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垟山禅悟錄 垟山自思錄

  垟山自思錄

  淨明山人

  一

  終于在了緣息機之後,如期地歸隱山林。諧清風,伴白雲,在山石竹林花草叢中,安居于淨明的精舍。

  二十多年學佛宏法的生活已煙消雲散、塵影不再回首,那些拜佛見佛、經論智見、蓮花淨域都已歸于無相。就如座上聖人,下座凡夫;悟時即迷,非悟非迷;弘法菩薩,歸來薄地的兩邊情執也無歸爲空寂。

  吾非教徒,何爲宗派?吾不競诤,何來人我?吾無毀贊,何別冤親?爲養護生命之真機,爲拓展本有的功德,唯山林是吾之家園——心之明朗似月,寂靜如山,其相爲虛空,其用似清風,慈悲如雲,大定如山,活潑如水,妙音來自天籁,莊嚴發自智花。

  夫仰義有垟山,垟山有香風谷,雙龍入于蓮池,淨明居于無作,山圓、竹圓、谷圓、水圓、池圓、人圓、宇宙一圓,圓顯萬法。

  二

  我不知于衆生,無人可知于我,于是知者自知。不知自不知。行當山林空寂,心動故有寄思,于是照而了卻,歸于無思之思。當人緣紛來,境動而有迎送,于是寂而息機,返入無念之念。

  山林者,是乃道場也,風吹樹動,鳥啼蟲鳴,一一無非真如之妙用,時時即是極樂之蓮邦。

  叁

  大道入于世間,禅法形于思辨,宗教囿于組織,妙法用于名利,悲哉!佛陀再來,祖師重出,又何能挽正法眼藏而弘揚大道?吾無法言之,故超宗教而歸山林,存妙法而待機緣,養大道而入寂照,含禅機而行平常。自然、平坦、天真、率直、隨緣、無爲、一如如一,山川共鳴。

  四

  從淨土法門到天臺教觀;從顯教的系統學習到密乘的無相大法;從心地相應到禅宗的機用,其中全賴明師的指點,否則徒泥文字,拘于法門,限于道理,執諸境界,尤其是元音老人之破法,使人頓悟無法之法,獨超無言之言,于是絕師法于無礙,透有爲之牢籠,一念回歸,全歸平常。

  五

  有人問我住山的日用之事如何?我只會種花澆菜,客來沏茶。要說法門,法在問處;要行大道,道在腳下。

  平常事不妨以平常心行之,可知平常的真意旨;不見人間煩惱,不愁生活困苦,不逐人緣往來,不生是非好惡之心,一片空靈,無限生機。

  天雨時的雨,天晴時的晴,日出與月落,水聲與人語,空谷回音,自然合道。

  六

  過去智明之我已死,現在淨明之我不住生,未來妙圓之我不計,本來無我,何來山居?原是淨明,豈在拂塵?

  知靈知而恒在,此知猶帶知見,諸法如幻,此知不生,循于緣起,此緣不滅,獨明湛湛,應機了了,個中風光,一任自然。悟俗谛而即真,契真谛而恒俗,因果不昧,業力常空,悲于無緣,智在離念!

  七

  追求成于不安,多思乃生攀緣,了達福德因緣,恒居自在之鄉。

  知天樂命,知足常樂,知心遍照,知性永寂,知之一字衆妙之門矣!

  知教理所以開圓解,知衆生心中之佛德而所以發大心,知諸法微妙故而善巧方便,知禅道出風格而隨機特立。是知也,超入之門矣!

  一知便超,定慧等持;一知便合,一相無礙;一知即歸,到處淨土。

  八

  以假爲真,錯過明師;以俗爲道,錯過大法,學佛者因地不真,往往錯了又錯,究其原因皆以私我之欲望爲出發點而希求一切利益,故反而被人所騙,結果錯過一生。于此不能責怪人,全在自己一念初機的錯誤。

  所以,學佛貴知見正、發心正、拜師正、行法正,方始有真正的開發,有向上的功德,有慈悲的光芒,有至圓的智慧,有崇高的情操,有度生的方便。

  九

  行人一旦到了了絕知見、離觀念、了人生、祛是非的地步,其語言行止往往難以被人理解。此時種種誤解、毀謗即起矣,對弘法者尤其如此。那麼,師門中不理解即可出師門矣!教會中不理解即可出教會矣!人世間不理解即可出人間矣!出而複入,即空而假,不滯世俗,常行妙道。于是空谷回音,頂天立地,即不被一切所拘矣!

  十

  認爲師父無所不知,無處不在,一切所爲皆師父之加持,一切語思皆合師意,應知一切錯誤皆從此始,此迷信太甚也。

  上師是智慧光明的化身,即自心明照不惑,隨機而啓用,不必滯于自心外另有一上師住于頂上,常常放光加持。念即無念,明而非明,一切時處自作主張,不昧前境,恒住目前,即是全體上師矣。

  十一

  真如生命,新新不已,春花燦爛,百鳥爭鳴,隱即是顯,顯本是機,只眼空山,滿溢風情。

  不漏則樂,定深則明,絕念則無,身盡幻覺,以此爲上,上而非上,出而盡之,窮盡至極,便無言說,諸佛不知,上師難測,獨來獨往,恒逆恒順。

  十二

  思及元音上師,知恩重如山,以啓我道眼,生我明慧也!

  了法門緣深,退而消歇,因其人事蕪雜,難盡大本。故歸而養摩尼之寶珠,欲如意于無用之用也。

  十叁

  因地發心,果地圓成,一軌直行,破惑顯真。然而末代妄求,神異標的,執身心之妄說,想自私之勝利,偏學偏行,不覺入于邪僞。

  因此,熏習大乘,思維正法,消融身心獨超人我;了生死于一念之間,悟生佛于全體之中,以無修之修而修本然之妙道,行住坐臥,無非真法矣!

  十四

  法誼友情,白雲紅葉,曲無論高低,法不言勝劣,一馬平川,萬裏行蹤,心無挂懷,情無所系。于是叁業印于諸行,智思出于山林;擊節論出格之理,拂袖了不了之人。胸中蕩蕩然而含雲天,雲天蕩蕩然而合山水,一相共印,一道清淨。

  故人何在?義薄雲天;天地何在?性海正閑。

  十五

  啓大信于無所信,學大法于無可法,讀盡古人,閱遍萬物,深入于自家田地,反複于種植之間,隨四時之變化,成如實之花果,受用自在,大事畢竟無事。

  悟時往往超出行時,狂非真狂,只緣其力未充,透脫未盡;行時往往攝入悟智,真行無行,當知工夫即非工夫。

  十六

  求升反墮,求真即妄,思玄玄思,法盡非法。神秘消而平常現,靈知朗而天地耀,鋤頭落地時節,百花頓放之際。

  菩提道心,煩惱中顯。微妙正理,邪見正理,邪見中圓。無上大法,性地上開。無爲大道,平常時具。

  戒律不縛于行人時如何?

  因果分明!

  法門不修時如何?

  念念歸真!

  十七

  世俗觀念不除,相對依賴不棄,意念執相不空,人我是非不絕,一切修行皆成空話。

  心密大法,心地法門,即無上而入衆心,了衆心而顯無上。圓機不發,因爲心法不相應;妙悟不啓,因爲心地未空淨。

  吾是罪人,罪在無明。無明不破,何來清淨?悠悠乾坤,曆曆萬事,人在人中,法住法位。

  十八

  了知無無的人,不死守于靈知;明徹即真的人,不離于世間,因此空山鬧市,鬧市空山,原來一般,不別靜喧。

  沒有法行不能悟,沒有因緣不能悟。如有悟在不能悟,如不求悟不能悟,悟之一字豈在言說?

  禅之所以爲禅者,禅即心也。了達此心非空非有,即妄即真,當下明徹。全體現成。

  十九

  一切法歸于淨土,一切行入于淨土,一切悟悟于淨土,一切果圓成淨土,至大矣!淨土爲一切所宗極!

  淨土乃佛德所顯,事理圓而妙道真,無所不在而推歸西方,意在初機有歸,不致于迷方取境也。

  禅乃淨土之禅,密亦淨土之密,真達淨土的悟證,圓含一切而遍攝衆生矣!

  二十

  無宗之人方能真正歸宗,宗極即道;未知宗人之應確識自宗,宗可趣行。故知禅淨密諸宗乃大遍之宗,個人歸趣乃方便之宗。依宗而行,更無迷惑;因行而開,深入勝妙。

  垟山是吾宗,無背亦無向。

  天地一合開,萬物全體現。

  來去任君擇,清吟無人知。

  不立祖德意,何處覓歸真。

  二十一

  做師父不易,做祖師傳承一系更不易。若論見地,頓超佛祖,不居諸位;如言行止,事事嚴謹,處處明達,方符性德。因此,今生不敢爲人師,更不必望于祖師,只如今孤身一人,平常度日,與水月同幻,和白雲共舞,豈不快哉!

  呵責與毀謗,卸下我全部之包裹,于是天地寬廣,任我來去,沒有師父在頂,不見弟子在下,悠悠南風來,吹透背面山。

  二十二

  十年的教學生涯,只是宿緣的再聚,如因我而得佛法這益,乃行人自己的福德。善根合于一時之因緣,反之,則機不在此,無可怨言。如有人借我假名,用諸佛法而謀求個人私利,由此興風作浪,多行不端者,則自造叁塗惡業,與我無涉矣!

  我本不爲人師,何來弟子?益者自益,損者自損,大道自然,唯在心知。

  二十叁

  不入于古人的機緣,不借助于他人的語境,獨立無倚,直接而用。

  善解人意,隨應人情,心無取舍,境非好惡,妙在自然,德歸平等。

  如人問:爲何住山?

  一片綠蔭,一泉活水。

  何法接人?

  脫垢水,滌身心,息塵慮,照目前。

  爲何不出家?

  無家可出。

  爲何不自立門戶?

  一座空山,入者自入。

  二十四

  一句了然超百億,粉身碎骨難爲酬。明師指點,其恩重大矣!

  垟山精舍的動因,本爲請元音上師安度晚年,以此種種供養而報師父十十多年教誨之恩。昨夢中見師光臨,幸甚哉!空中來去,慈悲垂加,生活即道,妙明無方。

  善哉,吾師之非凡也。

  二十五

  是智光必能照耀,是明月必能蔭涼。人能宏道,卻不必向外尋求,不必執著外相,不必固定宗門,不必呼籲聚衆。只經一心清淨,無不無作,真發心者,自會遠道而來;真用功者,自會言下會旨;真供養者,自會以法合道;真有福者,自會安心不動。

  二十六

  本願立而後善緣集,因地正方能果地真。有大福者,自然隨處安心,有大悲者,便是解惑的利器。

  二十七

  有人悟性之後直心而行,唯以獨照,不涉外熏,其善根厚而心地自明也;有人悟後參閱經論,借抹黑古德語言,道德文章,以此不斷鑒境使修養日臻完善,其向上的心強而照境稍差也。

  內外一致,表裏如一,解行不二,修證一轍,此乃最善之道行也。

  二十八

  求成道之前,所有的學修都帶有妄想性、偏執性;有些是過去熏習現前,有些是師父的引導影響,有些則是外緣的牽引所動,從世俗到佛門,從悟解到修證,均有此過程。

  如能深悟佛旨,體究本來,開發善根,樹正知見,善行方便,則步步趨入正道而畢竟歸無所得。

  二十九

  平衡身心,均等定慧,善用正助,開顯功德,乃是學佛者所重視的調心法。內心空及于不空,與空不空的平衡,進而內身空及于不空,空不空不二,再進而于境空及于不空,空不空的妙化。一切均源于必的轉變,能觀心者是名上定,了悟心源,善開心智,妙化心機,則大道無外矣!

  叁十

  山林乃寂中有喧,城市則愦時有靜。執著山相必生于無聊,厭倦城市定煩惱于衆緣。諸法本空,因取相而生名,了達無相則法法皆生妙明。

  垟山之色,本無中生有,無思之思。人不可止于無事,心不必寂于諸喧,能于動靜生滅中而顯著妙明,則來去無礙,萬法一體矣!

  

  

《垟山禅悟錄 垟山自思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