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高的記憶力,佛陀教典中的道理已經融入在他們的生命裏,在其生命中紮了根,再也不會遺忘。他們生命中的一切活動,以思想、語言到行爲都已得到淨化,只要一聽到佛的話語,他們就立刻懂得這些話語中包含的道理,他們經常思考這些道理,其中的任何曲折細微處也能心領神會。他們已獲得擺脫生命流轉的奇妙智慧,運用這些智慧,他們就能理解什麼是生命的真正安樂和自由。因此這些修行人有能力討論一切與真理相關的問題,其智慧廣大無邊,遇到任何難題都能舉一反叁、觸類旁通。他們的智慧是契合于真理的,所以其智慧足可窮盡一切存在的底蘊。由此智慧,就能成就生命向上發達的宏偉道業,它是生命活動中最奇妙難得的珍寶。
這些修行人由于開發出內在的智慧,就獲得叁種認識能力:其一,他們能認識過去生命周期中的一切生命活動:其二,他們對日常生命狀態看得清清楚楚:其叁,他們懂得一切錯失消除以後的生命狀況究竟會是怎樣。他們已經獲得這種思維功能,在此思維中,其精神活動注意于存在的本性,再也不會從真理上退縮下來。他們已擺脫痛苦煩惱,其生命如同經過修治的良田,良田能茁發一切資生的事物,經過改造的生命能引發出一切的善行。他們的行、住、坐、臥都顯得安甯、和平,其日常一切身心動作也都是真理的體現:他們已能忍受一切環境的逼迫,即使別人無法接受的壓迫和殘害,他們也都能以柔和的心情接受它。這些大修行人已經實證了佛的教法,已經使生命從痛苦的淵薮中提拔出來。他們現在又聚在佛的身邊,親近佛,恭聆他的教誨,希望百尺竿頭、更上一步,返求最圓滿的覺悟。
原典
與無量大聲聞衆俱,一切調順①,皆是佛子②,心善解脫③,慧善解脫④,戒善清淨⑤,趣求法樂⑥。多聞⑦聞持⑧,其聞積集⑨,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捷慧⑩、速慧、利慧、出慧⑾、勝決擇慧⑿、大慧、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具足叁明⒀,逮得第一現法樂住⒁。大淨福田,威儀寂靜,無不圓滿,大忍柔和
,成就無減,已善奉行如來聖教。
注釋
①調順:已能與佛的心意相應,已能深切體會佛的教法道理。
②佛子:修行人在破除對世俗生命的留戀、執著後,從佛的教法裏獲得新的生命,他的新生命從佛而來,所以稱作“佛子”。
③心善解脫:精神從世俗生命狀態中的種種貪欲執著裏擺脫出來。
④慧善解脫:精神從愚昧無知的狀態裏擺脫出來。
⑤戒善清淨:能夠嚴格遵守一切戒律,能夠善巧通達地根據戒律的要求來調節或控製自己的一切思想、行爲,這就叫做“戒善清淨”。
⑥趣求法樂:趣,趨向;法,指存在的真實本性。親光解釋這句話說:“求正法時欲趣大樂,謂佛菩提,不求余事;或求法時,爲令他樂,無求違意,離惡威儀。”這是說,在追求生命向上進化的道路上,不貪戀其他的世俗享樂,把精神全部集中到真理上,以真理爲樂,這是修行人在修行生活中能真切感受的快樂;或者在追求生命進化的道路上,爲了讓其他生命也能享受到真理的快樂,自己在行住坐臥各種日常活動中都做到莊嚴莊重,這就讓別人一見之下肅然起敬,從而在內心中産生快樂感,這是修行人在修行生活中通過調節自己的日常行爲而讓別人感受與真理相應的快樂。譯文只取大意。
⑦多聞:多聞經法教說,而受持之意。
⑧聞持:能夠把自己聽到的教法道理牢牢地留在記憶上,印在心識裏,從此不再遺忘所修持之法。
⑨其聞積集:反複研究教法,使印象更牢靠,使理解更透徹。
⑩捷慧:親光釋爲:“叁業清淨,隨智慧行,于佛所說法昆奈耶速入其義,故名捷慧。”即是說,由于修行人長期接受教法的薰陶,他的身心一切行爲都已得到很好的調禦,已經引發了內在的智慧,因此在接觸教法之後,他就能比一般人更快地對教法中的道理産生精神上的共鳴和體會。
⑾出慧:出,超出之義,指能引導生命從生死流轉的世俗狀態走脫出來的智慧。
⑿勝決擇慧:親光釋爲:“此慧能爲涅槃了因,是故說名勝決擇慧。”意思是說,與真理真實相應的智慧能夠對圓滿自由的生命境界産生出理性上的正確把握、正確認識,對生命本性的這種理性把握就爲真理的實現提供了認識上的條件。了因,指認識上的根據或條件。
⒀叁明:據親光解釋, “叁明”即“宿住隨念智證通明、死生智證通明、漏盡智證通明” 。通明,意即通達的智慧、通達的認識能力。這叁種通達的認識能力實即:其一,能認識過去周期生命一切活動的認識能力;其二,能認識現在周期生命狀況的認識能力;其叁,能認識一切痛苦煩惱解除後真實生命狀況的認識能力。
⒁逮得第一現法樂住:大意謂:他們已經獲得這種思維功能、認識境界,在此思維狀況和認識境裏,其精神活動注意于存在的真實本性,再也不會從真理上退縮下來。
譯文
又有無量無數的大菩薩從其他佛國世界中趕來聚會。這些大菩薩都堅持以成佛教法作爲自己的修學方法,認爲同情衆生、幫助衆生、救濟衆生是自己的應盡責任。他們根據切實的修行成佛教法,在他們內心中,一切衆生都是平等而無差別的。他們不再用意識對存在妄加分別、計較,也不像有些修行人那樣勉強地要去消除一切思維能力。他知道,引導衆生墮落的一切邪惡勢力和壓迫勢力都沒有真實的存在,他們絕不貪求種種名利,一切邪惡勢力都對他毫無辦法。他不像那些期求解除一切生命活動的修行人,他志向高遠,目光遠大,以成就最高最圓滿的覺悟來策勵自己。他用那從真理中流溢出來的喜樂和愉悅滋養自己,他的生命活動下再靠世間其他營養成分來調劑。他的思想、語言和行爲都是淨化了的,下再有任何邪惡的生命活動,因此也就消除了一切恐怖心理産生的前提。他不需要再運用意志或觀念自我調控,他生命的一切活動都是自然而然的。他具有深厚的慈愛與憐憫,每當其他生命遭受苦惱逼迫時,他都能出現在他們面前,拔除他們的痛苦,給與他們喜樂。他們當中有解甚深義密意大菩薩,有如理請問大菩薩,有法湧大菩薩,有善清淨慧大菩薩,有廣慧大菩薩,有德本大菩薩,有勝義生大菩薩,有觀自在大菩薩,有慈氏大菩薩,有曼殊室利大菩薩等,這些菩薩是當時集會中最重要的一些大修行人。
原典
複有無量菩薩摩诃薩,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皆住大乘,遊大乘法,于諸衆生其心平等,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①,摧伏一切衆魔怨敵,遠離一切聲聞②、獨覺③所有作意,廣大法味喜樂所持④。超五怖畏⑤,一向趣入不退轉地,息一切衆生一切苦惱所逼迫地,而現在前,其名曰: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法湧菩薩摩阿薩,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廣慧菩薩摩诃薩,德本菩薩摩诃薩,勝義生菩薩摩诃薩,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慈氏菩薩摩诃薩,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等而爲上首。
注釋
①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分別”即執著于存在現象的實體性,認爲現象界紛繁多樣、千差萬別,不同的事物擁有不同的自身特質,在諸事物間沒有任何共通性;“不分別”是用“一刀切”的態度看待存在現象,把一切存在現象看成是完全一致的,現象與現象、事物與事物之間沒有任何質的差別。以上兩種認識觀念中,前者只看見事物的差別性而不見其同一,後者只看見事物的同一性而不見其差別,所以說“分別”和“不分別”都是“分別”,即都屬于偏見執著,而修行生活的首要目的即在于突破種種偏見執著,超越“同一”和“差別”這些對待性範疇之上,以便對存在獲得更全面更真實的認識。
②聲聞:指早期佛教中追隨佛陀、親自聆聽過佛陀教法的那類修行人,他們主要致力于“四種真理”的研究,他們有見于生命現象的痛苦品性,要求放棄一切生命活動。
③獨覺:佛陀教法之外的一類修行人,他們透過觀察生命活動的具體展開過程而悟人存在的本性,他們有見于生命現象流轉變動的特征,也要求解除一切生命活動。
④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親光解釋說:“即用大乘法味喜樂爲食。”“食”,即滋養身心之義;“大乘法味”,即與真理相契合的精神愉悅感,這是說,用修學成佛教法所獲得的那與真理相契合的愉悅喜樂來滋潤、維持和統攝自己的生命。
⑤五怖畏:五種畏懼情緒,按佛典,這五種畏懼情緒是:㈠不活畏,即對生命遭受重大脅迫的畏懼;㈡惡名畏,即畏懼壞名聲;㈢死畏,即對死亡的畏懼;㈣惡趣畏,即對生命在未來周期可能淪入邪惡生存狀態的畏懼;㈤怯衆畏,即對他人之畏懼。“五怖畏”描述日常生命的幾種最基本的畏懼情緒,它們是對流轉生命煩惱品性的真實寫照。
《解深密經譯注 序品第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