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譯注 勝義谛相品第二▪P4

  ..續本文上一頁香氣;味,指味覺可及的味道;觸,指身體可感受到的細、滑、冷、暖等特性。色、聲、香、味、觸是五種感覺對象,這裹可意譯爲“聲色之娛”。

  ③薩迦耶:薩,有義、虛僞義;迦耶,集聚之義、身體之義。“薩迦耶見”即執著有身體的真實存在。

  ④北拘盧洲:四大洲之一,佛典中指生命棲息的一大塊陸地,此拘盧洲的生命壽量極長,且少欲知足,經常過著怡靜安甯的精神生活。

  譯文

  當時,善清淨慧菩薩禀告佛陀說:佛陀出現在與其他生命共在的世界上,這真奇特、難得。佛已清清楚楚地看見存在本來的樣子,爲了開悟衆生,又借助語言把真理巧妙地陳說出來。世尊,您曾經說過存在本來的樣子是細微難見的,一般人的肉眼絕然看不見:存在本來的樣子又是深奧難知的,一般人的思維也無法達到它;既不能說它與生命活動是完全同一的,也不能說它與生命活動截然差別:它遠遠超出“同一”和“差別”的對立範疇,這一道理極爲艱深難懂。

  世尊!我曾經看到有過一個地方,許多菩薩在一起聚會,這些菩薩已達到這樣的修行階位,他們正力圖對教法進行深入的研究,以便從其中確立一些正確的觀念,做爲以後進一步的修行。當時他們正在研究這樣一個問題:存在的真正樣子是與生命活動完全同一呢,還是與生命活動截然差別呢?當時與會大衆中,有一類菩薩堅持說:存在的真正樣子與生命活動沒有一點差別,它們是完全一致的:另一類菩薩反對前者,他們認爲不能說沒有一點差別,應該是有差異的:還有一類菩薩在兩種意見之間猶疑徘徊,無法決擇誰對誰錯,他們說:究竟那一類人說得對,哪一類人說得錯呢?究竟誰追隨真理而行,誰則追隨邪惡呢?他們有的說存在的真正樣子與生命活動沒有一點差別:有的說二者之間風馬牛不相及,究竟誰代表了覺者的聲音?

  世尊!我當時看到那番情景,心裏想:這些修行佛法的善人都很愚昧無知,固執己見,他們缺乏智慧,不與真理相應,也不善于與真理相應;那存在的真正樣子是遠遠超出“同一”和“差別”這些範疇範圍的,而他們卻在此爭論不休。

  當時,佛陀告訴善清淨慧菩薩說:善男子!一切正如你所說的。那些修行人愚昧固執,缺乏智慧,他們所思所爲尚未與真理相應,他們沒有按照真理去調節自己的行爲。存在的真正樣子是微細難見、深奧難知的,它本身超越于“同一”和“差異”這些對待範疇之上,而那些修行人對此尚未覺悟。爲什麼這樣說呢?善清淨慧,當修行人思考存在實態與生命活動之間的關系時,或者說它們是絕對一致的,或者說它們是截然差別的,這種偏執的態度即表明,他們根本還沒有領會所謂“存在實態”究竟指什麼,更毋從談去親身證人存在的真實本性了。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善清淨慧!如果果如一類修行人所說的,存在實態與一切生命活動沒有一點差別,那麼,應該推論出來,就在我說話的當下一刻,一切有染汙的生命都應該已經看見真理,已經進入真理的範囿,都應該獲得最圓滿安樂的自由境界,或者都應該獲得最高最圓滿的覺悟了。如果果如另外一類修行人所說的,存在實態與一切生命活動之間沒有任何共同點,那麼,可以推論出來,已經看見真理的修行人肯定沒有排除身心活動中的染汙成分,既然沒有排除自己身心活動中染汙成分,那麼他也就無法擺脫認知活動過程裏的一切實體性執著,如果他尚且連認知活動過程裏的實體執著都無法擺脫,那也不可能擺脫實體執著的心理潛勢力了。如果一個修行人不能從顯在和潛在的兩種實體執著的重重束縛中脫離出來,那麼,我們一方面說,有些修行人已經看見真理了,另一方面我們又說,已看見真理的人必然不能達到最圓滿的安樂自由境界,也不可能獲得最高最圓滿的覺悟了。

  原典

  爾時善清淨慧菩薩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說。如世尊言,勝義谛相徽細甚深,超過諸法一異性相①,難可通達。

  世尊!我即于此曾見一處,有衆菩薩等正修行勝解行地,同一會坐,皆共思議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異性相。于此會中,一類菩薩作如是言: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一類菩薩複作是言:非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然勝義谛相異諸行相;有余菩薩,疑惑猶豫,複作是言:是諸菩薩誰言谛實,誰言虛妄,誰如理行,誰不如理?或唱是言: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或唱是言:勝義谛相異諸行相。

  世尊!我見彼已,竊作是念:此諸善男子愚癡頑鈍,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勝義谛徽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

  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善清淨慧菩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諸善男子愚癡頑鈍,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勝義谛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何以故?善清淨慧!非于諸行如是行時,名能通達勝義谛相②,或于勝義谛而得作證。何以故?

  善清淨慧!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應于今時一切異生皆已見谛③;又諸異生皆應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或應已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已見谛者于諸行相應不除遺,若不除遺諸行相者應于相縛④不得解脫,此見谛者于諸相縛不解脫故,于粗重縛⑤亦應不脫,由于二縛不解脫故,已見谛者應不能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或不應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注釋

  ①超過諸法一異性相:大意是,存在的真實本性既不能認爲與生命活動完全一致,也不能認爲與生命活動截然差別。換句話說,存在的真正實態是完全超越于“同一”和“差別”這些世俗對待範疇之上的。

  ②非于諸行如是行時,名能通達勝義谛相:遁倫解釋說:“非觀諸行與彼勝義定一定異觀行之時名能通達。”大意爲,如果這樣去觀察生命的流轉變化過程,把它看成要麼和存在的真正實態完全一致,要麼和存在的真正實態截然差別,這種看法顯然看不透存在的真正面目究竟是怎樣。

  ③見谛:又稱“見道”,菩薩修行層次中的第一階位,在此階位,存在的真實本性不再作爲“對象”在精神結構中呈現出來,思維與對象的差別在此被第一次打消,精神無隔礙地直接體會到存在的本性。我們可譯成“親身看到存在的真實本性。

  ④相縛:主客對立的思維方式,這一思維方式能系縛生命,使其知識功能不能脫出實體執著:主客對立的牢籠而自由體認存在的真正樣子。

  ⑤粗重縛:指各種邪惡情緒蟄伏于深層生命結構中的潛在勢力,這些潛在勢力能系縛生命,使其身心不得解脫。

  譯文

  善清淨慧!讓我們從事實出發,在我陳說教法的這當下一刻,並不是所有染汙中的衆生都已看見真理,也不是所有染汙中的衆生都已經獲得圓滿安樂或者最高覺悟,而且恐怕在將來的很長時間裏情況也只會如此。所以,說存在實態與生命活動二者之間沒有一點差別,這顯然是不符合道理的。如果一些人堅持存在實態與生命活動的絕對一致性,他甚至根本就無須修行活動了,那麼,他由此引發的一切思想和行爲就必然不可能與真理相應。

  善清淨慧!讓我們再從事實出發,現在,那些已看見真理的人,不是說他們沒有排除有染汙的生命活動,反而恰恰是勤勉不懈地排除著生命現象中的一切染汙:不是說他們沒有擺脫認識過程中的實體執著,相反是通過勤勉不懈的修學,極力去擺脫這些實體執著;不是說他們沒有徹底消除生命現象中的煩惱潛勢力,而是自始至終在努力地消除任何染汙生命本性的煩惱潛勢力:正因爲修行人都解除了身心兩重系縛的痛苦煩惱,所以他們能獲得圓滿安樂和最高覺悟。所以,說存在實態與一切生命活動截然差別,這顯然也是不符合道理的,如果一些人頑固堅持存在實態與生命活動的絕對差異性,那麼,他事實上就無法改造自己的現實生活,那麼,他由此所引發的一切思想和行爲也就絕對不符合真理。

  善清淨慧!讓我們再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如果說存在的真實樣子與生存活動沒有任何差別,那麼,可以推論說:既然生存活動是有染汙的,存在的真正樣子也應該是染汙的:善清淨慧!如果說存在的真正樣子與生存活動沒有任何共同點,那麼就不應該說存在的真正樣子是一切生命現象的共同面目或者共性了。

  善清淨慧!我們現在知道一些事實,即,存在的實態是淨化的,是絕對不會有染汙的,而存在的真正樣子又是一切生命現象的共同本性,所以,說存在實態與生命活動完全一致,這是錯誤的,說存在實態與生命活動完全不一樣,這也是錯誤的。如果有些人在這裏頑固地維護他們的錯誤觀念,要麼執著著同一性,要麼執著著差異性,這種態度根本就不適合討論真理,隨之引發出來的一切思想和行爲就絕對不會和真理相符契。

  善清淨慧!如果說存在實態與生命活動之間沒有任何差別,就可以推論說:既然存在實態同任何生命活動都是沒有差別的,那麼,不同的生命活動之間也勢必是沒有差別的。這樣,當修行人把生命活動作爲一個對象進行思考時,他就會認爲,無論是視覺活動、聽覺活動,或是感覺活動、知覺活動,舉凡生命現象中的一切活動,其價值都是一致的,它們都是同一個生命實態的表露。同樣道理,修行人也不必在研究生命現象的一切活動之後,再去尋找存在的真正樣子究竟是什麼,他們會得出結論說:什麼是存在的真正樣子?它就是我見聞覺知的一切活動,它就是我起心動念的一切活動。這是因爲,我們現前已經假定,存在的真正樣子與生存行爲應該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說存在實態同生命活動之間沒有任何共性,那麼,我們就不應該說,在生理心理複合而成的生命活動裏,透破自我主體和對象客體的實體性執著後顯示出來的生命現象,就是生命的實際情態。再者,如果我們勤勉不懈地改造著自己的精神生活,以期實現染汙生命的淨化,而我們又同時堅持生命的實際情態與染汙生命之間絕不相伴,那麼,這豈不是說,…

《解深密經譯注 勝義谛相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