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气脉周流乃自发生,也未刻意强化。
答:凝气有两种:一为意守身中窍穴而行气;二为念佛持咒不离身觉。当气运动时产生喜欢心与随气而住,此即意入气中,不知意气转为空乐不二者,久后成习气而难消。在禅则直参不顾而超越,在密则以空智化气为光明,再消融为空明不二。
类于此种状况,皆见与行不圆所致,凡偏一边皆成病,故先彻"见宗","行"方无偏。
问:暂离"见宗""空智",有无方便对治?
答:若言方便,唯以气入中脉,通五轮而转此业报身而成虹光身。
另一方便为心气不二的全体呼吸法,可于观想中化入空明不二。
初学第八问:
灯灭天黑入睡,整夜明明了了的知道自己在睡觉,见室内物事历历分明,白天精神清朗。第一次时,还疑心自己未睡著。
这是什么景象?
初次发生时,并未"在意"时间,闻得起床号响,还以为刚入此境。
刚现此境时,疑未眠,然与第四问时境界类同,知不是"失眠",乃住。
以后只历历的在,并无时间外景在。
证此境后,历历常在,心中更无一物,随缘即照,亦无作意,无修可修,无境可境,平常自然,则巳悟证本来,入如来家矣!
初学第九问:
一次无意接触一个肺结核(已钙化)病人,顿感胸部闷痛,当时一老参在旁说,你出体感功能了。此后,身触灵敏,与人接近则感知对方身体所有不适甚至心情,即使不见对方,凭照片、电话、物件也可感知,甚至自作意也行。虽感奇特,却也难受(于公共场合周身不适),后渐渐适应也能排除,数年乃止。
不知于理何解?
答:此是觉性光明作用于身体而觉受于业气所致,因为初证觉性而四大业气未能顿净,故与众生业气产生感应而知,并受痛苦等。若于觉性不动、不执、不分别,安心无为,则自可渐渐虚化,了知而不受。待至力充,如于觉性中显空悲不二的加持力,即能转化众生业力,使身心发生净化的作用,甚至化入气脉、直契心源,令顿空身心而见本性。
更可了悟众生即自性众生,同体感现,而觉性不惑、不受、不想、不住、无分别而圆知一切,则五蕴顿融于法性而现五智,证三身而圆三德矣!
禅人向上,照用透境,性德渐圆,神变始发。
初学第十问:
正闭目坐中,眼前忽见一眼,骇然而出。后,不复惧。后,成双眼。明晰后,乃是自己双眼相,如对镜然,莞尔。
离师即久,所学也少。问诸四方,也是各衷其事。
答:性光彻眼,妙智从此流布。印证《上师心滴》可知。
清澈妙明的觉性从心轮通向双眼,呈大智彻照之用。
初学第十一问:坐中,耳中闻蝉鸣,动念一想,深夜何来蝉鸣?静听,周围无声,乃知内发。白天凝神也有,询之旁人,曰无,确认内发。询之医生,问曰头晕否恶心否朦朦否,皆否,化验检查皆正常。乃知不是病态。
那是什么状态呢?
答:此为觉性通彻耳根,显出闻中微细声尘,有许多种声类,如作意闻则出流,本位不动则了然圆闻无碍,到一定时节,耳门一响,耳通即发。
幸得那时正修内闻念诀之法,虽耳通偶发,旋即平息
答:如是。
41、问:甲: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宗师是守本分的人,也无一法教人,乃示人各守本分而已。十二时中,吃饭睡觉、行住坐卧守住本分。学人尤其要警惕别受那等不安分守己之人的迷惑,成天论悟论禅,辩正辩邪,似有高见,实为诱人起心动念,迷失本心。切切!
乙:本份事情现在已经难以直接抬出来压人了,大家都喜欢把本份丢到垃圾桶里。现在须得弄出个既本份又有些不本份(可以吸引眼球)还能把人引向本份的东西出来,呵呵,好象难度很大啊!
师云:禅忌解会,教贵圆通;禅则道着即错,教则不圆即废。深体佛心祖意,方能对机说法,应缘度生。
白云因太重而坠地,高山因太峻而难居,胸中无物才能虚含万有!
42、问:请问山人。喉结缩进去 ,头骨有时候会疼的厉害。
等等中脉显现后的迹象,请指点中脉通达前后的一些迹象以及该注意的问题。
答:不要着意头顶,身心放松化空,提持正念,疼到极处,自然入定,身心消失,此时觉性易开。出定后头顶有黄水出来,会有特别松软的感觉等。以后不再疼,极易入定。
注意不要疲倦与动世俗念。
43、问:看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禅宗好象很赞同这句,问题是,禅门无门如何入?会给人感觉,这个法门像在玩文字游戏,禅宗是只是玄论。禅堂老师能解众疑吗?谢谢。
答:佛说一切法为使众生悟入自心而为根本宗旨,它是随机指示,没有定法可说,故以无固定法门为真法门,所谓"就路还家"者也。禅宗非玄论,而是活泼的大智慧。
44、问:不是大根器,也不會很鈍,
相信禪宗說的,卻做不到,
喜歡坐禪,境相時好時壞,
不喜歡持咒,不喜歡對治,
喜歡根本用功,理到事到,
不理會妄念,卻常失覺照,
被妄想拖去好久,才發現,
我這是什麼地方出問題了?
我要怎樣用功才能入佳境?
我這個性情況,淨明大德,
有什麼好建議好方法指示?
答:
死尽偷心,离诸对待。
理解消泯,归于当下。
心无所求,知而无知。
绵密觉照,直契灵源。
仁者可参考《永嘉观心门》。
45、问:既然"心中心"密法更契合当代人心性,更有利于学人修证,为什么不更多宣扬该法呢?以愚人之见,身处瞬息万变、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定得住才是最重要的,亦即,修定重于谈禅。不知我的看法是否正确,敬请宋老师斧正。我对禅的理解是"佛祖说法四十九年,而实无一法可说"。
答:心中心密巳有许多人在弘扬,而又不宜网上传法,故于禅中心里不传此法。我们在网上主张真见地、缘中行、透定慧、传直道、化烦恼,希望来者当下得益而去。
虽无法可说,正可于机缘中作无尽说。
46、问:代问见性是证无生忍吗
仁王般若经说:圆教七地菩萨证下品无生忍;圆教八地菩萨证中品无生忍;圆教九地十地菩萨证上品无生忍;圆教等觉菩萨证无余涅槃(圆证三不退),证无生忍的标准是以此经为准吗
答:见性以后再看还是问题否?若未见性何必问后来事?
47、问:学生心中有疑问,"身心世界是一念心的影子",了悟实相的人"无人无我、无佛无众生",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或听说)佛在度众生?为什么我们要发愿成佛后去度众生呢?
还有如果一切都是幻相,那么当一个人悟道(从梦中醒来)的时候,我们这些众生(他心中的影子)也该不存在了,可为什么每个六道众生还需要自修自度才能醒来,醒来后我们是多个佛还是一个佛?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呢?
答:妄心所现都是影子,证真时一切皆真,世界即净土,众生即佛,性德无量,故所显皆圆妙。但虽然一性平等,众生在迷惑时却不能显现功德,所以应依善知识、发菩提心、修真实行,方悟证本性。成佛后法身一体,报身各显无边妙德,应化身随众生机感、百千亿无穷。读《圆觉经》可以了解到这些原理。
48、问:学生不明白"证真时一切皆真,世界即净土,众生即佛",那么为什么还要化百千亿身应机度"众生"(众生即佛);还有"妄心所现都是影子",众生也是影子,为什么我们还要发愿度众生?为什么通过发菩提心度众生才能证真呢?
答:佛在因地发大愿、行六度,利益一切众生,到成佛时于清净圆明性中,自然具有功德妙用,且与众生曾结法缘,故当众生发心祈求时,于不动真性中,自然感应化身变化,加持一切。佛的体相用都巳清净,五智圆满;而众生体性却被妄想所覆,不能开显。犹如矿中金、梦中人。
如不发心修行,性中至德无由开发,所以必须修德有功方能引发性德,性德若成,亦必能光照法界众生,因寂光故所以全真。而众生在迷,所以不见真相,而于梦中取相。
请老师原谅学生的愚顿,经老师慈悲开示仍然未解迷惑,不知是否钻到了"牛角"里。我是这样思维的:"佛在因地发大愿、行六度,利益一切众生",是因为因地时他尚在梦中,所以有佛、众生的差别,到成佛时"空空无大千",才知"与众生曾结法缘"也是昨梦,本无众生在受苦、祈求,故也不必去加持他们。比如眼病医好时,才知空中本无花,故也不曾种花,更不需给花浇水。不知这样的思维是否落入邪见,肯请老师开示!
答:佛在真性中圆明普照,证知一切都是清净本性,不生不灭,但又证知众生虽同具此性,却依然在无明颠倒之中,叹为可怜愍者,故自然在本性中现无量的智悲,加持、救护一切有情,如众生生信、发愿,归向于佛行,则立即相应,契入佛的功德,开显本有光明,也即从梦幻中醒来,圆成本性的功德。但佛对梦中人所做的一切,称为水月道场、梦中佛事,本无实法可得,故佛不曾说法、不曾度众生,唯方便唤醒人,指归自家,恢复本来而巳!
49、问:请宋师详解护念安住保任之法?
此时当持何咒?
活参是否参人生现实?
到什么程度才算入寂?
答:护念--时时不离明体而显用
安住--常常安住本位而不移
保任--保而不失、任而自然
持咒--可持文殊心咒、观音心咒等
活参--一切现前智照不昧,应缘而无滞
入寂--身心世界全部消融入于觉性光明而不动
50、问:我少年时的一些神秘体验,敬请宋老师解惑
十几岁时我对气功很感兴趣,学过一些静坐呼吸与开合运气法,粗浅得很,除了偶尔身心舒畅的感觉外,并无其它神奇,后基本放弃。不过我读小学高年级时便爱思索,对天文宇宙更有浓厚兴趣。一日(十二三岁时)晚上我仰躺于床上,思索起人生与宇宙奥妙问题,突然念头一转,想起一个问题,具体如何已忘,无非是"我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会死,死了到哪里去,宇宙为什么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严格地讲,这个问题只是触发了我一下,然后便消失了,我有一种莫名的无法形容的感觉,我觉到自已在思索一个无…
《香风谷禅语 下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