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譯注 勝義谛相品第二▪P7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這是奇特、難遇的,他已透徹地體認了真理,並爲著救濟其他衆生的需要,假借語言成立了各種善巧的教法。存在的真正樣子是幽微難見,深奧難知的,它根本無法用一般的意識結構來思考,它存在于一切的存在中,它是一切存在現象的共同面目。

  世尊!按照您的教法修學的人對于存在實態的這一特性尚且懵懂糊塗,更何況佛教之外其他的理論和學說呢?要知道這些理論和學說都是從日常思維結構裏産生出來的。

  原典

  複有一類由得界①故,得界相②故,得界種種性③故,得界非一性④故,得界滅⑤故,得界滅作證⑥故,記別所解。

  複有一類由得念住⑦故,得念住相⑧故,得念住能治⑨所治⑩故,得念住修故,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故,記別所解;如有一類得念住故,複有一類得正斷⑾故,得神足⑿故,得諸根⒀故,得諸力⒁故,得覺支⒂故,當知亦爾。

  複有一類得八支聖道⒃故,得八支聖道相⒄故,得八支聖道能治所治故,得八支聖道修故,得八支聖道未生令生故,得八支聖道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故,記別所解。

  世尊!我見彼已,竊作是念:此諸長老依有所得現觀,各說種種相法,記別所解,當知彼諸長老一切皆懷增上慢,爲增上慢所執持故,于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⒅不能解了。是故,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說,如世尊言:勝義谛相徽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遍一切一味相。

  世尊!此聖教中修行苾刍,于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街難通達,況諸外道!

  注釋

  ①界:成分、類別之義,這裏指“十八界”,構造宇宙世界的十八種成分。這十八種成分是:㈠眼界,視覺功能;㈡耳界,聽覺功能;㈢鼻界,嗅覺功能;㈣舌界,味覺功能;㈤身界,觸覺功能;㈥意界,認知功能;㈦色界,肉眼可見的一切物質現象;㈧聲界,即聲音;㈨香界,即香氣;㈩味界,即味道;(十一)觸界,即身體可感受的細滑冷暖等;(十二)法界,意識所認識的名稱、概念;(十叁)眼識界,作爲感知活動的視覺;(十四)耳識界,作爲感知活動的聽覺;(十五)鼻識界,作爲感知活動的嗅覺;(十六)舌識界,作爲感知活動的味覺;[十七]身識界,作爲感知活動的觸覺;(十八)意識界,思維判斷的意識活動。宇宙世界由以上十八種成分複合而成,所以稱作“十八界”。“由得界”,即由于對宇宙世界構造成分的研究而深有所悟。

  ②得界相:研究各種構造成分的範圍、界限。

  ③得界種種性:知道宇宙世界的構造成分是多種多樣的。

  ④得界非一性:知道每一個構造成分又是由諸多成分複合而成的。

  ⑤得界滅:大意是,認識到在擺脫對十八種構造成分的實體執著後顯示出來的宇宙安樂狀態。

  ⑥得界滅作證:掌握了消除實體執著、得到圓滿安樂的方式、方法。

  ⑦念住:叁十七道品之一,又譯爲“念處”,即通過把注意力集中到身體、感受、心識和認知對象這四種事物之上,來有意識地使精神凝聚于真理。“念住”共有四種:其一,身念處,即通過體會身體器官的汙穢不淨而使注意力集中起來;其二,受念處,即通過體會感受活動的痛苦煩惱而使注意力集中起來;其叁,心念處,即通過體會心識活動的念念不住而使注意力集中起來;其四,法念處,即通過體會一切現象因緣而起,沒有主宰實體的存在而使注意力集中起來。“四念住”是修行生活的入門和基礎,這裏姑取大意,譯爲“培養注意力的方法”。“得念住”,即通過研究培養注意力的四種方法而深有所悟。

  ⑧得念住相:知道爲什麼要培養注意力。

  ⑨得念住能治:知道每一種培養注意力的方法自身所擁有的功能。

  ⑩所治:知道每一種培養注意力的方法能克服何種身心毛病。

  ⑾正斷:叁十七道品之一,又譯爲“正勤”。“正勤”側重意志力的培養,其核心是要強化爲善去惡的意志自覺力。共分四種:其一,已生惡令永斷,如果邪惡思想、邪惡行爲已經産生,要用意志力警覺自己去舍棄它們;其二,末生惡令不生,如果邪惡思想、邪惡行爲尚處萌芽狀態,要用意志力警覺自己,不讓它們産生出來;其叁,未生善令生,如果良善思想、良善行爲尚處萌芽狀態,要用意志力警覺自己,促使善行實現出來;其四,已生善令增長,如果良善思想、良善行爲已經引發,要用意志力警覺自己,促成其持續、提高和強化。今取大意,譯爲“爲善去惡的意志力之培養”。“得正斷”,即通過研究培養意志力的學理而深有所悟。

  ⑿神足:叁十七道品之一,又譯爲“如意足”,足是基礎之義,如意足,即美德和智慧的基礎,意謂,一切美德和智慧都要以它們作爲前提才有可能發生。共有四種,它們是:其一,欲如意足,欲即欣慕真理,對真理的欣慕心理是一切美德和智慧的基礎;其二,精進如意足,精進,即有勤勉不已、自強不息之義,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能夠做到勤勉不已、自強不息,這種心理品質也是一切美德和智慧的基礎;其叁,念如意足,念是記憶,指對有關教法能反複誦習、反複研究,對于其中的道理能憶持不忘,這種記憶能力也是一切美德和智慧的基礎;其四,思維如意足,即對教法的分析研究,這是說,運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對教法進行分析研討,這也是美德和智慧的基礎。這裹略取大意,譯成“美德和智慧的四種基礎”。“得神足”即通過研究有關美德和智慧基礎的學理而深有所悟。

  ⒀諸根:叁十七道品之一,即“五根”,根是生發之意,五根指五種心理品質,五種心理品質能生發一切美德和智慧,所以說這些心理品質是美德和智慧的根源。五種心理品質是:其一,信根,信仰真理,信仰陳說真理的佛陀,信仰佛陀建立的教法;其二,精進根,追求真理勤勉不息的意志;其叁,念根,極好的記憶能力;其四,定根,靜中思維的能力;其五,慧根,決擇、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這裹姑取大意,認爲“能生發未來一切美德和智慧的良善心理品性”。“得諸根”,即通過研究有關良善心性的學理而深有所悟。

  ⒁諸力:叁十七道品之一,即“五力”,以上五種良善心理品性在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強化之後,就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引導有情生命從痛苦煩惱中擺脫出來,所以稱作“力”。這裏姑取大意,譯成“五種良善心理品性的提高和強化”。“得諸力”即通過研究有關強化良善心性的學理而深有所悟。

  ⒂覺支:叁十七道品之一,即“七覺支”,七種覺悟能力,這七種覺悟是在“諸根”、“諸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發出來的,它們已能窺見真理,所以稱作“覺”。七種覺悟是:㈠擇覺,已能與真理相應的決擇判斷思維能力;㈡精進覺,已能與真理相應的意志力量;㈢喜覺,因覺悟真理而産生喜悅的內心感受;㈣除覺,斷除種種偏見執著;㈤舍覺,舍離偏見所執著的一切實體觀念;㈥定覺,心念相續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結構與真理恰好相應;㈦念覺,指起心動念都已能與真理相應。這種姑取大意,譯爲“覺悟真理的能力”。“得覺支”即通過研究有關七種覺悟能力的學說而對真理深有所悟。

  ⒃八支聖道:叁十七道品之一,即“八正道”,通向真理的八條正確生活道路。這八條道路是:㈠正見,與真理契合的正確觀點;㈡正思維,對真理教法的正確思考;㈢正語,不說虛妄之語;㈣正業,從事一切有利于其他生命的良善事業;㈤正命,選擇適當的謀生方式;㈥正精進,在正確觀念指導不展開勤勉不懈的進修生活;㈦正念,經常誦習教法,憶念教法中的道理;㈧正定,致力于培養與真理相應的思維結構。“得八支聖道”即通過研究有關八條正確生活道路的學理而深有所悟。

  ⒄得八支聖道相:知道選擇八條正確生活道路的原因。

  ⒅遍一切一味相:味,意味、蘊味、意蘊。大意是,真理遍在于一切教法中,一切教法都擁有同樣一個意蘊,一切教法都是對存在本性的開展、闡述,一切教法都以把生命引向真理爲終極旨歸,所以說真理“遍一切一味相”。

  譯文

  當時佛陀告訴大弟子善現說:一切正如你所說的,善現!我對那幽微難見、深奧難知、一般意識根本無法思考的、作爲一切現象共同面目而遍布于一切存在現象中的存在實態,已經有圓滿的覺悟,我覺悟後,又向他人闡述這一真理,並假借語言成立了教法體系。爲什麼這樣說呢?善現!我已經指明,在一切生命活動中,作爲淨化了的精神結構之對象,就是這一真理:我已經指明,在認識構造、生命流轉、生存方式,四種真理、宇宙構造成分,培養注意力的方法、去惡行善的意志力之培養、美德和智慧的心理基礎、基本的良善品質、基本良善品性的強化、決擇能力、八條生活道路等等一切教法中,作爲淨化了的精神活動之對象,就是這一真理。這一真理在一切生命活動中都是平等無差別的,同樣道理,它在認識構造活動乃至于在八條生活道路上也都是平等無差別的。因此,善現,你應當知道,真理普遍地存在于一切現象之中,它是平等而無差別的。

  善現!那些致力于改造精神結構的修行人,在透徹地體會到生命中的某一些事物,透破一切實體執著後顯示出來的存在本性後,就不需要再分別地研究生命構造、認識構造、流轉過程、資生方式、四種真理、注意力的培養方式、意志力的培養方式、美德和智慧的心理基礎、基本的良善心理品性之發掘、良善心理品性的強化、決擇能力的培養、八條生活道路等等諸多事物,以便逐個地從中發現存在之本性。

  這就是說:他依據他在生命某一聚集體中體會到真理的智慧,就可以對普遍存在于一切現象中的真理,運用理性細致地審查,通過修行,親身去證入。善現!修行人可以通過透徹研究某一事物,而得以認識普遍一切事物中的存在本性,這一現象也定以證明真理是遍在于一切生命活動中的,它平等而無差別。

  善現!那構造生命的五類聚集體是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不斷地變化著的,與五類聚集體的情況相似,認識構造、生命流轉過程、生存方式、四種真理、宇宙構成、注意力的培養、意志力的培養、美德和智慧的心理基礎,基本的良善心理品性之發掘、良善心理品性之強化、決擇能力、八條道路等種種事物在現實的生存活動中也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如果那突破一切實體執著之後顯示出來的真理也有變化發展的話,那麼,我們所謂的“存在真實本性”也就成了有條件的東西,它是從其他條件中産生出來的,如果存在的真實本性是從其他條件中引發出來的,那它就是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東西,如果它是有造作、有生滅變化的東西,那我們就不會說它是真理了,如果它還不是真理,那麼修行生活就理當再求出另外一個真理來。

  善現!由于存在的真實本性是透破一切實體執著後顯示出來的真理,所以它沒有産生它的條件,它不是從條件中引生出來的東西,它不是有造作生滅變化的東西。因此,不是說,它先前並不存在,是我們使它存在了,它是絕對的存在真理:找到了這個真理,就不需要再去尋找其他的存在真理了。不管與真理相應的覺者是否會出現在一般生命世界上,從遙遠的過去直到今天,從今天一直到無窮無盡的未來,那一切存在現象的本性是平安的,不被擾動的,是存在在自己的真實本性中。所以,我說,善現,絕對真理是存在于一切現象中的,它遍在于一切現象之中,平等而無差別。

  善現!打個比方說,物質的類型千差萬別,物質的具體表現也是千差萬別的,可是在千差萬別的物質世界,在繁雜缤紛的形體世界,虛空雖然沒有一個具體的形象,但它卻平等地滲入物質世界和形體世界之中,虛空在感知世界裏無所不在,但它卻又不隨感知世界而有變動生滅。因此可以說,在不同特質、不同形態的一切存在現象中,真理遍在于其中,平等而無差別。

  當時佛陀想用簡略的語言把以上教法的大意概括起來,以便一般人記憶和掌握,就說了一個偈頌。他說:  這遍在于一切現象中的真理是平等無差別的,只有與真理絕對相應的覺者才可以陳說它,如果有人不了解這點,說這個佛的真理不同于那個佛的真理,那他一定是個愚昧無知的修行人,因爲他仍然抱著世俗的偏見去理解超越世俗的真理,他沒有放棄自我實體執著,他驕傲、狂妄而又愚蠢。

  原典

  爾時,世尊告長老善現曰:如是如是,善現!我于徽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現正等覺,現等覺已,爲他宣說,顯示開解施設照了。何以故?善現!我已顯示于一切蘊中清淨所緣是勝義谛,我已顯示于一切處、緣起、食、谛、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中,清淨所緣是勝義谛,此清淨所緣,于一切蘊中是一味相,無別異相;如于蘊中如是,于一切處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無別異相。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複次,善現!修觀行苾刍,通達一蘊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已,更不尋求各別余蘊、諸處、緣起、食、谛、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唯即隨此真如勝義無二智爲依止故,于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審察趣證。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複次,善現!如彼諸蘊展轉異相,如彼諸處、緣起、食、谛、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展轉異相,若一切法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是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應有因,從因所生,若從因生應是有爲,若是有爲應非勝義,若非勝義應更尋求余勝義谛。

  善現!由此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爲是勝義谛,得此勝義更不尋求余勝義谛,唯有常常時、恒恒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善現!譬如種種非一品類異相色中,虛空無相①無分別無變異,遍一切一味相,如是異性異相一切法中,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當知亦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此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諸佛說無異;

  若有于中異分別,彼定愚癡依上慢。

  注釋

  ①虛空無相:虛空沒有一個具體可感的形相。

  

  

  

《解深密經譯注 勝義谛相品第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