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译注 胜义谛相品第二▪P6

  ..续本文上一页资生依据,生命怎样利用资生要素来维持身体的存在和发育,这一向外界摄取的功能到了什么程度会衰落下来:世俗资生方式全盘抛弃以后的境界是安宁、安乐的,而要达到这一安宁、安乐的境界则需要正确的修行方法,如此等等。这一类修行人就把“生命资生方式”的理论著成是最正确的,其他教理则不值一哂。  第五类修行人,对于四种真理颇有研究,他们认识到各种真理的自身界限,痛苦烦恼的生命现象,与其原因,痛苦烦恼的断然抛弃,及断除的具体方法,如此等等,这一类修行人就把四种真理看成是最正确的,而其他的教法则不值一哂。

  原典

  尔时,世尊告长老善现曰:善现!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怀增上慢①,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

  长老善现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无量无数不可说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世尊!我于一时住阿练若②大树林中,时有众多苾刍③亦于此林依近我住,我见彼诸苾刍于日后分展转聚集,依有所得现观④,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

  于中一类由得蕴⑤故,得蕴相⑥故,得蕴起⑦故,得蕴尽⑧故,得蕴灭⑨故,得蕴灭作证故,记别所解。如此一类由得蕴故。

  复有一类由得处⑩故,复有一类得缘起⑾故,当知亦尔。

  复有一类由得食⑿故,得食相⒀故,得食起⒁故,得食尽⒂故,得食灭⒃故,得食灭作证⒄故,记别所解。

  复有一类由得谛⒅故,得谛相⒆故,得谛遍知⒇故,得谛永断(21)故,得谛作证(22)故,得谛修习(23)故,记别所解。

  注释

  ①增上慢:没有理解圣人的教法,就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没有按照圣人的教法切实修行获得可观的成果,就认为自己在修行上已经大有所获了。意译为“骄矜、傲慢”,骄矜、傲慢的根本原因在于生命内部的主体偏执。

  ②阿练若:寂静的地方,佛典中用来指修道场所。

  ③苾刍:出家修行人,一般译为“比丘”。

  ④有所得现观:一种观照思维方式,在这种观思维里,存留著得果的观念,所以尚未能彻底突破主客二元的对立、对峙。

  ⑤蕴:构造生命的成分聚集体,佛典认为构造生命的成分聚集体共有五大类,即物质聚集体、感受活动聚集体、知觉活动聚集体、意志活动聚集体、认知活动聚集体,每一类事物中包含更多的构造成分,所以称之为“聚集体”。[由得蕴],即是说,通过研究有关构造生命聚集体的理论,因而有所体会。

  ⑥蕴相:即五蕴生命的特征,生命是由众多成分复合而成的,这种“复合性”就是五蕴生命的特征。

  ⑦蕴起:生命现象的产生。

  ⑧蕴尽:生命现象的消灭。

  ⑨蕴灭:生命彻底摆脱诸种成分的流转变异状态。

  ⑩处:构造感知及认识活动的因素,佛典认为构造感知及认识活动的因素共有十二个,包括认知活动中主观方面的六个因素;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深层心识等;对象方面的六个因素,即视觉可及之颜色、听觉可及之声音、嗅觉可及之香气、舌觉可及之味道、触觉可及之细滑冷暖、意识可及之名称概念等。“处”是处所之意,这十二个因素是认识活动发生的场所,所以叫做“处”。“由得处”,即通过研究有关构造认识活动的理论,因而有所体会。

  ⑾缘起:即“十二缘生”、“十二因缘”,指生命流转过程中的十二个环节。据佛典,这十二个环节是愚昧无知、生命行为、深层心识、身体胚形:六种感知功能、触觉、感受、爱恋、执著、思想行为的总和、受生、衰老死亡等。以上十二个环节前后相推,勾锁相连,这就造成生命在空间上的展开和时间上的流转。“得缘起”,即通过研究有关生命过程的理论,因而有所体会。

  ⑿贪:“食”有滋养、资益之义,它指滋养生命的事物,也指维系生命活动的资生方式。据《增壹阿含经》,有情生命的资生方式共有九种,其中世俗生命有四种资生方式,净化生命有五种资生方式。经称:“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著,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世间的资生方式只能维系世俗肉体生命的存在,而与真理相应的超世间的资生方式则能滋润维持著智慧和德性。

  具体说来,九种资生方式包括:㈠段食,指物质性的食物,它能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二]触食,指感官知觉面对外部世界时产生的喜乐感受,这种感受会强化感官知觉的功能,因此感官知觉与外部事物的接触也被当作一种“食”,它主要用来滋润官能;[三]思食,思即意欲,指第六意识对外境产生贪恋,贪恋意欲也能滋润官能感觉,所以也是滋养生命的一种资生方式;㈣识食,这裹,“识”是执持、统摄之义,指深层心识执持感官功能和山河大地,统摄生命活动,造成生命自身的同一性和完整性,生命即通过深层心识的统摄而得到维持和稳定,所以深层心识的统摄功能也是滋养生命的一种方式。以上四种是世俗生命的资生方式。㈤禅悦食,即通过修学静中思维,在心理生理上引发出安宁舒适的感受,这种感受能滋润官能、开发智慧,所以说静中思维中的愉悦感受也是滋益生命的一种方式;㈥法喜食,指通过接受教法、研究教法而获得与真理相应的感受,这种感受也能滋润官能、开发智慧,所以说与真理相应的感受也是滋养生命的一种方式;㈦愿食,愿,即誓愿、志愿、志向等,指修行人立下救度一切生命的浩大志愿,这一志愿就能统摄住修行生活的一切方面,给修行生活带来永不止息的生机、力量,所以说志愿也是滋养生命的一种方式;㈧念食,念即忆念,指修行人经常温习教法、反复研究教法,使教法语言和教法道理在记忆中永持不忘,这也能滋润官能、开发智慧,所以说记忆教法也是资养生命的一种方式;㈨解脱食,指修行人按照教法的指导来改造自己的精神结构,能破除一切烦恼痛苦的束缚,这就能滋润官能、开发智慧,所以说修行活动自身也是资益生命的一种方式。以上五种是净化生命的资生方式。“由得食”,即由于对生命资生方式的研究而有所体悟。

  ⒀得贪相:知道维系生命的资生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⒁贪起:向外界摄取食物、养分,使生命发育长大。

  ⒂贪尽:生命向外界摄取的功能弱化,生命失去统摄外部事物、取之为己所用的功能。

  ⒃贪灭:解除世俗生命的资生方式,使生命从世俗存在中摆脱出来。

  ⒄贪灭作证:摆脱世俗生命资生方式的方法、道路、途径。

  ⒅由得谛:谛,真实不虚之意,这裹指“四谛”,阐述生命现象的四种真理,这是佛陀的基本教法之一。四种真理是:其一,世俗的生命活动、世俗的生命现状是痛苦烦恼的;其二,使生命痛苦烦恼的根本原因是种种邪恶情绪和邪恶行为;其三,生命的净化状态和净化生命的一切活动是圆满安乐自由的;其四,实现生命净化的方法和道路。“由得谛”即由于对四种真理的研究而深有所悟。

  ⒆得谛相:了解到四种真理的陈说范围。

  ⒇得谛遍知:遍知,周遍了解,即认识到苦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四种真理之一,即苦谛。

  (21)得谛永断:永断永远断除掉,即认识到什么是造成痛苦烦恼的原因、什么是必须予以全部断除的,四种真理之一,即集谛。

  (22)得谛作证:作证,亲身证入、亲身体会之义,即认识到什么是痛苦烦恼不再存留的生命安乐境界、什么是应该亲身去体会、去实现的,四种真理之一,即灭谛。

  (23)得谛修习:修习,即修学活动,即认识到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安宁安乐的生命境界,四种真理之一,即道谛。

  译文

  第六类修行人,对于宇宙世界构造成分颇有研究,他们认识到各种成分的界限,认识到十八种基本的构造成分,而每一成分中又可进行更详细的分类:他们认识到十八种成分在消除实体执著后的圆满安宁状态,而要达到这一安宁状态,则需要正确的方法,如此等等。这一类修行人就把宇宙世界构造成分的理论看成是最正确的,而其他的教理则不值一哂。

  第七类修行人,对培养注意力的方法颇有研究,他们认识到为什么需要培养注意力,每一种培养注意力的方法自身拥有什么功能:又能克服身心中的何种毛病;培养注意力的具体方法:如何从精神分散状态一下子过渡到精神集中状态,又如何在赢得初步成果后,使注意力更加强化、集中、深化和扩展,如此等等。他们就把注意力的培养看成是全部教法中最重要的,而其他的教理则不值一哂。有些人著重研究去恶行善的意志力之培养,美德和智慧的四种心理基础之培养、基本良善的心理品性之培养、基本良善的心理品性之提高、觉悟能力的培养,等等。

  第八类修行人,著重研究走向真理的八条生活道路,他们认识到为什么要选择八条生活道路:八条道路各自包含什么功能,又能克服身心中的何种毛病,如何按八条道路指示的方法去切实践修:如何从错误的生活道路上走到“八条道路”提示的正确人生道路上来,如何在八条生活道路上站稳脚跟、绝不退回,也不走岔,如此等等。他们就把“八条走向真理的道路”看成是全部教法中最精彩的部分,而其他的部分则不值一哂。

  世尊!当时我听到他们的讨论,心里就想:这些修行人根据他们各自的体会,各自陈说他们理解的比较透彻的教法,认为其他的教法都不足一哂。我知道这些修行人都怀有强烈的骄傲心理,他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修行成果,他们把自己封闭在修行成果里面,心灵世界未能进一步的打开;他们被自己骄慢心主宰著,对于真理遍布于一切教法,一切教法都拥有同样一个意蕴的深奥道理就无法理解。所以我说,与真理相应之佛出现…

《解深密经译注 胜义谛相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