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译注(二)——胜义谛相品第二
●作者:程恭让释译 星云大师总监修
2真理究竟是什么样子
译文
当时,如理请问大菩萨就在佛陀面前问解甚深义密意大菩萨说:最胜子(从佛的教法获得新生命的大修行人)!佛陀曾经说过,对一切存在现象都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世间概念来理解。什么叫做“一切存在现象”呢?什么叫做“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呢?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修行佛法的善人)!佛陀所说的“一切存在现象”概括起来指的就是这样两种事物:其一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其二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什么叫做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一切存在现象”呢?这意思是说,对于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不能认为真的有那样一种实体,它的名字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也不能这样想:既然“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并无实体存在,那么此种现象就必然是没有生灭变化的,它有永恒不变的真实本性。显然,用这些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是不妥当的。同样,对于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你也不能认为真的就有那么一种实体存在,它的名字就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你也不能认为既然此种存在现象没有实体存在,那它就必然是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了。显然,用这些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也是不妥当的。
如理请问菩萨又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说:最胜子!不能用对待关系的概念来理解存在的两类现象,这话说得太抽象了,您能不能为我们更详细地解说呢?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你应当知道,所谓“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只是佛陀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称、一个概念,如果它只是佛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称,那就是说,当人们周遍感知、到处观察万物时,人们总是用语言把所观察到的一切素材、内容用名称标志出来,如果人们只是运用名称把感觉、知觉到的一切素材、内容标志出来,那么,这就说明那被标志出来的对象本身只是周遍观察、处处计较的意识虚构之产物,它本身是绝对没有实体存在的,可见,那被称为“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就不是说有这样一个存在现象,它能发生作用,能生灭变化。
善男子!如果据此就成立一个新的名称,说这“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其实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一概念仍然只是个名称,而名称又只是周遍观察,处处计较的意识用来标志其感知内容的,因此,“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个名称所指示的实体也是不存在的。有人认识到概念的此种矛盾性,企图在以上两种现象之外再成立一个概念,说这个概念所表达的存在既不能被看成有生灭变化,也不能被看成没有生灭变化,它的本性是不可用语言称说的,这种人的企图仍然是要失败的,因为“不可用语言称说的存在”仍然只是个名称,意识企图用这个名称标志它感知到的某个内容,因此,也绝不能把这个名称看作有实体存在。然而,佛陀并不是毫无缘故地成立“有造作、有生灭变化”这样一个名称概念,佛陀这样做的原因究竟何在呢?那些根据真理践修的圣者,用他们与真理相应的智慧和见地,彻底舍弃了对语言名称的实体性执著,对于存在的本性认识得清清楚楚,他们知道存在的本性是必须在突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以后才会灿然显现的,为了让其他众生也能对存在获得圆满觉悟,他们就假借语言成立一个名称,希望一般人也能根据这个名称进行思考以引发智慧,这就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一概念的由来和含义所在。
善男子!所谓“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也只是佛陀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称,一个概念,如果它只是佛陀假借语言成立的一个名称,这就表示,当人们周遍观察、了解一切存在现象时,人们总是借助语言把观察到的一切内容和素材标志出来,如果人们只是运用名称把感知到的内容和素材标志出来,这就表明,那被标志的对象本身只是意识虚构之产物,它本身也是绝对没有实体存在的。可见,那被称为“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就不是说有那样一个实体,它没有造作、它没有生灭变化。
善男子!如果据此就成立一个新的名称,说这“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其实是“有造作、有生灭变化的”,这一概念也仍然只是一个名称,它也绝对不指向能发生作用,能生灭变化的实体。有些人为避免以上同样的困难,在两种存在现象之外再成立一个“不可用语言称述的存在”概念,如上所说,这些人的企图注定会失败。那么佛陀究竟为什么要成立“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样一个概念呢?那些根据真理践修的圣者,用他们与真理相应的智慧和见地,彻底打破了对语言名称的实体性执著,对于存在的本性认识得清清楚楚,他们知道存在的本性是必须在透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以后才会灿然显现的,为了让其他众生也能对存在获得圆满觉悟,他们就假借语言成立了一个名称,这就是“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这一概念的由来和含义所在。
原典
胜义谛相品第二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①!言一切法无二②,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③?云何为无二?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告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④,二者无为⑤。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⑥如理请问菩萨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⑦,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⑧。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⑨,非是有为。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施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⑩。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⑾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⑿,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 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执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
善男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无为。
注释
①最胜子:旧译“佛子”。
②一切法无二:二,对待之义,意即对于一切存在现象都不能用表示对待关系的世俗概念来理解。
③法:犹言二切存在现象”。
④有为:真谛译为[所作],指有造作有生灭的存在现象。
⑤无为:真谛译为“非所作”,指没有造作没有生灭变化的存在现象。
⑥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遁伦解释这句话说:“佛为众生假说有为无为,而无随名有为无为真实法体,故言无二。”意思是说,佛施设存在现象,将存在分为:“有为”和“无为”两个部分,究其实,只是为了众生理解的需要,才假借语言成立这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指称的事物实体是根本不存在的。法体,即质体之义,“真实法体”,犹言“真正的质体”,这即是指实体。
⑦假施设句:假借语言成立的名称。真谛此处的译文表意极明确,他的译文是:“善男子!所作者,此是大师正教言句,若是大师正教言句,即是世间所立言说,从分别起,此世言说若分别起,由种种分别及所言说一句不成,故非所作。”意思是说,佛虽然为显示真理而假借语言成立“所作”这一概念,但既然教法之概念都从世俗语言系统中取来,那它就必然拥有世间语言的共性,世间语言的共性是,在语言所指谓的对象背后存在著实体执著,从真理的立场来看,这种语言实体是不存在的。因此,佛所成立的“所作”概念也是与世间语言的实体性执著这一共性联系在一起的;从真理的立场来看,“所作”概念指谓的对象之实体是绝对不存在的。 ⑧遍计所执言辞所说:遁伦解释说:“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等者,但以众生随名起执,于佛假施设句执有定法,故言是遍计所集。”这是把“遍计所集”解释为“遍计所执”,但事实上这二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遍计所集”是指意识周遍观察周遍计较前五识所感知的一切内容、一切素材,对前五识的感知内容、感知素材予以构造、整理,使它们成为知识系统中条理化的对象,所以称之为“所集”;“遍计所执”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予以意识虚构,把经过构造、整理的感知对象、感知素材进行实体化,认定在意识的一切认知对象背后都有实体存在。因此,从“遍计所集”到“遍计所执”显示了生命活动中逐渐深化的实体化过程。
⑨不成实故:大意是,这表明在语言所指称的对象上执著的实体是不真实的,它只是意识的虚构。
⑩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大意是,假如有人企图超出以上两个存在概念的语言困境,企图在存在的两个现象之外再成立一个名称,说这个名称所指谓的存在现象既不能被看成是有生灭变化的,也不能被看成是没有生灭变化的,人们仍然会陷于困境之中,因为世间语言的本性决定了人们必然会对“不可言说的存在”这一名称所指代的东西妄加执著,把它看成是实有的。遁伦在此举出犊子部的“第五法藏一作为例证,他指出,“第五法藏”号称指代那些不能用语言称说的束西,但这“不可称说”的东西既然仍然是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它本身就不能排除被执著为…
《解深密经译注 胜义谛相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