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香風谷禅語 下編▪P2

  ..續本文上一頁解,稍窺門徑,遊絲不斷,亦無大礙。奈何心中一物梗梗,吞不下,吐不出,日日彷徨,不知所歸?

  後學常來此處,深爲老師古樸幽趣之高風所感,望老師慈悲爲念,拔後學心中之疑!

  答:其力未充,應常持"部林"而化之。

  何爲"部林"?

  答:是一字大輪咒的咒音,可除去心礙。

  17、問:有師兄問:近來持"六字大明咒"越持越吃力,必須要出口念才能堅持下去。而持"能斷金剛經陀羅尼咒"很輕松,並且越持越輕松,這是怎麼回事。

  答:持經緣熟,一法深入,慧觀相應,則得契證。

  18、問:如果話中仍有詩意,如何入禅?

  答:會者無意,入者無禅!

  問:若會者不來,來者不會。豈不是更隔一重山?

  答:個中豈有來去相?

  19、問:了放眼觀去,所顯現者,就是我之自性,沒有體用之分,沒有物我之分。-----這就是自性的覺照功能,對嗎?

  答:是如此

  20、問:請問老師:工作當中,有時坐著不想動,身、心都不想動,一直那麼坐下去,周圍的事情都清楚,是怎麼回事?

  答:是定,應安養深入.

  問:我剛接觸佛法,在聽早晚課的帶子時,就出現這種現象,我不知是怎麼回事,可惜耽誤兩年多了。您說的安養深入是指繼續不動嗎?工作時可能不行,站著時也不行,躺著的時候可以。

  答:此定是宿根所致,應利用早晚與休息時安養不動,躺著也一樣。入定後身心化空,于空覺不二中,圓顯明淨無相性光,則到力充時在工作中也能如此,漸達動靜不二。

  21、問:身是菩提樹

  心是明鏡臺

  何必勤拂拭

  塵埃即樹臺

  答:

  身是菩提樹--清淨四大現光身。

  心是明鏡臺--圓明朗照無礙智。

  何必勤拂拭--安住本然明體性。

  塵境即樹臺--妙用無盡塵刹事

  22、問:要達到初禅乃至四禅境界的人要打通身上哪些經脈;還有開悟的人是否具有禅定的境界?謝謝。

  答:關于禅定與氣脈的關系不是理論探討的範圍,應在師父的引導下進行。開悟見性是不論禅定與氣脈,但現在結合密宗也有方便引導的。

  23、問:明道居士請問宋老師

  (1)六祖息(歇)心法,與四祖看心法,用功有何不同。

  (2)要修無修之修、無法之法,應具備那些條件(是否要頓悟頓證者)

  (3)經上師直指于一刹那見性,與見識自本性頓悟者,不持久不穩定,尚須熟知法性管帶,直到登地速證有何訣竅。

  (4)見地、功夫、方法叁者之間的關系如何相應。

  (5)了知道在目前在當下,一切現成,不假外求,無明本空,一切了不可得,何以不直澈心源空寂、體用一如。

  (6)北方妖鬼靈通極多,不少行者遭草木(及畜類)精靈附體,應怎樣以慈悲心對待他們?出家在家人都有,此何因緣。

  又及據說有"帶仙修行"一說(言可共同成就之功德),聽之則非正道吧。如曾供過某些精靈仙道,後來要專修佛法,有何方式可與之了斷因緣,又不傷和氣。有人發生過將所供精靈(像)拿走送走,産生矛盾,報負行人之事,後果嚴重之事。是否有持咒或其它化解方法。

  (7)不立一切,不破一切之妙,在于無分別念,大圓滿直至圓成次第,尚未除盡,多麼難?

  答明道居士問:

  (1)看心法爲未悟前之初入門方法,息心法則爲已悟人自然的回歸。

  (2)有理有事:理上已明無修無證,但仍需覺照了習,則未離功用位。事證無生,當體圓成,則已無功用行,在八地以上。

  (3)真信自肯,護念安養,印證佛祖開示,活用目前之法,了見了習。再以參拜大成就者以相應,體究心法口訣以契體,則登堂入室,道力日圓。

  (4)見地徹于智理,功夫覺于當體,方法行于善巧,叁者一時頓圓,則妙明圓顯。

  (5)因爲還有"了知"在,意解未盡,覺受未空,猶帶性中痕迹,法中流波,微細二顯未淨也。

  (6)遭此報者,一是過于慈悲而入顛倒,悲中帶情故;二是因地本含邪性,已結此緣,故緣會而來。發菩提心,了身心空,無佛無魔,一法不立,則諸邪頓消。如已結緣,則發大願,成道後度它,並誦經咒回施功德,則可了緣。

  (7)不僅僅如此,于不立中開一切功德,于不破中盡一切種習。故直至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破盡,方得究竟圓滿,豈易事哉?

  24、問:老師,您早已徹悟,爲何又去西藏接受傳承,只是爲度生嗎?

  答:爲了雙融而光大

  道無盡、緣無盡、法無盡、方便亦無盡。藏密入漢乃是必然的趨勢,但一般人只了解加行與生起次第,若不承接金剛乘的最高法門融會漢地的禅、教,則即失一寶藏。故願法法融通,光光相照,利濟更多的衆生

  25、問:聽說大圓滿分內,外,秘密,極密四個層次,不知您的傳承的是哪一個?另,這四種的差別是什麽?

  答:大圓滿傳承的具體內容是不可以向未經灌頂者宣說的,否則破叁昧耶戒。如欲深入了解先依上師灌頂,然後再向灌頂師請教具體內容。

  26、問:請問宋老師,老和尚可不可以學電腦。

  答:老和尚如果心未老,什麼都可以學。電腦是現代的方便,如果以智慧來用,則是妙用的拓展。

  27、問:聽說宋老師於藏地松吉澤仁仁波切處,于大圓滿得叁十七個傳承,贊歎不已,漢藏兩地佛法本即無差,即此又融爲一味也。另聽說宋老師還有一法名爲"松節多吉",漢譯"佛金剛",可否請問一下來曆。據說宋老師曾拜見過一位貝瑪多傑上師,能簡要介紹一下老師在藏地所得的各種傳承?

  答:虹化成就的阿曲喇嘛的心子白瑪多傑上師于定中數次見到宋老師,知法緣甚廣,故于2001年特到漢地尋找,親傳了大圓滿法,賜法名爲"松吉多傑",並囑叁年後之後方可弘法。

  (松吉珍瑪略述)

  28、問:漢地一直未有語言相通的大圓滿弘傳者,雖有陳健民等一些漢人上師,但皆在海外弘法,宋老師應爲漢地弘傳藏密大德之肇始吧

  答:略說漢藏兩地的佛法及行者的趨向問題

  漢藏兩地的佛法在根本上是一味的,但因地區不同而形成漢語系與藏語系的兩大系統。藏地與漢地一樣,也有顯密以及與禅、華嚴、天臺相一致的金剛乘--大手印、大圓滿;也有息災、護摩、增益等普密,如轉經筒、繞湖、繞山等都有民間性質的普通密法。但是漢藏不同點不在于法的差異與高低,而是藏地仍在傳持正法,根本道並未失去,故修道風氣與得道的人還很普遍,而漢地佛門的主持者均忙于事務,教學的內容偏于學術知識,修持的方法失于圓融廣大,因此道的傳統很難真正展開。

  傳持正道的人自然轉入隱的形式,而無法顯示在沒有道的氣氛的佛教中間,也是基于這種原因,許多發心求道的漢地佛子走向了藏地的成就者,學修藏密,這樣反過來也會促進漢地佛教的再次弘揚,也使大衆更重視實際的修正。

  但就具體而言,漢地求(學)藏傳佛教的人,也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1)已悟證佛道或再來人,到藏地去是因爲道與道的互證,外傳承與內傳承的統一,使修證的道在最究竟的層面上獲得一致與互融。于是對漢地修行上的印證上具有可信度。

  ( 2)原已通達漢地的天臺、華嚴、禅、淨土及漢密諸宗的人,再去藏地參學或研讀藏傳的著作,在佛的根本的經量、理量、行量與證量上獲得更圓融的智慧,于是佛法在兩地的最高成果上相融一致。從此可以解答漢人對藏傳佛教的根本性問題以及佛教的究竟谛理上的分歧,使漢藏佛法融爲一體。

  (3)一心發願要在藏密中獲得成就並願成爲藏傳佛教的金剛上師,于是不怕艱難到藏地依止許多善知識求學密法,學藏文、通顯教、修次第、閉關苦行等,往往需要二十年至叁十年左右的時間,方能有所成就。

  此類漢人要善根深厚、福報大、學問高、身體好等條件,才能可能學修圓滿全部的藏傳佛教。

  (4)漢地有人修學佛法,如修禅與心中心密,中途忽不得力,于是拜見藏地的仁波切祈求指點與開示或指出障礙而化解,或傳一法而加持,或印開心地而明徹等等,一旦得旨,即可安養道業而不必深入藏密。

  (5)有人先修藏傳的五加行及一些本尊法,但因根基與語言,教理等原因再也修不上去,于是再轉向漢地已通藏傳佛教的善知識,以漢人能接受的方法進行引導,使能再深入而修完金剛乘。

  (6)有的漢人既不通教理,又不知如何修密,拜了許多上師,求了很多密法,但不能歸入心地的根本,內心十分矛盾與痛苦。此類人就須一師一法逐步深入,方能不虛此生。

  (7)余如因爲求加持、消災、培福等等,而求藏地活佛的,則全屬民間性質的信仰需求,與真正學修佛法無關。故不必爲此評價,只是一般信衆結善緣而已。

  至于十萬虹化的例子,出自康藏白玉縣的噶陀寺,不是一次,是到白馬登燈祖師爲止的曆代成就者。

  佛教中攻擊他人是魔派來的使者,不可理睬。參學善知識則學他人智慧與修行方法,所謂"南無咕噜呗"即歸依法界中的智慧之流的光明所在,不可以世俗知見來理解。

  那裏有成就者、那裏有正法、那裏有道的好風氣、那裏可以增益智慧、那(哪)裏就是你的歸依處!

  29、問:寂明述:恩師:

  原來眼睛不是用來"看"東西的

  而是照!

  心不動 眼不動

  如鏡照物

  明明朗朗 萬物具顯

  在自然連續的照用中

  心自不動

  一切的惡言、善言、惡事、善事離我遠去

  哪裏還有煩惱

  哪裏還有需求

  哪裏還有不滿

  哪裏還有不完美

  在自然連續的照用中

  隨緣處理一切事務

  叁言兩語

  勿需多言

  事過而無痕

  安然自在于事務之中

  原來世界這麼簡單!!!

  答:這個也不留!

  30、問:寂明再述:

  本來安然

  無需名相

  欲描述時

  方強立之

  ----由此可見名相之害:

  爲留提供條件

  爲執提供條件

  爲妄提供條件

  爲爭提供條件

  ……

  ----大千遷流,與名相何幹!

  咦?又是名相?

  未見!

  答:到這裏山人加一個字都不可得,從此活潑潑地隨波逐流去吧。

  

  31、問…

《香風谷禅語 下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