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一时刻、面对共同的感知对象,就会有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判断的意识产生出来。同样道理,以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听觉可及之声音、嗅觉可及之香气、味觉可及之味道、触觉可及之细滑冷暖等作为条件,就会产生出耳识——听觉活动,鼻识——嗅觉活动,舌识——味觉活动,身识——触觉活动,同以上感觉活动一起,伴随著诸种感觉活动,在同一时刻、面对同一感知对象,就有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判断的意识活动产生出来。
广慧!如果感知活动发生时,只有视觉功能的展开,那么此时就只有一个能分析、整理、判断的意识与这个视觉功能一起展开,如果感知活动发生的时候,不仅仅只有视觉的展开,而且其他诸种感觉活动也同时展开著,那么此时仍然只有一个能分析、整理、判断的意识与诸种感觉活动同时展开。
广慧!生命现象中精神活动的这种展开是比较难理解的,打个比方说,这就奸像是一片巨大的水流,在此湍急的流水中,如果有引发一个浪花的外部条件存在,那么就会有一个浪花从平整的水体中飞溅而出,如果有引发两个浪花乃至多个浪花的条件存在著,那么就会有两个浪花乃至多个浪花从水体中飞溅出来,可是,不管浪花是多是少,也不管每一个浪花是生起还是消失,那整个一片巨大的水流始终延续著,作为一个整体,它稳定地存在著,绝不会有间断,也绝不会有终结。再比方说,这就好像有一个擦得很干净的镜面,如果有产生一个影像的条件存在,此时镜面上就会呈现出一个影像来,如果有产生两个乃至多个影像的条件存在著,那么镜面上就会呈现出两个乃至多个影像,这绝不是说镜面直接变成了影像,不管镜面上的影像是产生还是消失,镜面本身则既无产生、又无消失可言。
广慧!你应当知道,统摄生命一切活动的深层心识就像是那湍急的水流,也像是能映现万像的镜面,它是生命现象一切展开活动的依据,它的存在乃使其他显在心识表层的现实活动成为可能。当使视觉活动发生现实作用的内外条件成熟时,这时就会依据深层心识引发出视觉活动来,当使五种感觉功能发生现实作用的内外条件成熟时,就会有五种感觉活动同时展开出来!
原典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①故,六识身②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③
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注释
①为建立:即以深层心识为基础,在深层心识的统摄下,由深层心识中的生命潜能引发出六种显在心识的现实活动。
②身:即“众”、“类”之义。
③广慧!譬如大瀑水流……亦无受用灭尽可得:遁伦曾记述古代注释家对本段中两个譬喻的不同看法,他说:“喻中略引二喻,有何差别?有古德说,镜面譬,譬心真如门;水浪喻,喻心生灭门。今奘法师云:西方诸师释二喻所说同,但欲令明了本义,故须二喻。”中国古德曾在两个譬喻间作出区分,认为“镜面”比况心识的本来状况、本体;“水浪”比况心识的现实状况、现象,玄奘大师认为这种诠释是错误的,它完全不符合印度佛教的解释传统,因为《解深密经》及其所肇开的唯识学 ,从头至尾都在阐说深层心识与表层心识之间的发生关系,这裹并没有设定“本体”心识的存在,深层心识、表层心识都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潜在与显在的关系,而不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因此,古德“心真如门”的解说曲解了唯识学的本义。
译文
广慧!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菩萨们根据因果作用的道理来观察心灵世界的结构,他已认识到,精神活动的一切展开都被深层心识统摄著,由于深层心识的统摄功能,一切表层心识的现实运作才有了可能,到此地步,可以说菩萨对精神活动的结构已经极其透彻的理解,然而,那些与真理相应的觉者们,并不承认到此地步就可以把他 叫做彻底理解了精神奥秘的修行人。
广慧!如果那些菩萨在修行生活里,确确实实地再也不执著于深层心识的统摄作用,不执著于那个统摄心识的存在,不执著于藏识的作用,也不执著于藏识的存在,不执著于深层心识引发表层心识的作用,也不执著于这个心识活动展开的依据者之存在,也不执著于深层心识贮藏生命活动潜能的作用,不执著于视觉的作用,也不执著于视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于听觉的作用,也不执著于听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于嗅觉作用,也不执著于嗅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于味觉的作用,也不执著于味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于触觉的作用,也不执著于触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于意识的作用,也不执著于意识功能的存在,到此地步,修行人就已经彻底认识了真理。那与真理相应的觉者,根据菩萨在修学上的这种进步,就说他们已经透彻领会了精神世界的奥秘,我就是根据这一点才成立一类菩萨,说这类菩萨已经完全洞彻了心灵世界的奥妙。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中的道理用极为简略的语言概括起来,以便于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个偈颂。他说:
那统摄生命活动的深层心识幽微难睹,它贮存著生命活动的一切潜能,它自身虽然变动不居,却又持续稳定,维持著生命现象的同一,就像那湍急的水流,虽然浪花四溅,但却从无间断。对于一般众生,我不敢把精神结构中的这一层次直接揭示出来,因为他们将会执著于深层心识的存在,把它看成生命内部的自我和主宰。
原典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①。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
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②
注释
①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遁伦解释这段话极为透彻,他说:“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者,不见用也,不见阿陀那识者,不见体也,余句例之。即证真如不见诸法,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建立。”“用”指心识的现实活动,“体”指心识自身的体质,这意思是说,菩萨在研究精神结构时,如果一方面不执著于心识的现实活动,另一方面也不执著于心识自身体质的实体存在,那么他就确实完全看见了存在的真实本性,他对于精神结构的奥秘就已经完全洞彻了。相反,如果一个修行人虽然了解了生命现象中显在心识的作用,了解到生命深层结构中的潜在心识之存在,知道这个潜在心识事实上以肉眼看不见的方式自始至终都在发生著作用但他却未能通过切实修学突破对种种精神活动的实体执著,这就表明,他尚未能彻底洞彻存在的真实本性,他对精神结构的奥秘也尚未能彻底通达。
②分别执为我:“我”是自我、主体:主宰之义,对“自我主体”的虚妄执著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俱生的我执,即与生俱来的自我偏见;其二是后天的我执,即通过后天生活培育出来的自我偏见。由于后天的自我执著主要是通过分别计较的第六意识 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又被称作“分别我执”。《解深密经》中佛陀为剖析人类精神生活的奥秘,点明了生命结构中深层心识的存在。如果一般人在听到这个教法后,没有很好地领会成立深层心识的依据和用意,把它当作生命内部的主宰自我牢牢地执著著,这样佛陀点示的深层心识反而成了一般人听闻教法后培养出来的一种自我偏见之依据。又,菩提留支所译的《深密解脱经》中,上面这个偈颂是这样翻译的:“诸种阿陀那,能生于诸法,我说水镜喻,不为愚人说。”魏译较为明快地提示了深层心识与一切存在现象之间的发生关系。
《解深密经译注 心意识相品第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