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譯注 勝義谛相品第二

  解深密經譯注(二)——勝義谛相品第二

  

  ●作者:程恭讓釋譯 星雲大師總監修

  2真理究竟是什麼樣子

  譯文

  當時,如理請問大菩薩就在佛陀面前問解甚深義密意大菩薩說:最勝子(從佛的教法獲得新生命的大修行人)!佛陀曾經說過,對一切存在現象都不能用表示對待關系的世間概念來理解。什麼叫做“一切存在現象”呢?什麼叫做“不能用表示對待關系的概念來理解”呢?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對如理請問菩薩說:善男子(修行佛法的善人)!佛陀所說的“一切存在現象”概括起來指的就是這樣兩種事物:其一是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其二是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什麼叫做不能用表示對待關系的概念來理解“一切存在現象”呢?這意思是說,對于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不能認爲真的有那樣一種實體,它的名字是“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也不能這樣想:既然“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並無實體存在,那麼此種現象就必然是沒有生滅變化的,它有永恒不變的真實本性。顯然,用這些對待關系的概念來理解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是不妥當的。同樣,對于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你也不能認爲真的就有那麼一種實體存在,它的名字就是“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你也不能認爲既然此種存在現象沒有實體存在,那它就必然是有生滅變化的現象了。顯然,用這些對待關系的概念來理解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也是不妥當的。

  如理請問菩薩又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說:最勝子!不能用對待關系的概念來理解存在的兩類現象,這話說得太抽象了,您能不能爲我們更詳細地解說呢?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對如理請問菩薩說:善男子!你應當知道,所謂“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這只是佛陀假借語言成立的一個名稱、一個概念,如果它只是佛假借語言成立的一個名稱,那就是說,當人們周遍感知、到處觀察萬物時,人們總是用語言把所觀察到的一切素材、內容用名稱標志出來,如果人們只是運用名稱把感覺、知覺到的一切素材、內容標志出來,那麼,這就說明那被標志出來的對象本身只是周遍觀察、處處計較的意識虛構之産物,它本身是絕對沒有實體存在的,可見,那被稱爲“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就不是說有這樣一個存在現象,它能發生作用,能生滅變化。

  善男子!如果據此就成立一個新的名稱,說這“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其實是“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現象”,這一概念仍然只是個名稱,而名稱又只是周遍觀察,處處計較的意識用來標志其感知內容的,因此,“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現象”這個名稱所指示的實體也是不存在的。有人認識到概念的此種矛盾性,企圖在以上兩種現象之外再成立一個概念,說這個概念所表達的存在既不能被看成有生滅變化,也不能被看成沒有生滅變化,它的本性是不可用語言稱說的,這種人的企圖仍然是要失敗的,因爲“不可用語言稱說的存在”仍然只是個名稱,意識企圖用這個名稱標志它感知到的某個內容,因此,也絕不能把這個名稱看作有實體存在。然而,佛陀並不是毫無緣故地成立“有造作、有生滅變化”這樣一個名稱概念,佛陀這樣做的原因究竟何在呢?那些根據真理踐修的聖者,用他們與真理相應的智慧和見地,徹底舍棄了對語言名稱的實體性執著,對于存在的本性認識得清清楚楚,他們知道存在的本性是必須在突破語言的實體性執著以後才會燦然顯現的,爲了讓其他衆生也能對存在獲得圓滿覺悟,他們就假借語言成立一個名稱,希望一般人也能根據這個名稱進行思考以引發智慧,這就是“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這一概念的由來和含義所在。

  善男子!所謂“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這也只是佛陀假借語言成立的一個名稱,一個概念,如果它只是佛陀假借語言成立的一個名稱,這就表示,當人們周遍觀察、了解一切存在現象時,人們總是借助語言把觀察到的一切內容和素材標志出來,如果人們只是運用名稱把感知到的內容和素材標志出來,這就表明,那被標志的對象本身只是意識虛構之産物,它本身也是絕對沒有實體存在的。可見,那被稱爲“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就不是說有那樣一個實體,它沒有造作、它沒有生滅變化。

  善男子!如果據此就成立一個新的名稱,說這“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其實是“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這一概念也仍然只是一個名稱,它也絕對不指向能發生作用,能生滅變化的實體。有些人爲避免以上同樣的困難,在兩種存在現象之外再成立一個“不可用語言稱述的存在”概念,如上所說,這些人的企圖注定會失敗。那麼佛陀究竟爲什麼要成立“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這樣一個概念呢?那些根據真理踐修的聖者,用他們與真理相應的智慧和見地,徹底打破了對語言名稱的實體性執著,對于存在的本性認識得清清楚楚,他們知道存在的本性是必須在透破語言的實體性執著以後才會燦然顯現的,爲了讓其他衆生也能對存在獲得圓滿覺悟,他們就假借語言成立了一個名稱,這就是“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這一概念的由來和含義所在。

  原典

  勝義谛相品第二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即于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①!言一切法無二②,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③?雲何爲無二?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告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一者有爲④,二者無爲⑤。是中有爲非有爲非無爲,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⑥如理請問菩薩複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如何有爲非有爲非無爲,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言有爲者,乃是本師假施設句⑦,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⑧。若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⑨,非是有爲。

  善男子!言無爲者,亦墮言辭施設;離有爲無爲少有所說,其相亦爾⑩。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爲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⑾故,現等正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⑿,爲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爲。  善男子!言無爲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爲。

  善男子!言有爲者,亦墮言辭;設離無爲有爲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爲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無爲。

  注釋

  ①最勝子:舊譯“佛子”。

  ②一切法無二:二,對待之義,意即對于一切存在現象都不能用表示對待關系的世俗概念來理解。

  ③法:猶言二切存在現象”。

  ④有爲:真谛譯爲[所作],指有造作有生滅的存在現象。

  ⑤無爲:真谛譯爲“非所作”,指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

  ⑥是中有爲非有爲非無爲,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遁倫解釋這句話說:“佛爲衆生假說有爲無爲,而無隨名有爲無爲真實法體,故言無二。”意思是說,佛施設存在現象,將存在分爲:“有爲”和“無爲”兩個部分,究其實,只是爲了衆生理解的需要,才假借語言成立這兩個概念,兩個概念指稱的事物實體是根本不存在的。法體,即質體之義,“真實法體”,猶言“真正的質體”,這即是指實體。

  ⑦假施設句:假借語言成立的名稱。真谛此處的譯文表意極明確,他的譯文是:“善男子!所作者,此是大師正教言句,若是大師正教言句,即是世間所立言說,從分別起,此世言說若分別起,由種種分別及所言說一句不成,故非所作。”意思是說,佛雖然爲顯示真理而假借語言成立“所作”這一概念,但既然教法之概念都從世俗語言系統中取來,那它就必然擁有世間語言的共性,世間語言的共性是,在語言所指謂的對象背後存在著實體執著,從真理的立場來看,這種語言實體是不存在的。因此,佛所成立的“所作”概念也是與世間語言的實體性執著這一共性聯系在一起的;從真理的立場來看,“所作”概念指謂的對象之實體是絕對不存在的。  ⑧遍計所執言辭所說:遁倫解釋說:“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等者,但以衆生隨名起執,于佛假施設句執有定法,故言是遍計所集。”這是把“遍計所集”解釋爲“遍計所執”,但事實上這二者之間並不完全一致:“遍計所集”是指意識周遍觀察周遍計較前五識所感知的一切內容、一切素材,對前五識的感知內容、感知素材予以構造、整理,使它們成爲知識系統中條理化的對象,所以稱之爲“所集”;“遍計所執”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予以意識虛構,把經過構造、整理的感知對象、感知素材進行實體化,認定在意識的一切認知對象背後都有實體存在。因此,從“遍計所集”到“遍計所執”顯示了生命活動中逐漸深化的實體化過程。

  ⑨不成實故:大意是,這表明在語言所指稱的對象上執著的實體是不真實的,它只是意識的虛構。

  ⑩離有爲無爲少有所說,其相亦爾:大意是,假如有人企圖超出以上兩個存在概念的語言困境,企圖在存在的兩個現象之外再成立一個名稱,說這個名稱所指謂的存在現象既不能被看成是有生滅變化的,也不能被看成是沒有生滅變化的,人們仍然會陷于困境之中,因爲世間語言的本性決定了人們必然會對“不可言說的存在”這一名稱所指代的東西妄加執著,把它看成是實有的。遁倫在此舉出犢子部的“第五法藏一作爲例證,他指出,“第五法藏”號稱指代那些不能用語言稱說的束西,但這“不可稱說”的東西既然仍然是假借語言概念成立的,它本身就不能排除被執著爲…

《解深密經譯注 勝義谛相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