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實體的可能性。
⑾名言:語言名稱或概念。
⑿離言法性:法性,即指存在的真實本性,存在的真實本性是超越于世間語言之外的,世間語言所稱述的對象注定有被執著爲實體的可能性,而存在的真實本性正是在透破一切實體執著、透破一切語言執著之後才顯示出來的,因此爲生存狀態服務的世間語言,不適合用來表述存在的真實本性。
譯文
當時,如理請問大菩薩又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說:最勝子!您剛才說到,那些覺悟了的修行人以其智慧和見地,透破語言的實體性執著,對存在已獲得正確見解,才假借語言成立“一切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和“一切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這兩個概念、名稱。現在我想知道,這其間的細微奧妙之處究竟應當怎樣思考?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對如理請問菩薩說:善男子!你觀看過魔術表演嗎?打個比方說,這好比一個魔術大師帶著他的弟子們在四通八達的市集中表演魔術。他們搬來枯草、落葉、樹木、磚瓦、石塊等,利用這些材料,把它們當場變成各式各樣的東西,如大象、戰馬、車輛、行人等動物,如意、珍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各種珍奇以及錢財、谷物、倉庫等雜物,魔術表演精彩奪目,市集口圍攏了一大群人觀看,大家都深深爲之傾倒。其間有一些觀衆愚昧無知,看到魔術師用神奇手法變幻出的種種事物後,這些人心裏就想:我們看到大象、戰馬、車輛、行人了,我們看到如意、珍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種種珍奇了,我們看到錢財、谷物、倉庫等種種雜物了,這種種神奇的事物真的讓魔術師給變幻出來了!于是,根據他們自己的聽見聽聞,這些愚昧無知的觀衆就牢牢地執著著自己的錯誤觀念,說他在市集場上看見的魔術大師變幻而出的種種事物都真實存在,而其他各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這些人實在不懂得魔術表演的性質,要想對魔術表演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他們還需要多多觀察、多多思考。
另外一些觀衆有智慧、有知識,他們對一般事物往往都有清晰的見解,在觀看魔術表演時,看見魔術師把枯草、落葉、磚瓦、石塊等變幻成了種種事物後,這些人就根據所見所聞在心裏揣摩說:我們看到大象、戰馬、車輛、行人,看到如意、珍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奇珍,看到錢財、谷物、倉庫等種種雜物,但這種種事物都不過是魔術師用神奇手法製造出來的幻象,這些幻象能迷惑人的眼睛,讓人看上去感覺這一切好像都是真的,于是就習慣性地根據感覺到的幻象推測說,這是大象,這是大象身上各個不同的部分,乃至于推測每一個所看見的事物,推測它的自身結構,它與其他事物的差別。這些觀衆在這樣思考後,就不再執著自己親眼看見,親耳聽見的一切,不會說:我所看見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其他人的看法都是錯誤的。同樣,爲了把自己的正確看法陳說出來,他也必須借助于語言概念這個表達工具。這些觀衆已懂得魔術表演的特性,他們對此已認識得清清楚楚,不需要再去觀察、再去思考了。
如上面所舉魔術表演的例子相似,有那麼一類衆生,他們的心識尚處在蒙昧狀態,他們在痛苦煩惱中流轉變動著的生命,還沒有獲得超越世俗生存之上的智慧,對于一切存在現象必須透破語言的實體性執著才會顯示其本性這一道理無法理解,在聽到“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和“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這兩個概念之後,他們就在心理這樣推測:我聽到那些有智慧的人說有這樣兩種存在現象,其一是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其二是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這就是說,世界上確確實實有兩種實體,它們存在著。根據他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聽,這些衆生就牢罕的執著著自己的錯誤觀點,說:我的看法是正確的,其他人的任何看法都不過是無知和虛妄的表現罷了。這些衆生尚未對存在的本性獲得認識,要想體會教法中包含的真正義旨,他們還需要多多觀察、多多思考。
另外一些有知識的衆生,他們已如實研究過佛陀教法中的四種真理,並且獲得超出世間生存活動之上的智慧,他們對于必須透破語言的實體性執著才能如實認識存在的本性這一道理已非常理解,在聽到“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和“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存在現象”這兩個概念之後,他們就思索說:我聽到關于存在現象的兩個名稱,這兩個名稱絕不指向兩種存在著的實體,只不過當我們運用語言去分別事物、稱呼事物時,那被語言標志出來的現象就像是魔術師幻化出來的事物那樣,極易迷惑人的感覺和理性:我們習慣性地把被語言指稱的對象看成是有實體存在的,說這個實體是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那個實體是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同時,我們還千方百計地在這兩類被虛構的實體間尋找其差別。在這樣思考後,這些衆生就不再執著于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語言概念,不會說:我的看法是正確的,其他人的看法都是無知和虛妄的表現。這些有智慧的修行人爲了把他們自己對存在的正確理解表述出來,幫助他人,仍然也必須借助于語言工具。他們已經看到語言概念的本性,他們不需要在這個問題上繼續觀察、繼續研究了。
原典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複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言:最勝子!如何此事彼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或謂有爲,或謂無爲?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如善幻師①,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積集瓦礫草葉木等,現作種種幻化事業,所謂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若諸衆生愚癡頑鈍,惡慧種類,無所曉知,于瓦礫草葉木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實有象身,實有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②,隨起言說:唯此谛實,余皆愚妄。彼于後時應更觀察。
若有衆生,非愚非鈍,善慧種類,有所曉知,于瓦礫草葉木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無實象身,無實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然有幻狀迷惑眼事,于中發起大象身想③,或大象身差別之想,乃至發起種種財谷、庫藏等想,或彼種類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谛實,余皆愚妄。爲欲表知如是義故,亦于此中隨起言說,彼于後時不須觀察。
如是若有衆生,是愚夫類,是異生類,未得諸聖出世間慧,于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彼于一切有爲無爲,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實有有爲、無爲,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谛實,余皆癡妄。彼于後時應更觀察。
若有衆生非愚夫類,已見聖谛,已得諸聖出世間慧,于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彼于一切有爲無爲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無實有爲、無爲,然有分別所起行相④,猶如幻事迷惑覺慧,于中發起爲無爲想,或爲無爲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谛實,余皆癡妄。爲欲表知如是義故,亦于此中隨起言說。彼于後時不須觀察。
注釋
①善幻師:魔術大師。
②堅固執著:即固執己見。
③大象身想:認爲“這是大象的身體”。
④然有分別所起行相:行相,即顯現、顯像,此句意思是說,當意識假借語言給事物造成名稱時,存在的現象就在不同的名稱不顯現出來了,其實這些顯像並無實體存在,因爲它們是由周遍計較的意識虛構出來的。
譯文
因此,善男子!那些覺悟了的修行人根據其與真理相應的智慧和見地,他們舍棄了對語言的實體性執著,因而清清楚楚地認識了存在的本性,爲了把透破實體性語言執著後顯示出來的存在本性向其他人揭示出來,以便幫助更多的生命獲得對存在的正確知識,所以他們借助語言,成立了“有造作、有生滅變化”和“沒有造作、沒有生滅變化”這兩類存在現象。你應當知道,佛借助于語言向我們陳說教法,而我們則只有透破語言的實體性執著才能領會教法,我們先前說過,存在的真正本性是無法用對待關系的世間概念來表述的,其道理正是如此。
當時,解甚深義密意大菩薩想用簡明的語言把以上教法的大旨概括出來,以便一般人記憶和掌握,就說了不面一些偈頌。他說:
佛陀說存在的本性是透破語言的實體性執著的,不能用表示對待關系的語言概念來稱謂真理,這其中的意蘊深奧無比,尋常人的思維絕對無法理解。愚昧無知的人被無知狀態束縛著,他們喜歡那些爲生存狀態的語言概念,凡語言指稱的一切,他“都說那是有實體存在的,他們顛倒所說,無非偏見。這些生命有的還不能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有的則勢必墮入邪惡的生存狀態,他們在漫長的生死苦痛中流轉著,忽上忽不,起伏纏綿,對于真理的聲響則充耳不聞。那愚昧而又執著的生命真是可憐,他們將來勢必變成畜生和餓鬼,他們勢必在地獄之中飽嘗苦辛!
原典
如是,善男子!彼諸聖者于此事中,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爲,謂之無爲。
爾時,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佛說離言無二義,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癡所惑,樂著二依言戲論。
彼或不定①或邪定②,流轉極長生死苦;
複違如是正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
注釋
①不定:品性未定,尚不能確定其生命活動未來會向什麼方向發展。
②邪定:品性是邪惡的,其未來生命必然會向更痛苦更無進化希望的生存方向上發展
譯文
當時,法湧大菩薩禀告佛陀說:世尊!從這裏向東方去,越過七十二條…
《解深密經譯注 勝義谛相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