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3

  這裏有叁個問題。

  

  問:有無爲衆生擔業一事,請引經論詳明其因。《地藏經》雲:「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衆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爲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請示長老:爲何亡者能得生者爲其造福的功德?

  

  答:這第一個問題:「有無爲衆生擔業一事,請引經論詳明其因。」若是我明白一點說,你這個話我不懂,我不知道你是怎麼說。或者這麼講:「有無」,這麼念,爲衆生擔業一事,是這麼念:「有無」,有沒有爲衆生擔業這一件事?若這樣念,怎麼解釋呢?就是那個人有罪,他應該受果報,但是他的業由別人來承擔,他不受果報,這叫「爲衆生擔業一事」,這麼講?這句話這麼講啊?我不知道有什麼根據這樣講話,我不知道。若是說我們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但是世間上的衆生還在這兒受苦,也照樣有衆生到叁惡道去受苦,那麼菩薩爲他擔業嗎?有這個事情嗎?在道理上講,也沒有這回事。誰造罪,誰自己負責;你造福,也是你自己來承受你的果報,沒有別人來承受你的果報的,沒有這回事。有的時候有特別的情形呢,就是共業,我們大家共同地造一樣有罪的事情,或者是共同地造一樣有功德的事情,將來得果報的時候,就是共同地受果報,不是說我不做功德,你做功德,我將來會得果報,能享福,沒有這回事。所以你要「請引經論詳明其因」,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的思想裏面、我學習的佛法裏面,也沒有這件事,沒有說別人造業,我來負責的,沒有這回事。

  

  《地藏經》上說:「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衆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爲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地藏經》有這個話。請示長老:「一、爲何亡者能得生者爲其造福的功德?」這個《地藏經》我是讀過,但是我的記憶力不好,我記不那麼清楚,但是我……好像我的印象裏面,是說用亡者自己的所有物,他自己的所有物去做功德。做了功德的時候,你這個人爲他祝福,七分獲一,是這樣意思。那麼「爲何亡者能得生者爲其造福的功德?」若是像我剛才講的話呢,因爲那個所有物,就是他的財是他所有。但是他死掉了,死掉了的時候,這個所有權不在他那裏,可是與他有關系。你再加上你給他回向的力量,所以他能夠得到一 分的功德,是這樣意思。說是這件事,不是他的財,你用這一個財做功德來回向他,他也能得到一點功德,那就是你回向的力量。你回向的力量,他能得到一點,就是這麼回事。而這件事呢,就是你的心力,你的心力也能夠,他能得到。若是你不回向,他得不到,他得不到的。這樣子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問:經文中的數字一六七,是定數嗎?

  

  答:這只是說一個大概,說個大概的,不是那麼……。但是你如果相信這個《地藏經》是佛說的,那你這個數就是對了,就是這樣子。

  

  問:若不是,則數字變化的原則爲何?

  

  答:其中的原則,就是你的心力。你爲他做功德的誠心,你爲他回向的時候這個心力,由這個力量來決定這個數字,就是這個,原則上應該這麼說。

  

  問:阿彌陀佛!請開示《金剛經》中雲:「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請問師父:「若當來世後五百歲」,這「後五百歲」指何時?受持者爲何希有?

  

  答:這個「後五百歲」有幾種說法:一種是說這個佛滅度後,正法住五百歲,像法五百歲,那麼就是二個五百歲;這後五百歲就是像法的五百歲。又有說呢,佛滅度後有五個五百歲。那麼就是後五百歲,五個的最後那個五百歲,有這不同的解釋。「受持者爲何希有?」我看《金剛經》上那個「受持」的意思,受持的意思是很深。我們在其它的經論上說到受持的意思,受持是溫習的意思。我讀誦這部經以後,我再重新的溫習,叫做受持。那這樣講這個受持就是淺白了一點;但《金剛經》上的受持,好像不是這個意思。「受持」是指你能夠憶念、思惟第一義的意思,那就是深了。爲什麼「希有」?那個道理就是在這裏,他能夠憶念第一義,憶念這個無我相。「若心取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你能不取相,心能與第一義相應,那就是希有,那就是應該是聖人了。「又雲:如來滅後,後五百歲,這後五百歲又指何時?」就是這樣,有這麼多的解釋。

  

  問:「色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含義爲何?請長老解釋。

  

  答:這個色受想行識沒有我、我所,第一句是這個意思。我們先要明白什麼叫做「我」?先要明白這個意思。然後你再觀察色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應該這樣子說。這個文應該是《大品般若經》裏面有。

  

  什麼叫做我?有兩個解釋:一個是離開了色受想行識之外,另外有一件事是我;但是這件事是不生不滅的,是常住不滅的,那麼這個是我。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是敗壞的;我是常住不滅的,那麼這叫做我。或者說色受想行識不是我,但是另外有一個我,色受想行識是我所;也可以解釋這是我的住處,這個我在色受想行識裏面住。我的本身是常住的,但色受想行識不是常住的,那麼這是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呢,「即色受想行識是我」。那麼「即色受想行識是我」,就很難解釋我是常住的,因爲色受想行識是老病死的,所以那個我就可是有點……,就是不應該執著,它不常住的。當然也可能執著是有我,我不常住,也可能這麼解釋。那麼這樣講就是兩種我:「即色受想行識是我,離色受想行識是我」。現在說「色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也是無我、無我所」,就是離色受想行識是沒有我,即色受想行識也是沒有我,就是這樣觀察、思惟;這樣觀察、思惟,就是修無我觀了。

  

  若如果說是色受想行識不是我,另外有個我,我不相信這件事。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是我內身的我的體驗,我都能體驗出來有這件事,另外我怎麼知道有個我呢?我不相信這個。那麼你否認這個離色受想行識是我,那麼這個就是無我,那麼色受想行識還是有。那麼現在說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那麼就是觀察色受想行識是因緣有,它是自性空的,自性空中色不可得;受也是因緣有的,它是自性空,受不可得;乃至識也是因緣有,它也是自相空的,它也是無所有。

  

  這樣子修如是觀,不可得也不可得。因爲不可得是對可得說的,可得不可得,所以不可得也就……,對誰說不可得呢?不可得也不可得了。這樣子觀也就是我空和法空,修這兩種觀,是這樣子思惟。這樣長時期的修如是觀的話,再加上一個奢摩他;加上奢摩他,就是定,還有如是觀,就是慧。長時期的修行,這個戒、定、慧就輾轉地進步,你就可以得聖道了,是這樣意思。

  

  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皆苦厄」,含義爲何?

  

  答:觀世音菩薩是成功了的人,他不是凡夫,他是得一切種智的佛,是這樣。

  

  問:「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含義爲何?

  

  答:這是《華嚴經》上的話。「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叁世一切佛」,就是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那麼這都是聖者,或者說未來的佛就是凡夫。那麼過去佛、現在佛是聖者,那麼這些凡聖都在內,凡聖是怎麼有的呢?「應觀法界性」,都是心造的。那麼就是一切法是因緣有的,因緣有的,就都是自性空的,但是也是假名有的,就是這樣意思。「一切唯心造」,這件事剛才我曾經說過,就是天旱,沒有雲,不下雨,缺水,缺水是和我們的思想、行爲有關系,不是別人造了惡叫我們受苦,不是這個意思。這樣子呢,改變我們的思想、行爲,那麼一切的問題就都解決了。

  

  問:第四、今生不能相信佛教而信仰其它宗教的人,是否即不住種性補特伽羅?

  

  答:也不是的。他們也可能有種性;但是相信外道。

  

  問:非佛教徒臨命終的時候,若在身旁爲其稱念佛菩薩名號,對其有幫助嗎?

  

  答:若他能相信呢,對他有幫助;若他心裏面完全不相信,是沒有幫助的。但是臨命終的時候,多數是恐怖,有可能會轉變,有可能會相信,那就會得到好處。

  

  問:不喜歡聽聞佛菩薩名號的臨命終人,是否不宜在其身旁爲其稱念佛菩薩名號?

  

  答:若這樣子呢,可以先和他溝通一下,他如果轉變心情,願意相信的話,還是可以這樣做。

  

  問:此種人是否即不住種性補特伽羅?

  

  答:都不決定。

  

  問:我們勸人學佛時,是否應注意到其種性?

  

  答:我們沒有能力知道他有沒有種性,我們要知道這件事,這是佛菩薩才能知道的。

  

  問:五、釋迦牟尼佛曾言,舍利弗所入叁昧,目犍連不知名字,同樣已得聖道,爲何有此種差別?我們學佛要學到何種程度,才能入種種叁昧?

  

  答:這是這樣,同樣已得聖道,還是有深淺,不是完全一樣的。這件事是有一個因緣,是佛到龍宮去,佛到龍宮去的時候,很多的阿羅漢都在,唯獨舍利弗尊者沒有來。沒有來,這個龍宮的龍王就想要請舍利弗尊者來,就向佛說這件事。說這件事,佛就命令目犍連去請舍利弗尊者來。那麼目犍連就回到人間,是在靈鹫山,是在什麼地方,舍利弗尊者在那裏補衣服;衣服破了,在那補衣服。那麼目犍連尊者就把佛的意思告訴了舍利弗尊者,請他來。舍利弗尊者說:我在這補衣服,你先回去,我一會兒再來。目犍連尊者說:你現在就來嘛,就把舍利弗尊者那個衣服,用手這一摸就好了,不用補了,就這一摸就好了。那麼舍利弗尊者說:這樣子,我把這個針插在地上,就請目犍連尊者說,你把這個針拿出來。目犍連尊者就拿這個針的時候,大地震動!還拿不動,這個針還插在那裏。那麼這時候目犍連尊者就回到龍宮來,到了龍宮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已經坐在那裏了。這時候目犍連尊者就問佛:佛說我神通第一,我今天好像不是第一?那麼這樣佛說:舍利弗尊者入定,你不知道名字!這個因緣就是這樣子。譬如說這些大菩薩,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乃至到第八地、九地、十地,這個都是因爲道力有深淺的關系。這個阿羅漢中,也有同樣的差別。譬如有的是這個慧解脫阿羅漢,他沒能得滅盡定。譬如說是在未到地定裏面得阿羅漢,那就和在四禅裏面得阿羅漢就不同。你只有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沒得滅盡定,那你的道力就不同。聲聞人有這個問題,菩薩也同樣有這個問題,只有成佛以後,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同樣得聖道,但是有差別。

  

  「我們學佛要到何種程度,才能入種種叁昧?」要到第八地,能入很多的叁昧。到佛的時候,究竟圓滿。

  

  問:六、母親生病,欲祈求母親疾病痊愈,有何方法?

  

  答:念《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問:七、《金光明經》提及釋迦牟尼佛前生,流水長者子救一萬條魚,爲其稱寶勝如來名號,說十二因緣法,結果這些魚命終全部生忉利天,今人放生有此效果否?

  

  答:今人放生,不行!今人放生,多數是爲自己的利益才放生,爲自己長壽,我去買魚去放生、買鳥去放生,不是大悲心,所以得的功德不一樣。流水長者子實在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他是用大悲心做功德,有般若波羅蜜爲方便,我們不能及、趕不上的。

  

  問:我是一個念佛會的領衆菩薩優婆夷,若有人往生,我們有因緣的話,會帶一些蓮友前往助念或結緣。這些蓮友大多是受戒、持齋,我是領衆的。每次站中間,我們很至誠懇切地禮佛菩薩,然後用最恭敬的、懇切的,一句一句的清楚的念。本人用觀想彌陀四十八願功德力量,也觀佛的莊嚴相好、放光接引。然後本人再面對亡者用合掌的念佛,每一句佛號都很清楚地在念。但是本人用心念告知亡者要放下親情、財物、名利、地位,一直用念波,告知亡者:娑婆世界是極苦的、極短的,不要執著。但也用心地介紹跟觀想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與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能帶業修行。最後圓滿回向助念,有時叁、四小時,結緣近二個小時,本人不離作意及觀想。

  

  請問長老每次結緣或助念,回來很奇怪,就是全身精疲力盡,好像生病一樣的,還要透過很久的打坐,才恢複體力。請問長老,要如何觀想與作意,亡者得利,領隊者不失利?

  

  答:「如何得利?」看你這樣,你沒有靜坐功夫。你念佛的時候執著心太強了,所以你感覺疲勞。如果常常靜坐,你的功夫有進步,就沒有這麼多的疲勞,疲勞就輕一點。不是說那個亡者有罪帶到你身上來了,不是那個意思。就是我們本身執著心太重,就會有這種事情。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七喻品 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