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稍窥门径,游丝不断,亦无大碍。奈何心中一物梗梗,吞不下,吐不出,日日彷徨,不知所归?
后学常来此处,深为老师古朴幽趣之高风所感,望老师慈悲为念,拔后学心中之疑!
答:其力未充,应常持"部林"而化之。
何为"部林"?
答:是一字大轮咒的咒音,可除去心碍。
17、问:有师兄问:近来持"六字大明咒"越持越吃力,必须要出口念才能坚持下去。而持"能断金刚经陀罗尼咒"很轻松,并且越持越轻松,这是怎么回事。
答:持经缘熟,一法深入,慧观相应,则得契证。
18、问:如果话中仍有诗意,如何入禅?
答:会者无意,入者无禅!
问:若会者不来,来者不会。岂不是更隔一重山?
答:个中岂有来去相?
19、问:了放眼观去,所显现者,就是我之自性,没有体用之分,没有物我之分。-----这就是自性的觉照功能,对吗?
答:是如此
20、问:请问老师:工作当中,有时坐着不想动,身、心都不想动,一直那么坐下去,周围的事情都清楚,是怎么回事?
答:是定,应安养深入.
问:我刚接触佛法,在听早晚课的带子时,就出现这种现象,我不知是怎么回事,可惜耽误两年多了。您说的安养深入是指继续不动吗?工作时可能不行,站着时也不行,躺着的时候可以。
答:此定是宿根所致,应利用早晚与休息时安养不动,躺着也一样。入定后身心化空,于空觉不二中,圆显明净无相性光,则到力充时在工作中也能如此,渐达动静不二。
21、问: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何必勤拂拭
尘埃即树台
答:
身是菩提树--清净四大现光身。
心是明镜台--圆明朗照无碍智。
何必勤拂拭--安住本然明体性。
尘境即树台--妙用无尽尘刹事
22、问:要达到初禅乃至四禅境界的人要打通身上哪些经脉;还有开悟的人是否具有禅定的境界?谢谢。
答:关于禅定与气脉的关系不是理论探讨的范围,应在师父的引导下进行。开悟见性是不论禅定与气脉,但现在结合密宗也有方便引导的。
23、问:明道居士请问宋老师
(1)六祖息(歇)心法,与四祖看心法,用功有何不同。
(2)要修无修之修、无法之法,应具备那些条件(是否要顿悟顿证者)
(3)经上师直指于一刹那见性,与见识自本性顿悟者,不持久不稳定,尚须熟知法性管带,直到登地速证有何诀窍。
(4)见地、功夫、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相应。
(5)了知道在目前在当下,一切现成,不假外求,无明本空,一切了不可得,何以不直澈心源空寂、体用一如。
(6)北方妖鬼灵通极多,不少行者遭草木(及畜类)精灵附体,应怎样以慈悲心对待他们?出家在家人都有,此何因缘。
又及据说有"带仙修行"一说(言可共同成就之功德),听之则非正道吧。如曾供过某些精灵仙道,后来要专修佛法,有何方式可与之了断因缘,又不伤和气。有人发生过将所供精灵(像)拿走送走,产生矛盾,报负行人之事,后果严重之事。是否有持咒或其它化解方法。
(7)不立一切,不破一切之妙,在于无分别念,大圆满直至圆成次第,尚未除尽,多么难?
答明道居士问:
(1)看心法为未悟前之初入门方法,息心法则为已悟人自然的回归。
(2)有理有事:理上已明无修无证,但仍需觉照了习,则未离功用位。事证无生,当体圆成,则已无功用行,在八地以上。
(3)真信自肯,护念安养,印证佛祖开示,活用目前之法,了见了习。再以参拜大成就者以相应,体究心法口诀以契体,则登堂入室,道力日圆。
(4)见地彻于智理,功夫觉于当体,方法行于善巧,三者一时顿圆,则妙明圆显。
(5)因为还有"了知"在,意解未尽,觉受未空,犹带性中痕迹,法中流波,微细二显未净也。
(6)遭此报者,一是过于慈悲而入颠倒,悲中带情故;二是因地本含邪性,已结此缘,故缘会而来。发菩提心,了身心空,无佛无魔,一法不立,则诸邪顿消。如已结缘,则发大愿,成道后度它,并诵经咒回施功德,则可了缘。
(7)不仅仅如此,于不立中开一切功德,于不破中尽一切种习。故直至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破尽,方得究竟圆满,岂易事哉?
24、问:老师,您早已彻悟,为何又去西藏接受传承,只是为度生吗?
答:为了双融而光大
道无尽、缘无尽、法无尽、方便亦无尽。藏密入汉乃是必然的趋势,但一般人只了解加行与生起次第,若不承接金刚乘的最高法门融会汉地的禅、教,则即失一宝藏。故愿法法融通,光光相照,利济更多的众生
25、问:听说大圆满分内,外,秘密,极密四个层次,不知您的传承的是哪一个?另,这四种的差别是什麽?
答:大圆满传承的具体内容是不可以向未经灌顶者宣说的,否则破三昧耶戒。如欲深入了解先依上师灌顶,然后再向灌顶师请教具体内容。
26、问:请问宋老师,老和尚可不可以学电脑。
答:老和尚如果心未老,什么都可以学。电脑是现代的方便,如果以智慧来用,则是妙用的拓展。
27、问:听说宋老师於藏地松吉泽仁仁波切处,于大圆满得三十七个传承,赞叹不已,汉藏两地佛法本即无差,即此又融为一味也。另听说宋老师还有一法名为"松节多吉",汉译"佛金刚",可否请问一下来历。据说宋老师曾拜见过一位贝玛多杰上师,能简要介绍一下老师在藏地所得的各种传承?
答:虹化成就的阿曲喇嘛的心子白玛多杰上师于定中数次见到宋老师,知法缘甚广,故于2001年特到汉地寻找,亲传了大圆满法,赐法名为"松吉多杰",并嘱三年后之后方可弘法。
(松吉珍玛略述)
28、问:汉地一直未有语言相通的大圆满弘传者,虽有陈健民等一些汉人上师,但皆在海外弘法,宋老师应为汉地弘传藏密大德之肇始吧
答:略说汉藏两地的佛法及行者的趋向问题
汉藏两地的佛法在根本上是一味的,但因地区不同而形成汉语系与藏语系的两大系统。藏地与汉地一样,也有显密以及与禅、华严、天台相一致的金刚乘--大手印、大圆满;也有息灾、护摩、增益等普密,如转经筒、绕湖、绕山等都有民间性质的普通密法。但是汉藏不同点不在于法的差异与高低,而是藏地仍在传持正法,根本道并未失去,故修道风气与得道的人还很普遍,而汉地佛门的主持者均忙于事务,教学的内容偏于学术知识,修持的方法失于圆融广大,因此道的传统很难真正展开。
传持正道的人自然转入隐的形式,而无法显示在没有道的气氛的佛教中间,也是基于这种原因,许多发心求道的汉地佛子走向了藏地的成就者,学修藏密,这样反过来也会促进汉地佛教的再次弘扬,也使大众更重视实际的修正。
但就具体而言,汉地求(学)藏传佛教的人,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1)已悟证佛道或再来人,到藏地去是因为道与道的互证,外传承与内传承的统一,使修证的道在最究竟的层面上获得一致与互融。于是对汉地修行上的印证上具有可信度。
( 2)原已通达汉地的天台、华严、禅、净土及汉密诸宗的人,再去藏地参学或研读藏传的著作,在佛的根本的经量、理量、行量与证量上获得更圆融的智慧,于是佛法在两地的最高成果上相融一致。从此可以解答汉人对藏传佛教的根本性问题以及佛教的究竟谛理上的分歧,使汉藏佛法融为一体。
(3)一心发愿要在藏密中获得成就并愿成为藏传佛教的金刚上师,于是不怕艰难到藏地依止许多善知识求学密法,学藏文、通显教、修次第、闭关苦行等,往往需要二十年至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方能有所成就。
此类汉人要善根深厚、福报大、学问高、身体好等条件,才能可能学修圆满全部的藏传佛教。
(4)汉地有人修学佛法,如修禅与心中心密,中途忽不得力,于是拜见藏地的仁波切祈求指点与开示或指出障碍而化解,或传一法而加持,或印开心地而明彻等等,一旦得旨,即可安养道业而不必深入藏密。
(5)有人先修藏传的五加行及一些本尊法,但因根基与语言,教理等原因再也修不上去,于是再转向汉地已通藏传佛教的善知识,以汉人能接受的方法进行引导,使能再深入而修完金刚乘。
(6)有的汉人既不通教理,又不知如何修密,拜了许多上师,求了很多密法,但不能归入心地的根本,内心十分矛盾与痛苦。此类人就须一师一法逐步深入,方能不虚此生。
(7)余如因为求加持、消灾、培福等等,而求藏地活佛的,则全属民间性质的信仰需求,与真正学修佛法无关。故不必为此评价,只是一般信众结善缘而已。
至于十万虹化的例子,出自康藏白玉县的噶陀寺,不是一次,是到白马登灯祖师为止的历代成就者。
佛教中攻击他人是魔派来的使者,不可理睬。参学善知识则学他人智慧与修行方法,所谓"南无咕噜呗"即归依法界中的智慧之流的光明所在,不可以世俗知见来理解。
那里有成就者、那里有正法、那里有道的好风气、那里可以增益智慧、那(哪)里就是你的归依处!
29、问:寂明述:恩师:
原来眼睛不是用来"看"东西的
而是照!
心不动 眼不动
如镜照物
明明朗朗 万物具显
在自然连续的照用中
心自不动
一切的恶言、善言、恶事、善事离我远去
哪里还有烦恼
哪里还有需求
哪里还有不满
哪里还有不完美
在自然连续的照用中
随缘处理一切事务
三言两语
勿需多言
事过而无痕
安然自在于事务之中
原来世界这么简单!!!
答:这个也不留!
30、问:寂明再述:
本来安然
无需名相
欲描述时
方强立之
----由此可见名相之害:
为留提供条件
为执提供条件
为妄提供条件
为争提供条件
……
----大千迁流,与名相何干!
咦?又是名相?
未见!
答:到这里山人加一个字都不可得,从此活泼泼地随波逐流去吧。
31、问…
《香风谷禅语 下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