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臨緬甸
法雲法師
初次踏上佛國緬甸的秀麗山川,立即被她那質樸的風格、敦厚的人情,以及青峰綠蔭之中巍峨的亭亭塔影所吸引。
特別是那道旁樹下,放著施水罐的小小涼亭,給人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
小閣樓式的涼亭是那樣簡單,盛水瓦罐又是那麼樸實,在亞熱帶地區,烈日下過往的行人遊子,販夫走卒,皆可小憩涼亭,飲一杯清新的涼水,你會感覺沁人心脾,旅途疲累頓息。
在我居停的隔鄰,有一位年過七旬的阿婆每天清晨風雨無阻,總要到清泉挑那最清潔的泉水送去佛寺和施水涼亭,她如同我見到的所有緬甸人,既樸實又熱忱,彬彬有禮。緬國人民毫無唯物思想,對物質利益比較漠視,卻喜歡布施。除了簡樸生活所需,人們紛紛把錢財用于供養寺廟,布施捐獻修建學校和興辦福利。
佛教稱布施、供養爲“隨喜”,即因衆生之喜而歡喜。緬甸人民真正懂得這種精神,所以每當虔誠的供養布施後,人人臉上都帶著一種神情,那麼安詳,那麼真誠。
正如一次臨濟禅師在山上種樹,黃檗大師問他道:“這山上的樹木已經很多了,你又何必再去種呢?”
臨濟禅師回答:“山上的樹是前人種給我們的,我也種一點留給後人乘涼或作棟梁。”
多麼發人深省,懷著感恩之情,把關愛給予世人,如同播種一般,它將開花結果。當你短暫的一生結束,你所獲得的終將消失,所留下的,將是我們給予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