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掌握的极其可怕超出我自身的问题,但是这种思索之情愈炽,既可怕又极其引人入胜,只是一瞬间我突然一转,顿时宇宙破碎,觉得好像超出这个世界的物理法则一般,更重要的是突然明白了自我原来并不存在,这种境界大异于我的日常生活,我本性虽单纯,却不是果敢之辈,于是心中大悸,此种觉受消失了,自此五六年中,每年都有几次这样的经验,大部份是不经意间产生的,或是极苦闷时或思索形而上学的问题时就会出现,而且我大悸退出后,马上心念一转又可进入,若稍微时间长一些,便无法第二次进入。
答:这是宿世根机所发,乃参究到见性前的光景,因恐怖而中止,如能无惧直入,全部脱落,则明妙灵光彻底显现,清净一片,圆现万法,安乐自在,再来看世间,犹如梦幻,而自心则如如不动。
以后不要回忆,不可追求,一心用功,再到此境时,不再恐怖,一放到底,便自知自证了。
51、问:"离戏瑜伽。"接下去的叫"一味瑜伽"。还有呢?请老师指教
答:以后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一真圆明照无痕",透出天地外,不在凡圣中,时人不识伊,闲闲随类戏。
52、问:请问:功夫达到什么境界,才能达到不修而自修;无为而无不为。
谢谢!
答:功夫到成片时,于现量中一切不二:动静、色空、内外、净染、一异、来去等,由一味而趋入无修、无为,再透出无修、无为,而圆明大用,周遍一切。
53、问:一切佛的法身无二无别。以毗卢遮那为法身如来,卢舍那佛为报身如来。是佛菩萨在因地所修的因所致;还是一种表象的说法;或者还有其它意义?请开示?
答:自性本具法、报、化身,由因地行菩萨道而开发本具之德,因德而显光明悲智身相等用,如毗卢遮那佛表法界不动智的身相等,故知以表象而诠功德,内在意义应通过观修而逐步了达。
54、问:拜读了老师的《悟人的气象》,其中看到:
"悟道之人,悟知一切众生即佛,故无业可造,无佛可成,于是菩萨之地顿空,行愿之执即化.",老师能详细解释解释吗?
答问:
悟道之人全体显照,了知一切众生乃至山河大地无非是本性所现,心无分别取舍,不着善恶、凡圣、是非等相,虽有身口意存在,却不落作意思维,唯以清净心平直起用,故无业可造。因悟知此性即佛,觉性光明恒现于前,故于此外无另外的佛可成。菩萨地乃方便断惑显德而立位,于本性中无位真人赤裸无为,故顿空地位阶级之比较。悟道人称性而显智悲愿行,但又即智非智,即悲无悲,大愿无作,妙行无住。由此可知真悟之人,全体起用,了迹无为,圆明照现,透脱一切而融入至道!
仍有几点值得参究
一、 分别我执、法执空后还会造业吗?
二、 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是统一吗?
三、 就体性消归与相用缘生不矛盾吗?
四、 根本智与差别智圆融吗?
五、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何处体现?
六、 "三身四智体中圆",悟性者是否还要建立成佛的概念?
七、 "觉后空空无大千"还能显现一切吗?
55、问:奥修的修行不可得而知,
奥修的见地给人启发大。
请问奥修的见地彻底吗?
答:任何的教言只是引导,首先不要考虑某人的见地彻不彻底,否则你将永远无法确定,因为你自己未曾亲证。所以你应观察他把你引领到何处?是否消除了世间的烦恼而达到彼岸的清净?是否在本然的心中充满法喜与智慧?是否只是理解而无实际的意义?记住:在任何时候,都要从自心中去观照,不要被评价左右,在人生的路上,每一步都是你自己走出来的,任何的教言都是方便,进入真实之后,教言将被放弃,你就有肯定真相的能力。
人生从体究中走向圆满!
56、问:是名顶礼宋老师.
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若悟到无为法,破了分别智,"高高山顶立"了,还需要"向上"吗
还会去"深深海底行"吗
我这几天在反复恭读您的"净明十愿讲解",觉得有一股很大的提持力量.又找出"普贤菩萨行愿品"看.我想问您:发愿是无明吗
禅宗讲发愿吗
"牧牛"与"发愿"矛盾吗?
祈请老师方便开示。
答是名:"山顶"向上就是"虚空",于"虚空"中具"海底"--众生业海,故以大愿大行而济之,此非无明,而是本性功德妙能的开显,此即向上也。
"牧牛"是"了习","发愿"乃"利生",一切均在无为本位中展开,古人云:"了一分习气、开一分智慧、证一分法身、显一分功德。"即此旨也。
禅宗契入后,则超宗了相,全是菩萨性地之圆行,法界圆具无碍,妙德无尽,自在成就也!
57、问:印顺法师从"缘起性空"到"诸法无自性"到"诸识无自性"(破阿赖耶识),再到"诸土无自性"(怀疑净土信仰)。
萧平实居士执著阿赖耶识,走到永恒的神秘的精神实体"神我"(从萧言论中攻击最多的当属印顺法师)。
请山人指教
答:一是纯理论研究到否定一切,因为文字的异说,必然是互破的,若无悟证,即不能圆解归于自心。
一是有所体会,却执着于自己的体会,未能超越所谓的"悟证"及"识精",于是起邪智而自立破他。
58、问:我们这一代,是文化中断的一代,不太懂礼,
请宋师为我等开示,以能结缘善知识。
善财童子叩首。
答:拜访善知识应以诚心为本,问自心中的疑难问题,如能亲切相应,则入道,如不契也不可执着,不见师过,唯察己行,根本在于亲近之后自心开发智慧,烦恼消除,证入清净性地。
59、问:修行是通过一种方法,达到解脱的彼岸,这样常识性的观点不会错吧。佛家禅净密都大谈即生成佛,立地成佛,这里的"佛"恐怕不是最终的成就吧。
如果真的即生成佛,那怎么有如此多的芸芸众生,在我看来,生命是个生生不已的过程,众生都要经过多少大劫才能圆满成就。。
当然不是否定佛教中某些大成就者,被公认为即身成就了。只是这样的少之又少,亿万之一。一种是已经经历了无数大劫只欠此一生,所以对他们是名符其实的"即身成就",因为在任何时期内都不能否定这种事情的发生。再就是佛的示现。其它所谓的即身成就,认为只是成就菩萨位,这样成就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吗。
因为是渐近的,所以才安心修道,而不是寻找窍门,因为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捷径可言。渐次达到了,自有顿然的发生,只在当人,不在其法。
答:关于成就问题的答复
成就的本身含义是道上的证量,有阶段性成就与究竟成就的不同,天台六即佛即是总结从凡夫到佛果的成就之量。这在许多经中都说明菩萨地道的差异。
以下就时间、修法、证量的三方可说明成就的不同:
一、 成就的本身是心性的解脱与回归,契证自性的圆满即是成就的究竟,故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1)识田的染污种子是否消尽?(2)自性的功德是否均已开发究竟?(3)所发的愿是否已经圆满?(4)与一切有缘的众生的因缘是否了结?由于每个人在无始以来所思所行的不同,在完成这四方面也有极大的差异,教下讲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无数劫是资粮与加行;第二大无数劫是悟入本性而了脱染污种子;第三大无数劫则是开发自性功德而臻圆满。因此可知,你如已开悟见性则已证入了第二大无数劫和及初地至八地的菩萨位。这里就没有绝对时间可言。所以宗下讲"因缘时节",而不把时间绝对化,是因人而异的。
二、 由于各人走的修行的路不同,对于成就的时间早晚与证量的大小有着极大的关系。如:(1)为世俗福报而修的;(2)杂修诸法而无宗旨的;(3)为个人修行而无菩提心的;(4)虽发菩提心而着相修行的;(5)虽知无相功德但不能大开圆解的;(6)大开圆解与见性明心的修行人,因依性起修,全修归性,故能日劫相倍,速得成就;(7)如果既已圆解,又能遇大成就的明师,则能直超而入,即生成就;(8)有一类天性清纯洁白的人,一遇明师指点加持,即得契悟成就。由此八种情况而知,修行人的成就的时间与大小与见地、发心、方法、师父相应与否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绝不是一切平等、大家都要走相同时间的历程。
三、 关于成就的量,各宗说法也有不同:如天台宗以大开圆解为初步成就;再历观行、相似直到分证位为大成就,到究竟即为圆满成就。有说密宗以三地为小成就,八地为大成就,妙觉为圆满成就。禅宗见性成佛,不立阶段,净土以往生为准则,唯以九品莲花以示品位。
因此,在自性中本无成就与非成就,一切成就只是佛祖给修行者的一个标帜,它既有渐进过程中的标帜,也有究竟位上的标帜。但是这些标帜对于悟人而言,只是小学、大学的毕业证书,真正的知与德只在自己心中。因此灵活把握修行,使证量融在心智之中而化为妙用,则是极为重要的课题。
对此我们要关注什么呢?我想应真正了解以下内容:
1、佛的成就与一切功德。
2、自性的本质。
3、研究心法差异。
4、了解真正的自己。
5、通达经量、理量、行量、证量。
6、参究现代的真正的明师,师从学修。
7、把握契合自己根机的修行方法。
8、在自性与佛果之间,穿透一条心路。
60、问:"三际托空"是否是六意识的清静相?
答:此时六意识思维暂停,但身见未除,还困在色蕴里?
61、问:到了此处如何再更上层楼?请师明示。
答:三际托空时,谁知道空?正在三际托空时,还有身见在吗?如于空起分别即第六意识,如落于无念则入无记空。是否是觉受空?如果真是三际托空,你用起细心去观身与境还有吗?如一观即有,即未真空,如观照一切皆空无所有,则是真入三际托空。此时如起空见,则未见性,如能即空返照:"知空者谁?"忽然空与知全部脱落,此是即可了然,无可言表也。
仍须印证:
1、 灵知了了而明净一片否?
2、 身心世界如心中影相否?
3、 说话作事还有意念否?
4、 心中对文字理论还落概念否?
5、 智慧是否直接流显而不用通过大脑否?
6、 自然安住不用修证否?
7、 根尘相触之时,知习动而能化否?
8、 与诸佛功德宝藏能相应否?
9、 与一切众生同体不二否?
10、 圆明之性能于一切时处自然显现否?
以上十条应一一印证过,方能入室。
62、问:脑神经坏时,无念灵知还在不在?
答:初入的行人,其力未充,还会受覆盖,但灵知并未消失,一旦脱开,当下即现;如果保任时久,则身心化为透明体,即不受覆盖。参阅冈波巴大师的开示即知。
63、问:"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了义还是非了义?
"缘起性空"说明了没有恒存的自体或主体,而"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一个永恒轮回的主体在,这就是矛盾。
答:以中道实相来显现"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即是了义,为"不昧妙现",是为了义;如以相待实有观来看,即是不了义,即"落于因果"。
又性空并非无性,只是真性本空;轮回看似有主体,其实是妄执的迁流,悟两者的不二,则可消一切相对疑惑。
64、问:宋老师的见地能用"缘起性空"一以贯之吗?
答:缘起性空是大家共识的真理,但真见地是无见之见,故全是自性的显现,随缘说法,无有概念与定法。
65、问:佛经说,
初果必须七返人天生死,然后证得涅槃,这是指心理状态,还是死后如此?
很奇怪,为什么一定是七次?
涅槃是明心见性吗?
请大德指教。
答:这是一类钝根声闻的报位说,为什么七次,这与惑的消除成份有关,可查见思惑断位的数。利根声闻则是就心理除惑而言,即某一惑习七次可了断。声闻的罗汉证于空性,灰身灭智,不能空明不二,所以不见佛性。故知小乘涅槃没有明心见性。
66、问:请教净明山人:
南怀瑾先生云:醍醐灌顶是轻安的标志,是初禅必定发生的现象。然否?
答:如果是头顶梵穴中有一股清凉无比的觉受直灌而下则是初禅德相之一,此时身体轻安若无,喜乐生起。
67、问:末学请教,比如
坐禅时,禅家如何用功?
妄念起时,将如何?
无妄念时,将如何?
腿酸麻时,将如何?
以上,請以開悟的觀點來談,
答:不悟人答:
一、看当下的看在不看中;
二、不见妄念、亦不压制、不随逐;
三、不于无妄念处分别而住;
四、若有腿在,则放下,如即腿无腿,则了痛非痛。
68、请问:禅宗三关的境界差异?
答:三关非关,乃是祖师斟验学人的一把尺子,而这把尺子如何量,全在师父的手里作用,如今学人拿到反而量起师父来,于是禅门大乱,纷纷猜测诸师的悟与未悟,这是禅的正题吗?未悟之前一心参究,既悟则印证而养道(初关),再透境了习而八风不动(重关),然后无为无作、浑然天成、游戏万法、妙明圆显(末后关)。自看吧!
69、问:如来禅与祖师禅何别?
答:你看某某法师的说法即是如来禅,因有五蕴实法可破而见佛性,未能了见、了法、了名、了相,所以是如来禅的形式。祖师禅则反之,唯证本心而了然无痕,更无片法的建立,乃圆照之妙用也。请参"传心法要"便知。
因为有法有次第有证境,故方便说为如来禅,如果是直指本性,不落阶段地位,不带任何理法的概念,则是祖师禅,但某某法师的看话头的方法,则表明祖师禅的下手功夫。
编于二00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香风谷禅语 下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