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丙叁、下根者自性化身刹土解脫之教授;丙四、總述禁行之教授。
丙一、利根者即生解脫之教授
分四:丁一、前行之教授;丁二、自相續如何證得正行無漏智慧之直斷(徹卻)教授;丁叁、證得無漏智慧之要義而顯四相之頓超(脫噶)教授;丁四、後要口訣。
丁一、前行之教授
分叁:戊一、入座前行;戊二、如何成爲瑜伽法器之共同前行;戊叁、殊勝不共同之前行。
戊一、入座前行
依于叁摩地無障之幽靜山處,安坐褥墊,身要端直,意宜靜憩,排出叁節風,觀一切疾病、邪魔、罪障由此清淨,並作清淨發心而祈禱:“叁世諸佛之密意與事業總集之本體,乃爲調伏如我等心相續而顯現之,呼喚大寶上師!吾等一切苦樂如何顯現,恩師遍知!祈請大悲加持吾等不淨之自相續即成清淨心;加持吾非法之自相續行于正法;加持斷除暫時修法與究竟所斷之障而行于正法道;加持修道中逆緣諸迷惑悉淨滅;加持不遮止一切幻象而顯現智慧矣。”故勿如空谷犬吠,應隨文入觀,專一而祈禱。
戊二、如何成爲瑜伽法器之共同前行
分二:己一、因四厭離引導自心行于法;己二、依皈依等引導法行于正道。
己一、因四厭離引導自心行于法
由固執輪回爲淨、樂、常而漂泊六道,斷此應具四因:庚一、暇滿難得;庚二、壽命無常;庚叁、業之因果;庚四、輪回過患。
庚一、暇滿難得
分五:辛一、宣說暇滿之體相;辛二、宣說難得之因;辛叁、爲修佛法之依處;辛四、難再獲得;辛五、目的。
辛一、宣說暇滿之體相
嗚呼!爲恒常大悲攝受之充遍虛空邊際一切有情父母,故呼喚上師與金剛道友!于叁惡道與叁善道之中難獲得八閑暇與十圓滿之人身,不複受生于八無暇之處爲八閑暇。如頌言:“地獄、餓鬼及旁生,蔑利車與長壽天,邪見不逢佛出世,喑啞共爲八無暇。”十圓滿者,如頌言:“得人中生根具足,業際無倒住正信,如來出世並傳法,教法住世隨順行,爲利他故心哀愍。”
辛二、宣說難得之因
如此暇滿人身,由因、數、喻而觀即知難得。
因:善行稀故,後得人身者極少。
數:如地獄有情似大地塵,餓鬼有情如恒河沙,旁生有情如海酒曲,阿修羅數如飄雪霰,天人有情如善逝指甲縫中塵。
喻:如龜頸遇入木轭孔等。
此乃遍知神通妙觀所授也。
辛叁、爲修佛法之依處
獲得人身者雖然極多,彼中值遇妙法而得全智者,則更難且稀少,此乃有目共睹之。
辛四、難再獲得
獲此難得之人身,如乞丐尋得如意珍寶,複難再獲得也。
辛五、目的
對此人身更加珍惜,並成爲修行方便之唯一精要矣。
庚二、壽命無常
厭離二因——壽命無常法分四:辛一、總括外器世間無常;辛二、別法真實無常;辛叁、具福德者亦無常,更何況我等,故而作比喻宣說;辛四、傳授目的。
辛一、總括外器世間無常
若獲此暇滿人身而不修妙法,則無意義。如外器世間堅硬之境,當七火一水時,則毀壞無常。內情衆生則處于生老病死等變易之中,皆爲無常法則。
辛二、別法真實無常
頌曰:“已生幻軀終有死亡時,人生壽終如陡山瀑流,死亡因緣不離優與劣。”釋曰:我等已得之人身,此如幻化之相,故易消散。若不修持捷徑精要法,此生本性終有死亡,故永無超出,猶如屠場宰殺牲畜。何故如此?人生壽終如陡山瀑流,譬如牽牲畜往屠場宰殺之舉步,日、月、年逐漸減少,而無增添。粗法變易無常,細法即爲無常而散滅。總之,死緣者極多,生緣者稀少,且有四百四十四種疾病及八萬邪魔,故此身猶如風中油燈。死亡之因緣,賢者如妙欲之騙,劣者如遇敵,故無有一衆生能幸免矣。
辛叁、具福德者亦無常
金剛身之大覺與聲聞阿羅漢等最終皆示現涅槃之相,梵天、帝釋、轉輪王等亦未超出死亡,則吾等補特伽羅更勿須言,如此講說矣。
辛四、傳授目的
此如魔鬼曜突然迎面相撞,因此何時命終無定,故應于當下修習叁摩地等。由此而修行,即具斷除懈怠與拖延時間之利益也。
庚叁、業之因果
厭離叁因——業之因果法分六:辛一、自性;辛二、類別;辛叁、界限;辛四、輕重;辛五、果報;辛六、目的。
若壽終之後,神識自然消失,即無有恐懼,但實際並無此事,定因種種業而受種種果報矣。
辛一、自性
因善惡之業而生苦樂之果報,如《百業經》雲:“由此種種業,而現種種相。”如此所說。
辛二、類別
總分善與不善。
不善業有十:殺生、不與取、邪淫即身叁業;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即語四業;貪心、嗔心、邪見即意叁業也。
善業即爲彼反面:放生、布施、淨行;誠實語、調解紛爭、說話溫雅、謹慎言;知足、慈愍、信解因果。
與此同類十學處及六度等爲善業,四罪八邪等爲惡業也。
辛叁、界限
離叁毒而起利人之心,其業爲善,分爲有漏及無漏。由叁毒之心而起損他之因等爲惡也。
辛四、輕重
因善與不善發心之強弱,而生上、中、下叁品善業,惡業亦分輕、重、中叁矣。
辛五、果報
分爲四果受報:異熟果報,呈叁惡趣、叁善道及解脫。等流果報,爲壽短多病、長壽等,以及嗔恨者、慈愍者等。增上果報,成熟于地處,如出生于有荊棘及雜草等地。士用果報,增長業因,長時漂泊于無邊輪回之中矣。
辛六、目的
暫時能了達善惡之取舍,究竟修持二資糧雙運,並獲得悲空無別而證悟二身之因。如蓮花生大師雲:“生生世世所作痛苦因,罪障豈能今世得安樂?此生壽命僅爲少許月,未來世間恒長無量故,來生之界不受任何苦,得樂之便應作取與舍。”《菩提道次第論》亦雲:“下士道深信因果矣。”如是所說。
庚四、輪回過患
造業果報墮入輪回,厭離四因。觀輪回過患者分叁:辛一、總說痛苦之體相;辛二、別說六趣種種痛苦;辛叁、目的。
辛一、總說痛苦之體相
叁善叁惡一切輪回之中,無有不具痛苦如針尖許般之地。如帝釋之財富亦無有可敬仰之處,何故如此?一切輪回均處于根本叁苦之中。因所造一切有爲之惡業暫時與究竟均處于痛苦之中爲行苦者;當前所有安樂刹那均成苦惱爲變壞苦者;如癞繼以疱、疱繼以瘡,苦上加苦爲苦苦者。
辛二、別說六趣種種痛苦
叁惡趣中,初地獄分爲熱獄與寒獄。
1、熱獄:總之本獄:如處于匠人所燒熱鐵之地基、炭火、石火及武器雨之中。特別于靈雪山(西藏大山脈名)二萬由旬之下,如塔層層循次而列。其中,等活地獄:地基布滿刀杖,以手執取,互相刺殺,盡皆死亡。爾時空中聲言:“汝等複活。”由此瞬間皆得複活,仍如前鬥殺。黑繩獄:以火焰鐵鋸而分解之,諸已斷截者無間複合,重受諸苦。衆合獄:熱鐵臼之中受重擊,皆成碎粉而受痛苦。號叫獄:于一層熾燃熱鐵室之中。大號叫獄者:于二重鐵室之中。炎熱獄者:一尖鐵叉。極熾燃獄:于大鐵器中,充滿熔銅汁,烹煮無數有情,並受叁尖鐵叉刺通之劇苦。無間獄:燃炭堆如大山燒灼,即八熱獄也。
2、寒獄:總說本獄及其周圍,皆在雪山寒冰之中,此爲八:疱疱裂、頞逝吒、臛臛婆、虎虎婆,裂爲六分者爲裂如青蓮,裂爲八分者,爲裂如紅蓮,裂爲叁十六分顯現白骨者爲裂如大紅蓮也。
此十六及其周圍近邊獄者:爛屍淖、無灘河、燙煨坑、利刃原與劍葉林等。孤獨地獄:于門、柱、爐、繩等。即十八地獄。
餓鬼道:具外障者:雖見飲食受用之具,但被衆多甲士執杖守護,故無自在受用。具內障者:飲食之腹,即成熊熊烈火熾燃。具擇負障者:飲食即變爲膿血與蛤蟆矣。
傍生:分爲大海中居住者與所豢養、未豢養二散居者。此等愚蒙並受役使、互相食啖之苦。
阿修羅者:嫉妒爭伐。
天界:呈現死緣及轉生苦惱之相。
人道:處于生老病死之痛苦中矣。
辛叁、目的
若于輪回生起出離心,則具獲得大覺果位之義也。《安息論》雲:“始終不斷尚受諸痛苦,仍然未得解脫哀悲痛。”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中亦雲:“中士道應厭離輪回。”此意即謂出離心。
出離心之教授引導終。
己二、依皈依等引導法行于正道之殊勝不共同之前行
分七:庚一、皈依;庚二、發心;庚叁、觀誦金剛薩埵;庚四、供曼茶;庚五、上師瑜伽;庚六、遣除修行障礙,長聲喝吽字引導法;庚七、修行尚未圓滿,強製修練憩識方便,無修往生法引導。
庚一、皈依
拯救誤道與邪道,趨入正道者爲皈依。
分四:辛一、皈依境;辛二、補特伽羅;辛叁、皈依行相;辛四、學處與目的。
辛一、皈依境
頌雲:“畏懼惡趣淒切之險處,皈依最勝依處叁寶尊,遍空之際如母衆有情,祈請叁寶大悲哀攝受。”釋:爲拯救令人畏懼之惡趣險處,如上所說淒切之景象,則應依止無欺最勝處:外相叁寶、內相叁根本、密相勝妙叁身,而作皈依。
辛二、補特伽羅
外相畏懼惡趣、畏懼輪回、畏懼寂樂即叁;內相爲欲入密乘;密相爲上品者欲于坐墊上證得大覺果位。
辛叁、皈依行相
頌雲:“遍空之際如母衆有情,祈請叁寶大悲哀攝受。”如上述所謂,外相爲未來獲得善道、聲聞阿羅漢、佛果;內相爲信念不退而獲得雙運金剛持;密相爲即生或坐墊上獲得無上大覺果位。
此如大乘之傳授:爲充滿虛空之際一切有情父母故,修行而願獲得菩提。觀想自身之前蓮花墊上,本體爲根本上師,相爲邬金蓮花生大師,十方諸佛菩薩眷屬等圍繞。己右爲今生之父,左爲母,前爲怨敵與魔障二者爲首,叁界六趣一切有情衆生圍繞。祈請大悲叁寶不舍慈愍攝受,而起勝解信。次其皈依境放射無量虹光,照觸自他一切有情,均獲得清淨刹土,最後皈依境化光融入己身,而作回向矣。
辛四:學處與目的
外相以《涅槃經》所傳叁應斷學處爲:不複敬禮世間神祗;不複損惱有情衆生;不與外道同行共住。上師竅訣中所授之叁應修學處爲:應恭…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