3.保護住了之後,如有明師可就印證,如無明師當面指點,則也應于禅宗祖師的著作中去印證,如依《禅海十珍》等要典印心,便可了知語境的正確與否,便可安心直入了。
4.肯定下來之後,仍以無事、無欲、無住、無求爲達虛明的關鍵。因此.初語之人,不可行攀緣之善,不可急于度人說法,應以無事閑道人自行其樂,久久則定力自強,而慧照更圓活了。
5.隨其定慧力強,方可以在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之中.除調習氣.化轉人法的痕迹,使自心內無身心之執,外無諸境之著,一切經驗、知識、覺受得統統揚棄無余,唯于自己猶如嬰兒一般,雖然虛明常照,卻無一絲偏執。
6.煩惱盡,氣習空,則真性真達平等.六塵之中無複可染可住之處.隨處自在,任運無爲,此即證入聖境,即由明語而到證語,一切神通妙用從此開發,度化衆生即有方便矣。
7.到得入聖之地,方可涉一切境,廣施法化,無量善巧,百千變化,均由此而現前了。
此上七條也只略示一般情況,因人的宿根與因緣的不同,保養一途就有差異,雖有差異,但畢竟殊途同歸,只在各人善用其心,自脫其縛而已!
再就悟後的歧途障覆而言,此乃千差萬別,主要的原因與宿世中的修行習氣有關,如今雖然開悟,而過去的偏執習染仍然像影子一樣,不時地幹擾正悟的平等之境,故使霍障疊出,而自己以爲正悟本來如此,不複防範,結果又重人迷境矣!
我們可以舉例說明此事:
1.A君在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後,心地一轉.脫體空靈,徹見本來面目、此後數日心地明淨,更無複煩惱,自覺與佛不二。因見一人自稱開悟而實是一種空境,爲令他明白什麼是真悟故,即與之說明,而對方不服.出言激厲,于是A君在悟心裏,頓起一念無明,明淨突然失去,初悟的親切體知,再也無複存在。這裏因爲好辯之習染在悟後泛起,故于對境之中而起覆障,如能嘗依自性而照了一切,世人無不悟者,則不起對待,自然安心無住,長保不失矣。
2.B君在初初打開之際,忽于心中突現光明,因此落在光明之見而以爲已得明悟.以後保養也全落在光明與影子幻現之中,不得赤裸無住,所以既非正悟,而又偏執身光,並由生理的轉化而生貢高我慢,輕視他人,指爲未悟。
3.C君悟境剛開之際,分別忽起,即刻覆蔽,因未能一把擒住,又不了真悟之境,故于後來回憶此境時,往往以爲開悟即是如此。而此時心地與正悟之心.全然不同,乃是迷人說夢話。以不了故,絕無保任之功,因其悟入非真,反謗誹他人亦是如是悟而不真.又造業矣!
4.D君因宿有識陰神異之執,在用功逼拶之後,心地忽然開啓,而正于此際,識陰分別之執立刻現起,又複執此明白之陽境爲悟,故此保護此境,起諸識陰之用,而以爲妙用無住;功行高臻,心生我慢,輕視他人未悟,不知自己正落在鬼窟裏作活計,全不了真性空覺無住之德。
5.E君數次打開之後。旋保旋失。而後因身心保養較好,身閑已定,産生了明顯的樂、明、無念之覺受,于是便住在其中,以爲保任之境。而因精力漸趨旺盛,終日分別起念,取舍諸法不知疲倦,反以爲自己不曾動心,去住自由,而其比較心理,煩惱習氣就在無形之中,聚在心地,久久之後,樂明無念也即失去。因爲是落在樂、明、無念之皮殼境爲悟故,所以仍是二元心理,對此之執也特別強,並著在自己功行之中,不悟本性圓成之旨,故其不僅不得繼續進步,而且日益退轉,于開口說法時,且又害人清他矣!
6.F君開悟之後,智慧閃現,心中湧出許多詩意,因不知此乃禅習,反而以爲自己俗境高妙,宜于如此流露,不久之後,全被詩偈所轉,時時吟誦、指示他人,並貢高自舉,結果又落在妄心顛倒之中矣。因此,悟後決不可隨詩意而去,空掉發揮妙理之欲,綿綿隱其真行,在諸人中暫作聾啞人去,方能保養長大也。
7.H君,開悟之後,已知安養心性,勤除習氣,在事事物物上也已能透過相而見性,時時明照不昧,但于古人公案不曾透過,在應機之中也不知直照對方之心,故于開口談法時,既無法接入施化,更會開口即錯,因此滯在自性不起活用。如果對古人公案綱宗—一透過,又與衆人相接之時,方便直照,則妙用活潑,隨處利人矣!
8.J君,開悟之後,因宿爲小心.不樂衆事,故偏于守寂,賴于應緣,如是久久,心念沈寂落空。若能于諸事物到來之時而不妨以“如”如之,則自性活用便得超然無住矣!
9.K君,開悟之後,因其宿習大乘,弘法之習難忘,故未待護養力強,草草而行利他事業,結果雖則時時處處明白自性無住,但在應物之中,仍蒙有一層迷昧,心地亦不能時時清明自在,故此弘法,雖能開啓願力道行,但如落在其中,而不達即事無事,久久即迷途不返,又成瞎師去了。故雖有弘法之習,亦可借此弘法事業而斷習,但不能離此本體而赴緣,一定要時時相應方好。如一時被事情做了去.也應很快恢複原初,依然明淨爲妥。
以上九個例子,只是隨其所見,方便舉出以作鑒別,對照而已,究其實際理地,豈有如此多般?人人之本性皆平等也。但由于諸人的習氣不同,故于悟後保養上又紛呈異象,而又豈止如上九種呢?諸人只要識得本性,腳跟不被諸習移異,則久久之後,必能穩坐菩提,光明自在矣!
六、結論
一切佛法無一不是破障顯理的方便,因爲法本無法,所以行人也不妨無法而法。如真能了達障惑本空,那麼,便悟即法無法之旨了。由于現代禅宗學人重知解,執身心,存取舍,落相待以及偏習染之故,所以禅病極多,比之古人行道的純樸真心.差之遠矣!因此,我們不妨提醒自己,應當如古人一樣,純真正行.不落于一切自生之障礙而直達真實悟證之地。概括現代人學禅離障之妙要.也無非是知解而離知解,即身心而離身心,即禅法而無法.即明悟而離悟的四大要點。故此,般若無住之旨,豈不是自始至終的修行大綱,行人成道的關鍵嗎?
《禅觀入門 五、禅的障礙與消除方法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