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译注 胜义谛相品第二▪P3

  ..续本文上一页恒河沙数的世界,有一个世界被称作“美名远扬的地方”,在那片国土上,那位与真理相应的佛被人们称作“美名远扬的觉者”。我是刚刚从那个国土来到这里的。世尊!我在那个国土上,曾看见过一个地方,当时七万七千之外道正在聚会,上首坐著他们的导师。当时他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从真理的角度看,一切存在的本来样子究竟是什么?这些与会人士在一起研究、讨论、比较、观察,可是他们都无法清清楚楚地了解一切存在本来的样子,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偏见给予一个解答,这些解答千差万别,有些人还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意见,一会儿说存在是这个样子的,一旦被人们驳倒又赶紧说存在是那个样子的。大家观点各异,无法统一,各人坚持自己的意见为是,他人的意见为非,纷纷指责其他人观点的错误,纷纷然争论不休。最后与会大众还是不能达成一致的看法,各人心怀怨愤,离会而去。

  世尊!当时我私不想:与真理相应的佛出现在与其他生命共在的世界上,这真是奇妙、难得。为什么呢?因为有佛出现在世界上,对于那超越意识思维、超越语言描述的存在实态,修行人也就能从理性上完全把握它,从修行上亲身实现之。

  法涌菩萨讲完这段话后,当时世尊就告诉他说:善男子!一切正如你所说的,我已经能清清楚楚地看见存在的真实相状了,为了让其他生命也有领会真理的可能性,也能享受那完美的知识,我就成立了一套教法语言,希望把真理揭示出来,为其他众生的向上进化提供方便。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们,一切存在的本来面目,这是修行人在其精神生活中自己亲身体会出来的,这是他的直接知识。而意识猜度、语言描述的一切对象只不过是从他人那里辗转而得的一些间接知识。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存在真正的实态是超出间接知识的经验范围的。一切存在的本来面目,它只会呈现在消除一切实体执著后的认识中,这种认识里绝对没有认识对象与认知活动二者之间的对立并峙了,而日常意识则是充满实体性的执著的,在日常意识的思维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对象与认知分庭抗礼、互相对峙:据此我们可以结论说,存在的真正实态是超出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的。一切存在的本来样子,这不是能用语言来称说或传达的,而日常意识所针对的内容则始终不出语言指向的范围: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存在真正的实态是超过语言的陈述范围的。一切存在的本来样子,这不是可用某种具体事物或某种具体活动表现出来的,而日常意识所认识的则始终只是可用具体事物、具体活动加以表现的东西: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存在真正的实态是超过日常意识的范围的。一切存在的本来样子,这绝对不是说,它是既可用这一套概念来描述,又可用另一套概念来描述的,而日常思维所及的内容则往往既可以这样来界说,又可以那样来界说,有时各种界说会互相抵牾,但却都是同一个内容的不同表述: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存在的真正实态是超越互相矛盾的语言表述的。

  原典

  尔时,法涌菩萨白佛言:世尊!从此东方过七十二殓伽①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称,是中如来号广大名称。我于先日从彼佛土发来至此,我于彼佛土,曾见一处,有七万七千外道②,并其师首,同一会坐,为思诸法胜义谛相③。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推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唯除种种意解④,别异意解⑤,变异意解⑥,互相违背共兴诤论,口出矛瓒,更相瓒已、刺已、恼已、坏已,各各离散。

  世尊!我于尔时窃作是念:如来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于如是超过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亦有通达⑦、作证⑧可得。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法涌菩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于超过一切寻思胜义谛相现等正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现开解施设照了。

  何以故?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⑨,寻思所行是诸异生⑩展转所证⑾,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⑿,寻思但行有相境界⒀。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⒁,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⒂,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注释

  ①殓伽:即恒河,印度主要河流之一。

  ②外道:指印度佛陀以前以及佛陀同时代那些提出各种修行理论的人,现在则泛指佛教教法之外一切探讨真理问题的学理。道,真理之义,一切世间的学术和理论都是从偏见执著出发的,颠倒知见,无非错误,总是游离于真理之外,总是无法达到真理,所以称之为“外道”。

  ③胜义谛相:指存在的真实本性,或指存在的真实样子。

  ④意解:未与真理契合的主观见解。

  ⑤别异意解:互相争论,意见无法统一。

  ⑥变异意解:指开始坚持一种意见,随后放弃这一意见,又提出另外一种意见,如此重复下去,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⑦通达:从理论上完全把握它。

  ⑧作证:从修行上亲自实现它,即通过自己的修行活动,使真理显现出来。

  ⑨内自所证:在自己精神经验中体会到的。

  ⑩异生:即来生,指世俗生命。世俗生命不同于净化了的生命,所以称世俗生命为“异生”;世俗生命是流转变异中的生命,所以称为“异生”。

  ⑾展转所证:根据间接知识展转推论而得到的。

  ⑿无相所行:指超越了主客对立的精神所认知的对象,或其进行认知的方式。

  ⒀有相境界:指主客对立的意识思维所认知的对象,或其进行认知的方式。

  ⒁绝诸表示:指不能用具体的事物或者具体的活动来加以表现。

  ⒂诤论:互相矛盾的见解、理论和学说等,它们皆不足以揭示真理的本来面目。

  译文

  法涌菩萨!打个比方来说,你应当知道,如果一个人一生一世都只习惯于辛味和苦味,他的口味已定型,那么,你跟他谈起蜂蜜和石蜜的美妙滋味,他是无法设想、无从比较,也绝难相信的。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的所有立场、观点都被内心中的贪欲所支配著,他贪求著各种感官的感受和享乐,贪求著名誉、财产、权势等,他内在的欲望非常强烈,像烈火一般烧灼著他,以致于覆盖住他的灵性,使他无时不处在无知的暗夜里。那么,这种人对于放弃一切声色娱乐后内心中那种奇妙、愉悦、宁静和喜乐也是无法设想,无从比较,也绝难相信的。如果一个人的所有立场、观点都被语言所支配,他爱好世间那虚伪的、浮夸的、不真实的、有染污的闲词碎言,他喜欢玩弄语言、玩弄修辞,他不知道语言的真正本性,不知道语言上固有的实体执著性,以致于他无时不处在无知的暗夜里。那么,他对于那种摆脱一切语言系缚后内心里那种静穆感受也就不能设想、无从比较,难以相信了。如果一些人的任何立场、观点都被见闻觉知这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所支配,他们执著于世上那一切感性的东西,你要他稍稍超出可感事物之外去思考一些抽象的问题时,他就非常困难,以致于他完全被见闻觉知这些感性行为困缚著,无时不处在无知的暗夜里,那么,对于那种摆脱了一切感性活动,同时也消除了对所有感性活动中主体的实体性执著后的生命绝对自由境界也就不能设想,无从比较,绝难相信了。

  最后,如果一些人的任何立场、观点都被诤论的爱好所支配著,他喜欢辩论,喜欢指责他人的不是,他的本质上并不是为了认识真理,他爱好争论,只是因为他过分地执著著自己的偏见,他无法从自己偏见织成的网上走出来,以致于他对争论的这种偏执态度使他无时不处在无知的暗夜里。那么,这种人对于北拘卢洲人豁达和平的精神品性也就不能设想、无从比较、绝难相信了。法涌菩萨,同上面那些例子相似,一切习惯于日常意识日常思维的人,对于那以超越日常意识思维的智慧所体认的存在实态就必然不能设想,无从比较、绝难相信了。

  当时世尊想把以上教法的要义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以便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个偈颂。他说:

  那自己亲身体会的存在实态是超越主客对立的认识之对象,它不能用世间语言来描述,也不可用具体活动来显现,在真理面前,种种争论到此止步,真理绝不是日常意识和世俗思维可以理解的。

  原典

  法涌!当知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欲贪胜解①,诸欲炽火所烧然故,于内除灭一切色、声、香、味、触②相妙远离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乐著世间绮言说故,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乐著世间诸表示故,于永除断一切表示、萨迦耶③灭、究竟涅槃,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法涌!当知,譬如有人于其长夜,由有种种我所摄受诤论胜解,乐著世间诸诤论故,于北拘卢洲④无我所、无摄受、离诤论,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如是,法涌!诸寻思者,于超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

  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相。

  注释

  ①由欲贪胜解:大意是,由于他贪图欲望的满足,贪图世俗生活的享受,他的所有真理观念、知识观念都被他对欲望的贪著限定了起来。下几句“胜解”,仿此释义。

  ②色、声、香、味、触:色,指视觉可及的颜色;声,指听觉可及的声音;香,指嗅觉可及的…

《解深密经译注 胜义谛相品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