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风谷禅语 下编▪P3

  ..续本文上一页:寂明:恩师:

  原来身体不是寻觅信息的

  而是接收!

  眼接收色

  耳接收声

  鼻接收香

  舌接收味

  身接收触

  心不动 即可做到 

  若做到 心自不动

  原来人体功用不是分开的

  而是整体!

  心不动 即可做到

  当做到时 牙痛立即消失

  当时体验无能所 无对立

  纹丝不动

  没有身体 只有一片觉知

  原来没有身体!!!

  恩师,描述如上,可没有留哇,前者亦是。

  

  答:空谷笛声自悠然,百草头上蝶舞风。

  32、问:为什么人总是活在迷惑之中呢?

  不要回答说,因为没有智慧。智慧又如何而来呢?清净又如何而来呢?

  万物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答:你想找回失落的家园,就会感受于孤独与失意;如果你想解脱于万累,就会在孤寂中享受生命的智灯。全然地回到自心,静静地观照每一刻,不去回忆与计划,在无分别中念一声观音,再看心灯是否点亮!

  一切全靠你自己。

  33、问:据老师说中国禅宗的源头应为达摩、僧肇和志公禅师,能说一下这几位大师当时的情景吗,他们可是同一时代人?那这样几个人在一起,一定很"好玩"。还有一位傅大士吧,还有么?

  答:僧肇开禅理之先声,巳纳老庄之学而融于般若,见地巳纯圆,早于达摩西来一百多年;志公、傅大士则在达摩面壁时在粱始弘禅法,巳露机用,为以后祖师禅的弘传铺垫了基础,可以印证达摩一脉的真实。而达摩接慧可之后,禅的正脉方入汉地,逐渐形成中国禅的特色。另有慧思禅师也以禅著称,同化于达摩时代,唯后人流入教观,重于铺陈而少于内观,故禅道惭衰。稍后有华严杜顺,形成华严三观的禅法,数传后也融入了禅宗。

  后达摩入藏传禅密于有缘,种下禅与金刚乘相融的正因。

  中国禅宗是中国佛教及文化融合后形成的一个奇迹,其中的人物与著作,都是人类心智发展到极致的体现,是至今仍被尊为最高法门的原因。

  但禅是每一个生命的源头,是灵妙、清澈、透明、自空、直显的体性,因此真正的禅源应在开悟者的妙心里,它是不断流显活水的地方。

  34、问:如何透境无滞?是见处不到,还是力未充?

  答:如见处未到,唯须参究而体达;若见地巳彻,性地巳安住,方有透境之本。内了种子习气,外荡万千境染,守护无着妙寂,圆会内外痕迹,念觉不二,直接了然,久久自能于境无滞。

  35、问:何謂祖師禪及何謂如來禪

  答:对成就者而言没有二者的差别,但于门庭施设即有不同:如来禅先要圆解一切法悟入圆理,再起圆修而证道;祖师禅扫荡一切,直指心性而开悟,再照而了习,圆通一切。前者有一字、一义、一见、一法未透则不为大开圆解,心中问题未决,起修即无力;后者若立一字、一义、一见、一法于心上,即不能亲见本来。但如证悟心性、圆通教海、妙契密乘、回归净土者,则不受门庭限制。

  36、问:初学禅时,作禅与打坐是一回事吗,打坐可以用天台宗的六妙法门吗?还有静坐即是打坐吗,劳烦解答,谢谢。

  答:对于初学者而坐禅、打坐、静坐都是指以坐姿的形态进行修持的一种方式,坐禅的方法很多,六妙门是非常完整的系统,如有兴趣可以依法进修,但最好有老师引导。

  37、问:老师好,顶礼老师;

  出声念好吗?我觉得出声念(声音可以小一点,并不一定伤气。)更好点。一是咒音清晰、二是容易抓着意根。老师以为如何?

  请老师评论一下,藏密所传的四臂观音法大多都有观想。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观想的作用可能会更好点,对吗?(很难用"有相密"、"无相密"来评论藏密,比如我等初学之人修无相心中心,修来修去其实质是有相。若是久修之人,这个虽有"观想"也等成于"无生"。)我总觉得藏密对观想的重要性,可能有另一层深意。

  答:观想、专持、圆修,或出声、金刚持等都是方法,都有一定的作用,不必强分,但须对机而行。观想对初机更有利,但汉人不善观,须依师引导为佳。藏密广大圆融,谁可评价?如居初学位应依师、依法、依见、依根而行。

  38、问:请问宋老师:如何转此业报身

  (为利众生申此问)

  答:不迷执于业报身、不知见于业报身,乃至不住、不受,又能以清净的智悲、诸佛的加持、密咒的密化、善巧的调伏等,使凡夫的业报身转化为清净的光明身。具体方法有禅宗的融入觉性光明法与大圆满的脱葛法等许多方便。

  39、问:悟心之后,如何行方不逾距?古德云: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如何是当今讳?如何得不退转?

  答:悟心之人含养觉性于六根门头,心无分别取舍,不落觉受之相,活泼启用,来去不拘,智不着于知识,悲不染于情意,常寂常照,虚灵妙显,故又能随顺俗帝缘起,恰到好处地利生济物,不令众生生烦恼之心。何谓讳?背与触也,如能不落背触,又能含虚养德,则道业自成。这当然要胜过满腹经论的断舌才了,太尖酸了,会伤人的,故为人为法都不可诤也!

  40、问:初学者六问

   (如是仁友谦称初学者,实为众行人发问,编者按)

  初学者第一问

  各位老参:

  虽然禅不在坐,但坐也不可或缺。

  初学者打坐,腿子酸痛是个肯定要碰到的问题。

  末学用尽各种师授书得的方法,仍旧解决不好。

  听人说,非得到四加行之暖发动或初禅轻安才能彻底解决,是吗?

  不知各位老参有什么诀窍。

  答:坐中初入先观此身腿非我所有,当痛生时唯举觉性而照,在极处忽然一转,顿入无身之境。透此关后自然保持、随意乃至无着。

  如腿有伤者应注意调治,年令大者应逐步锻练。但绝不可住在腿上用功,否则必无胜进。

  初学者第二问

  坐中,觉双手双腿消失,范围渐渐向上,乃至全身。初觉时骇然开眼看时,方知是"幻觉",复又继续打坐。

  请教各位老参,这是怎么回事?是"好"还是"不好"?经中有无相应开示?

  答:不见好坏。既是幻觉,何以知之?找经意比量岂非幻上加幻?

  

  

  即是初学,有所体验时,都想从"道理"上弄清是为什么。

  这正是初学所泥执之处吧。

  

  

  答:是。初学到此往往都要寻求答案,但此时最好莫管,一心用功,透出识情与境界的分别,直接契入,方知本来现成。更知所谓路中经验实不可得,应直直而过,不留痕迹方是。

  

  如果初学者心中有疑,且一向"理性思维",让他莫管他偏偏放不下,现实中这类人很多,这时不如给他讲清道理,他明白后,则易放下。

  

  答:对此类如遇善巧的老师则好,如不善指点,或乱看书,则难免弯路。

  

  

  初学者第三问

  坐中,身体全无的觉受后,似现一"意识黑洞",似在身内,又似在身外,莫定其处,但又似有实处。此时妄念不起,但有觉知。即使猛提妄念,马上消融在此"黑洞"中。只到起意下坐。

  这属于什么情况?

  答:此正无明现前,如坐此证,即黑山背后,死蛇也。应返照体源,体又体之,直到忽然顿脱,方知本来。

  此是乐、明去后的无念空知,有许多人认此为"一念不生",妄自肯定,结果落于颠倒。

  初学者第四问

  夜半坐中,见室内物件历历分明,睁眼看时,天黑灯灭,一无所见,方知不是坐中眼睛睁开。

  请诸禅德阐述此境理事。

  答:此乃暂时明体现前,睁眼即失,说明仍未完全相应,且落在明相与所见上。如与明体不动性上,刹那相应,明而非明,正见无见,不关睁眼闭眼,也不关见不见物,更无明暗对立;出定入定无别,动静来去无异;不假思索,直接了达,照了无碍,一体平等,应用无亏,方始初得相应。

  曾闻"觉明"一说,与山人说的"明体",是同是异?望能细说。

  答:"觉明"者乃于本明中起一觉,此觉即微细的分别,"明体"即本明,于"明体"现时,起觉了之相,而成"明相",故不见性而仍生灭,一念分别无明未破。如于"明相"认取,则堕"觉明"立知,心中仍有一个"东西"在。

  初学者第五问

  初学者当年经师灌顶后,有一段时间(约百日),身体散发出似檀似麝的奇香,不但自己可闻,其他人也能闻,且衣衫上也有留香。整个人周围似有此香气笼罩,外来异味经此香气过滤后,也变成香气,粪尿溲腐无一例外。师傅只说这是"破臭成香",但一直不明白什么道理。

  答:这是欲界四大开始转为色界四大的中间位所发生的香气,如果执取则招外魔,不执而化则完全转为色界四大后消失,身体呈透明光。还未到性香真空、性空真香的境界。

  初学者第六问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老师邀请我给他们的健身培训班讲讲修行课。

  过几天很多学员反映头顶骨软化下陷,有的蚕豆大有的鸡蛋大,有的一个有的数个,大多是在2-8课内发生的。学员年龄从十几到八十几都有。

  摸摸自己的后头顶,过去软化的已经硬了,但是下陷之形仍在。

  关于这个,听过很多种解释。到底是怎么回事?

  答:这是较普遍的顶脉通相,大约有三种途径:1、外力加持,分正、偏、邪的三力;2、修密乘宝瓶气的初相,以后还有三脉五轮的开现功德及四空四喜的证境;3、修心地功夫者因觉照力而自开,然后全身通透,融入寂光中。

  至于生理解释乃是能量转化物质所留下的见证。

  初学第七问:代一个道友问。

  该道友每上坐周身气脉即自然流注不止凡数年,虽无不适,但想平息。乃遍参诸方,但凡禅净密道巫,庙观乡野,世间网上,多方请益。有告诉他放下,有告诉他不管,有告诉他念佛,有告诉他念咒,有告诉他归于丹田,有告诉他散诸气脉,有告诉他强止,有告诉他随观。但几年下来,稍无改变。

  该怎么对治呢?

   答:此乃以意凝气,气足而行脉,再以意随气而成执病,病因在执以为殊胜,病源为意证,若不空其意证,任何法皆无能改其病。唯须观照知源,参一念未生前之本面,直至身心顿空,觉性顿现时,意、气皆无影无踪,湛寂空明,一切无着矣!

  此人所修法门以持咒为主,并无凝神运气之功…

《香风谷禅语 下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