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译注(三)——心意识相品第三
●作者:程恭让释译 星云大师总监修
3深层心识的奥秘
译文
当时广慧大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透彻了解精神活动奥秘的菩萨 。现在我想知道,究竟怎样才算了解了精神活动的奥秘呢?那与真理相应的佛究竟根据什么认可菩萨证悟的阶次,他们已经深深领会了心灵世界的奥秘呢?
当时世尊告诉广慧菩萨说:广慧!你问得太好了!你今天能提出这样深奥的问题来,我知道,你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为了让他们获得利益安乐,才提出的。你同情那无穷尽的世界上无量无数的苦难众生,你想用真理救济他们,让他们都能真有所获 。你现在要一心谛听,我要为你分析心灵世界的奥秘。
广慧!你应当知道,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六种生存状态里流转变化的一切生命,都要根据其过去行为的牵引力而在新的形式下开始其下一期的生命,他们取得新生命的方式有四种,有的是在卵中孵化而出的,有的是在母胎里孕育诞生的,有的是通过潮湿发酵或霉变产生出来的,还有的靠修行力量牵引出新的生命 。生命发生的具体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在两期生命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那过渡阶段中的身体是由极微细的物质构造成的,它被包含在拥有各种潜能的深层心识里,这深层心识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它引发现实生命的潜能在逐渐成熟,此后,通过诸如父母交合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和作用,生命潜能就会进一步增长、扩大,变得有力量,能统摄住两种事物,把它们领会为自己的所有物,把它们作为认知之对象,并且对它们产生出内在的感受来。被深层心识领会为感知对象的这两种事物是:其一,五种物质性的感觉器官以及感觉器官所依据的肉体,深层心识把感觉器官和肉体领会是自己生命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对它们发生感受:其二,深层心识既然有了自己的感知对象,也就有了对对象与表述对象的名称之间的分别,随著名称和名称表述的对象之间的区分,也就进一步产生出命题和判断来,有了命题和判断,接著也就产生出种种观念种种学说来,这些名称、判断、观念和学说有的是上期生命活动滞留下来的,它们作为潜在势力在深层心识里盘踞著,有的是随著身心的发育、随著生命活动的展开而逐渐孕育出来的,它们也落实到深层心识中,化为心理上的潜在力量,—— 现在,深层心识也把种种心理上的潜在力量领会为是自己生命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对它产生感受。以上说的是欲念世界中拥有潜能的深层心识之一般状况,在没有欲念但有肉体的生命世界里,此种潜能心识仍然包含上面两个方面的内容,到了既无欲念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世界里,潜能心识在内容、对象上就有了一些变化 。
广慧!深层心识也可以叫做“执持识” ,为什么把它叫做“执持识”呢?因为它 始终追逐著身体的一切活动,身体在哪儿,它也就在哪儿,它把身体中的感觉器官和 肉体统摄为一个整体,从而才能使生命的一切活动表现为某一个生命的活动。深层心识也可以叫做“藏识”,为什么把它称作“藏识”呢?因为它把身体活动统摄著,对身体的一切活动都能产生感受,就好像身体是藏在它的框架中似的,同时它又像是隐 藏在身体中似的,它与身体同安共危。深层心识也可以叫做“心” ,“心”是什么意思呢?心是集聚、生起的意思,就是说,由于这个心识,就能把视觉可及的颜色、听觉可及的声音、嗅觉可及的香气、味觉可及的味道以及触觉可及的细滑冷暖等一切事物都贮藏起来、收集起来,使它们在精神结构里稳定地积淀下来,而一旦条件成熟的时候,这些积集在深层心识里的事物又会滋生出来、显现出来,而这也就是表层心识活动的发生过程。
原典
心意识相品第三
尔时,广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心意识①秘密②善巧③菩萨。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广慧!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
广慧!当知于六趣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⑤中,或在卵生⑥,或在胎生 ⑦,或在湿生⑧,或在化生⑨。身分⑩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⑾成熟、展转、和合⑿、增长广大,依二执受⒀:一者有色诸根⒁及所依⒂执受,二者相名分别⒃言说戏论习气⒄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⒅,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注释
①心意识:遁伦说:“心、意、识义,自有通别,别名心意识者,赖耶是心,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心性故;末那名意,以与六识为同时根,生六识故;六识名识,以对六境分别强故。二通名心意识,谓八识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了别名识故。”这是说,心、意、识这三个名称可以有通、别两种理解,从“别”的角度看,心是“集起”的意思,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能贮藏一切现象的潜能,并由此潜能产生出现实的活动来;意是“能生”之意,指“第七识”能直接引生前六识的现实活动,识是“了别”之意,即能观察分析存在现象,这是指前六识,因为前六识就 是对现象进行感知和分析的功能。从“通”的角度看,三个名称都可以通指八个识,因为一切心识都具有贮藏精神活动潜能的功能,所以一切心识都可以称作“心”;一切心识又都能引发现实活动,所以它们都可以称作“意”;最后,一切心识又都有观察分析的功能,所以都可以称作“识”。按,遁伦从“通”、“别”两个角 度对心意识进行审定,这是有道理的,但《解深密经》中尚无明显的“八识”概念 ,特别是它没有提到第七末那识的存在,因此在这里把心、意、识分割开来,像后代唯识家所做的那样,这是不符合经文原意的。经中所谓“心意识”只是“一切心识”之意,可以把它翻译成“精神活动”。
②秘密:深层结构,也可理解为“奥秘”。
③善巧:透彻认识了,透彻把握了。
④六趣:又译为“六道”,六种生死流转的生存状态,或者六种生死流转的生存场所。据佛典,这六道是:㈠天道,指天界生命;㈡人道,指人间生命;㈢阿修罗道,一种介于天、人之间喜好诤斗的生命;㈣饿鬼道,各种鬼怪;㈤畜生道,指各种动物;㈥地狱道,指地狱中的生命。世俗生命总在以上六种生命类别里流转,所以称为“六道”,其中,前三种称为“三善道”,指较良善的、较容易实现进化的生存状态,后三种称为[三恶道”,指邪恶的没有进化希望的生存状态。
⑤有情众:指诸种生命类别。
⑥卵生:生命产生的四种方式之一,即通过孵化而产生出生命。
⑦胎生:生命产生的四种方式之一,即通过母胎而孕育出的生命。
⑧湿生:生命产生的四种方式之一,即通过潮湿发酵,霉变而引出的生命。
⑨化生:生命产生的四种方式之一,指修行人通过修行的精神活动引发出来的生命。
⑩身分:最初的身体,这是指由极精细的物质和极精细的精神复合而成的生命,它尚未能以明显的形象显示出它的存在;它携带著过去生活的全部影响力,在生命由上一周期向下一周期流转时,它代表著过渡状态中的潜在生命形式。
⑾一切种子心识:又称为“种子识”,即指深层心识。种子,即潜能、潜势力之意,一切生命活动的发生,除了藉诸种外部条件外,更需要生命内部的条件,生命内部 条件作为一切现实活动的潜在状态,即称为潜在势力,潜能或“种子”。生命中的 潜能除良善势力外,还有诸种邪恶的心理情绪,它们能随逐身体、控制身体、拖累生命,从而使生命失去向上腾飞的自由能力、沈沦于痛苦烦恼的滞重状态,因此, 邪恶的生命潜能又称为“随眠”、“粗重”等。深层心识以贮藏生命活动中的一切潜能为其主要特质,所以被称为“一切种子心识”。
⑿和合:种子心识通过父母身体结合这一外部条件而发生变化,使其生命潜能发育成熟起来。
⒀依二执受:种子心识把两样事物统摄起来,把它们领会为是自己的所有物,由此激发出内在的感受活动。
⒁有色诸根:色,指精细物质;根,指五种感觉器官。佛典认为,五种感觉器官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精细物质构成的,它们为深层心识所统摄,是深层心识最重要的活动对象之一。
⒂所依:指五种感觉器官所依据的肉体,这就是指肉体生命,它也是由深层心识统摄著的,是深层心识最重要的活动对象之一。
⒃相名分别:相指对象,名是名称概念,即把对象和指谓对象的名称概念区分开来,把对象看成是独立于名称之外有固定实体的存在。
⒄习气:习惯性势力,这也是潜能、种子的一个常用名称。
⒅阿陀那识:慧景解释说:“此识亦名阿陀那,此云执持,执特色根及诸种。”执持,即执取之义,即把身体感官和生命潜能统摄起来,使生命的一切活动都表现出内在的统一性,阿陀那识这一名称主要指生命活动的统一性。
译文
广慧!让我们对表层心识活动的发生过程作一个更仔细的观察。以执持身体的心识作为依靠之处,这个生命活动的统摄者就会使表层心识的现实活动成为可能。具体地说,表层心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种心识。六种表层心识发生现实作用的情况是这样的:以眼睛这一视觉器官和视觉可及之颜色、物体作为条件,就会产生出眼识——视觉活动来,随著视觉活动的展开,在…
《解深密经译注 心意识相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