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掌握的極其可怕超出我自身的問題,但是這種思索之情愈熾,既可怕又極其引人入勝,只是一瞬間我突然一轉,頓時宇宙破碎,覺得好像超出這個世界的物理法則一般,更重要的是突然明白了自我原來並不存在,這種境界大異于我的日常生活,我本性雖單純,卻不是果敢之輩,于是心中大悸,此種覺受消失了,自此五六年中,每年都有幾次這樣的經驗,大部份是不經意間産生的,或是極苦悶時或思索形而上學的問題時就會出現,而且我大悸退出後,馬上心念一轉又可進入,若稍微時間長一些,便無法第二次進入。
答:這是宿世根機所發,乃參究到見性前的光景,因恐怖而中止,如能無懼直入,全部脫落,則明妙靈光徹底顯現,清淨一片,圓現萬法,安樂自在,再來看世間,猶如夢幻,而自心則如如不動。
以後不要回憶,不可追求,一心用功,再到此境時,不再恐怖,一放到底,便自知自證了。
51、問:"離戲瑜伽。"接下去的叫"一味瑜伽"。還有呢?請老師指教
答:以後就是"饑來吃飯,困來眠","一真圓明照無痕",透出天地外,不在凡聖中,時人不識伊,閑閑隨類戲。
52、問:請問:功夫達到什麼境界,才能達到不修而自修;無爲而無不爲。
謝謝!
答:功夫到成片時,于現量中一切不二:動靜、色空、內外、淨染、一異、來去等,由一味而趨入無修、無爲,再透出無修、無爲,而圓明大用,周遍一切。
53、問:一切佛的法身無二無別。以毗盧遮那爲法身如來,盧舍那佛爲報身如來。是佛菩薩在因地所修的因所致;還是一種表象的說法;或者還有其它意義?請開示?
答:自性本具法、報、化身,由因地行菩薩道而開發本具之德,因德而顯光明悲智身相等用,如毗盧遮那佛表法界不動智的身相等,故知以表象而诠功德,內在意義應通過觀修而逐步了達。
54、問:拜讀了老師的《悟人的氣象》,其中看到:
"悟道之人,悟知一切衆生即佛,故無業可造,無佛可成,于是菩薩之地頓空,行願之執即化.",老師能詳細解釋解釋嗎?
答問:
悟道之人全體顯照,了知一切衆生乃至山河大地無非是本性所現,心無分別取舍,不著善惡、凡聖、是非等相,雖有身口意存在,卻不落作意思維,唯以清淨心平直起用,故無業可造。因悟知此性即佛,覺性光明恒現于前,故于此外無另外的佛可成。菩薩地乃方便斷惑顯德而立位,于本性中無位真人赤裸無爲,故頓空地位階級之比較。悟道人稱性而顯智悲願行,但又即智非智,即悲無悲,大願無作,妙行無住。由此可知真悟之人,全體起用,了迹無爲,圓明照現,透脫一切而融入至道!
仍有幾點值得參究
一、 分別我執、法執空後還會造業嗎?
二、 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是統一嗎?
叁、 就體性消歸與相用緣生不矛盾嗎?
四、 根本智與差別智圓融嗎?
五、 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在何處體現?
六、 "叁身四智體中圓",悟性者是否還要建立成佛的概念?
七、 "覺後空空無大千"還能顯現一切嗎?
55、問:奧修的修行不可得而知,
奧修的見地給人啓發大。
請問奧修的見地徹底嗎?
答:任何的教言只是引導,首先不要考慮某人的見地徹不徹底,否則你將永遠無法確定,因爲你自己未曾親證。所以你應觀察他把你引領到何處?是否消除了世間的煩惱而達到彼岸的清淨?是否在本然的心中充滿法喜與智慧?是否只是理解而無實際的意義?記住:在任何時候,都要從自心中去觀照,不要被評價左右,在人生的路上,每一步都是你自己走出來的,任何的教言都是方便,進入真實之後,教言將被放棄,你就有肯定真相的能力。
人生從體究中走向圓滿!
56、問:是名頂禮宋老師.
我想向您請教一個問題.
我在思考一個問題:若悟到無爲法,破了分別智,"高高山頂立"了,還需要"向上"嗎
還會去"深深海底行"嗎
我這幾天在反複恭讀您的"淨明十願講解",覺得有一股很大的提持力量.又找出"普賢菩薩行願品"看.我想問您:發願是無明嗎
禅宗講發願嗎
"牧牛"與"發願"矛盾嗎?
祈請老師方便開示。
答是名:"山頂"向上就是"虛空",于"虛空"中具"海底"--衆生業海,故以大願大行而濟之,此非無明,而是本性功德妙能的開顯,此即向上也。
"牧牛"是"了習","發願"乃"利生",一切均在無爲本位中展開,古人雲:"了一分習氣、開一分智慧、證一分法身、顯一分功德。"即此旨也。
禅宗契入後,則超宗了相,全是菩薩性地之圓行,法界圓具無礙,妙德無盡,自在成就也!
57、問:印順法師從"緣起性空"到"諸法無自性"到"諸識無自性"(破阿賴耶識),再到"諸土無自性"(懷疑淨土信仰)。
蕭平實居士執著阿賴耶識,走到永恒的神秘的精神實體"神我"(從蕭言論中攻擊最多的當屬印順法師)。
請山人指教
答:一是純理論研究到否定一切,因爲文字的異說,必然是互破的,若無悟證,即不能圓解歸于自心。
一是有所體會,卻執著于自己的體會,未能超越所謂的"悟證"及"識精",于是起邪智而自立破他。
58、問:我們這一代,是文化中斷的一代,不太懂禮,
請宋師爲我等開示,以能結緣善知識。
善財童子叩首。
答:拜訪善知識應以誠心爲本,問自心中的疑難問題,如能親切相應,則入道,如不契也不可執著,不見師過,唯察己行,根本在于親近之後自心開發智慧,煩惱消除,證入清淨性地。
59、問:修行是通過一種方法,達到解脫的彼岸,這樣常識性的觀點不會錯吧。佛家禅淨密都大談即生成佛,立地成佛,這裏的"佛"恐怕不是最終的成就吧。
如果真的即生成佛,那怎麼有如此多的芸芸衆生,在我看來,生命是個生生不已的過程,衆生都要經過多少大劫才能圓滿成就。。
當然不是否定佛教中某些大成就者,被公認爲即身成就了。只是這樣的少之又少,億萬之一。一種是已經經曆了無數大劫只欠此一生,所以對他們是名符其實的"即身成就",因爲在任何時期內都不能否定這種事情的發生。再就是佛的示現。其它所謂的即身成就,認爲只是成就菩薩位,這樣成就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對嗎。
因爲是漸近的,所以才安心修道,而不是尋找竅門,因爲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捷徑可言。漸次達到了,自有頓然的發生,只在當人,不在其法。
答:關于成就問題的答複
成就的本身含義是道上的證量,有階段性成就與究竟成就的不同,天臺六即佛即是總結從凡夫到佛果的成就之量。這在許多經中都說明菩薩地道的差異。
以下就時間、修法、證量的叁方可說明成就的不同:
一、 成就的本身是心性的解脫與回歸,契證自性的圓滿即是成就的究竟,故有四個方面值得關注:(1)識田的染汙種子是否消盡?(2)自性的功德是否均已開發究竟?(3)所發的願是否已經圓滿?(4)與一切有緣的衆生的因緣是否了結?由于每個人在無始以來所思所行的不同,在完成這四方面也有極大的差異,教下講叁大阿僧祗劫:第一大無數劫是資糧與加行;第二大無數劫是悟入本性而了脫染汙種子;第叁大無數劫則是開發自性功德而臻圓滿。因此可知,你如已開悟見性則已證入了第二大無數劫和及初地至八地的菩薩位。這裏就沒有絕對時間可言。所以宗下講"因緣時節",而不把時間絕對化,是因人而異的。
二、 由于各人走的修行的路不同,對于成就的時間早晚與證量的大小有著極大的關系。如:(1)爲世俗福報而修的;(2)雜修諸法而無宗旨的;(3)爲個人修行而無菩提心的;(4)雖發菩提心而著相修行的;(5)雖知無相功德但不能大開圓解的;(6)大開圓解與見性明心的修行人,因依性起修,全修歸性,故能日劫相倍,速得成就;(7)如果既已圓解,又能遇大成就的明師,則能直超而入,即生成就;(8)有一類天性清純潔白的人,一遇明師指點加持,即得契悟成就。由此八種情況而知,修行人的成就的時間與大小與見地、發心、方法、師父相應與否等有極大的關系。而絕不是一切平等、大家都要走相同時間的曆程。
叁、 關于成就的量,各宗說法也有不同:如天臺宗以大開圓解爲初步成就;再曆觀行、相似直到分證位爲大成就,到究竟即爲圓滿成就。有說密宗以叁地爲小成就,八地爲大成就,妙覺爲圓滿成就。禅宗見性成佛,不立階段,淨土以往生爲准則,唯以九品蓮花以示品位。
因此,在自性中本無成就與非成就,一切成就只是佛祖給修行者的一個標幟,它既有漸進過程中的標幟,也有究竟位上的標幟。但是這些標幟對于悟人而言,只是小學、大學的畢業證書,真正的知與德只在自己心中。因此靈活把握修行,使證量融在心智之中而化爲妙用,則是極爲重要的課題。
對此我們要關注什麼呢?我想應真正了解以下內容:
1、佛的成就與一切功德。
2、自性的本質。
3、研究心法差異。
4、了解真正的自己。
5、通達經量、理量、行量、證量。
6、參究現代的真正的明師,師從學修。
7、把握契合自己根機的修行方法。
8、在自性與佛果之間,穿透一條心路。
60、問:"叁際托空"是否是六意識的清靜相?
答:此時六意識思維暫停,但身見未除,還困在色蘊裏?
61、問:到了此處如何再更上層樓?請師明示。
答:叁際托空時,誰知道空?正在叁際托空時,還有身見在嗎?如于空起分別即第六意識,如落于無念則入無記空。是否是覺受空?如果真是叁際托空,你用起細心去觀身與境還有嗎?如一觀即有,即未真空,如觀照一切皆空無所有,則是真入叁際托空。此時如起空見,則未見性,如能即空返照:"知空者誰?"忽然空與知全部脫落,此是即可了然,無可言表也。
仍須印證:
1、 靈知了了而明淨一片否?
2、 身心世界如心中影相否?
3、 說話作事還有意念否?
4、 心中對文字理論還落概念否?
5、 智慧是否直接流顯而不用通過大腦否?
6、 自然安住不用修證否?
7、 根塵相觸之時,知習動而能化否?
8、 與諸佛功德寶藏能相應否?
9、 與一切衆生同體不二否?
10、 圓明之性能于一切時處自然顯現否?
以上十條應一一印證過,方能入室。
62、問:腦神經壞時,無念靈知還在不在?
答:初入的行人,其力未充,還會受覆蓋,但靈知並未消失,一旦脫開,當下即現;如果保任時久,則身心化爲透明體,即不受覆蓋。參閱岡波巴大師的開示即知。
63、問:"叁世因果,六道輪回"是了義還是非了義?
"緣起性空"說明了沒有恒存的自體或主體,而"叁世因果,六道輪回"有一個永恒輪回的主體在,這就是矛盾。
答:以中道實相來顯現"叁世因果,六道輪回"即是了義,爲"不昧妙現",是爲了義;如以相待實有觀來看,即是不了義,即"落于因果"。
又性空並非無性,只是真性本空;輪回看似有主體,其實是妄執的遷流,悟兩者的不二,則可消一切相對疑惑。
64、問:宋老師的見地能用"緣起性空"一以貫之嗎?
答:緣起性空是大家共識的真理,但真見地是無見之見,故全是自性的顯現,隨緣說法,無有概念與定法。
65、問:佛經說,
初果必須七返人天生死,然後證得涅槃,這是指心理狀態,還是死後如此?
很奇怪,爲什麼一定是七次?
涅槃是明心見性嗎?
請大德指教。
答:這是一類鈍根聲聞的報位說,爲什麼七次,這與惑的消除成份有關,可查見思惑斷位的數。利根聲聞則是就心理除惑而言,即某一惑習七次可了斷。聲聞的羅漢證于空性,灰身滅智,不能空明不二,所以不見佛性。故知小乘涅槃沒有明心見性。
66、問:請教淨明山人:
南懷瑾先生雲:醍醐灌頂是輕安的標志,是初禅必定發生的現象。然否?
答:如果是頭頂梵穴中有一股清涼無比的覺受直灌而下則是初禅德相之一,此時身體輕安若無,喜樂生起。
67、問:末學請教,比如
坐禅時,禅家如何用功?
妄念起時,將如何?
無妄念時,將如何?
腿酸麻時,將如何?
以上,請以開悟的觀點來談,
答:不悟人答:
一、看當下的看在不看中;
二、不見妄念、亦不壓製、不隨逐;
叁、不于無妄念處分別而住;
四、若有腿在,則放下,如即腿無腿,則了痛非痛。
68、請問:禅宗叁關的境界差異?
答:叁關非關,乃是祖師斟驗學人的一把尺子,而這把尺子如何量,全在師父的手裏作用,如今學人拿到反而量起師父來,于是禅門大亂,紛紛猜測諸師的悟與未悟,這是禅的正題嗎?未悟之前一心參究,既悟則印證而養道(初關),再透境了習而八風不動(重關),然後無爲無作、渾然天成、遊戲萬法、妙明圓顯(末後關)。自看吧!
69、問:如來禅與祖師禅何別?
答:你看某某法師的說法即是如來禅,因有五蘊實法可破而見佛性,未能了見、了法、了名、了相,所以是如來禅的形式。祖師禅則反之,唯證本心而了然無痕,更無片法的建立,乃圓照之妙用也。請參"傳心法要"便知。
因爲有法有次第有證境,故方便說爲如來禅,如果是直指本性,不落階段地位,不帶任何理法的概念,則是祖師禅,但某某法師的看話頭的方法,則表明祖師禅的下手功夫。
編于二00叁年十月二十五日
《香風谷禅語 下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