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問長老,經典佛說六度亦說十度,十度裏面的智波羅蜜,與六度裏面的般若波羅蜜有何異同?
答:般若波羅蜜就是有兩種:一種是根本智,一個後得智。般若波羅蜜就是根本智,後面那個就是後得智,就是這個差別。般若波羅蜜是觀一切法空,後邊的智波羅蜜是觀一切法是有,就是有這樣差別。
問:如何消除煩惱及各種習氣?雖知一切皆因遍計所造成,依他起的執著,也知諸法本空的道理,但觀照的力量抵不過習氣煩惱的力量。如何用功才是?
答:你說的很對!是這樣子。就是自己反省自己煩惱的力量很強。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觀一切法是虛妄分別,都是空的,但是煩惱還是照樣的活動,不能夠製伏這個煩惱。這件事是這樣,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沒有成就奢摩他,我們沒有修禅定。沒有修禅定,這個功德沒有成就。第二呢,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有那麼小小的一點智慧,這是散亂的分別慧,散亂心的分別慧,沒有力量。要到什麼程度的時候才有力量呢?就是奢摩他成就了,奢摩他成就就是要得未到地定以上。欲界定不行,得未到地定以上,最有力量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你的奢摩他要到這個程度。在這個程度裏面觀一切法空的智慧有力量,能斷煩惱,這個煩惱能製伏。那個時候就能如你意。你叫這煩惱不要動,它就不動,它聽你的話,也就可以得聖道,是這樣。所以初開始的時候,我們心裏面散亂沒有得定,這個因緣不具足。我們散亂的分別慧也沒有力量,所以煩惱的力量還是很大。我們正念沒有力量,這是很正常,是這樣子。不但說是一般的在家居士是這樣,出家人亦複如是,也是這樣子。我們再學習了經論,經論上就是告訴我們這件事,是這樣。你這樣子是不及格的,你一定要繼續努力,一方面修奢摩他的止,一方面修毗缽舍那的觀,進步了,就可以了,就能斷煩惱。不但是能把煩惱調伏了,而且能消滅它,永久也不再活動,是有力量的。這是第一個問題。
問:第二個,每天除了睡覺之外,止的覺性總是斷斷續續,無法連貫,該如何用功能才可打成一片?而不至忘失。
答:你這上,我不知道你是出家人,是在家人,但是你這句話是很有道理,就是要連續不斷地用功才可以。你若這樣講呢,你可能是出家人。出家人因爲不在社會上生産,所以就是早晨起來就可以這樣用功。我們,我現在又說一句有口過的話,我說這話有點過失,說什麼話呢?佛法來到中國來,初開始的時候《瑜伽師地論》沒有來,所以我們出家人不知道怎麼做功課,不知道。後來有一位法師,不知道什麼名字,我們一開始上早殿、上晚殿,早殿念楞嚴咒、念大悲咒、十小咒,念這個。晚殿又不念咒了,又是念八十八佛、又念《阿彌陀經》,就和早晨念的不一樣。那麼現在讀這個《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不是這樣子,一開始就修四念處,早晨起來就修四念處,一直到晚間作功課還是修四念處。還是修止觀,這樣子慢慢、慢慢,你就可以得聖道了,是這樣用功。是這樣的,這樣子你不斷地重複,你不斷地觀我不可得,觀一切法不可得,那麼你的智慧逐漸逐漸容易增長。早晨這樣子,午飯前又一個樣,午後又一樣,晚間又一樣,我能學很多的法門,這不合道理,你想要得聖道,不行,不可以。所以是你這上說斷斷續續無法連貫,可以改變這個態度,就是連續不斷地去修止觀,就成功了,就可以得聖道,所有的煩惱都能消除,好了,就這樣。
問:《法華經》上說:「佛種從緣起,知法常無性」。那麼,如果說從緣起,是否也可以從緣滅。這一來成佛以後,又要變凡夫?
答:不是這樣說。「佛種從緣起」,佛種就是善根,發無上菩提心就是佛種,要由因緣才能生起。就是我們要學習佛法,要遇見善知識,然後才能發無上菩提心。「知法常無性」,知道一切法本身都是畢竟空的,「常無性」。如果說從緣起,是否也可以從緣滅?是的。譬如說我們這貪瞋癡的煩惱從因緣生起,我們遇見佛法修四念處,那個煩惱就滅了。煩惱滅了,是不是我們得了聖道,得佛的智慧,這都是因緣生起法,是不是也從緣滅,但是不容昜從緣滅,不可能從緣滅。因爲我們原來的時候,心裏面迷惑,我們現在沒得聖道的時候心裏面迷惑,外面的境界能影響我們;若是我們修學聖道,無漏的戒定慧成就了,世界上的這些境界不能迷惑我們,所以不可能再滅。得了聖道以後,這個我空的智慧,法空的智慧,這個大智慧是不可能會滅的。所以不可能成了聖人以後,又變成凡夫,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會這樣子。你就是個凡夫,要把他轉變爲聖人都不是容昜,若他接受佛法,有可能會轉變,他不接受,那他還繼續做凡夫的。這是第一段。
問:第二段《攝論》說「唯識無義」。假如這裏有一支木棒,雖然我心裏不去分別它。但別人拿起棒子打我,我還是會痛,怎麼能說心裏不分別,就沒有了呢?
答:這兩回事。這裏有一支木棒,這裏有一支木棒這是個依他起,不是遍計執。但是我們看見這木棒的時候,心裏分別的時候,這是遍計執。這個遍計執的木棒是無所有的,不是那個依他起,這樣說。別人拿起木棒來打我,我感覺痛,這是依他起。譬如說:我現在,我的眼睛歪,我的眼睛有問題,這是個依他起,你前生造了業,就是你傷害過別人的眼睛,你現在得到眼睛,這個眼睛就有一點問題,這是果報嘛,這是依他起。這依他起,不可以說你自己說我不分別就沒有,那是你遍計執那個,不分別就沒有,依他起還是有的,這是兩回事。所以你若痛,那是依他起。不分別就沒有,是指遍計執說的,所以它沒有沖突。「怎麼能說心裏不分別,就沒有了呢?」就是這麼回事,不是指依他起說的,是指遍計執說的,遍計執你不分別就沒有。譬如我心裏面想,昨天說過這個屋子裏面有條龍在飛,你心裏這麼想,根本沒有龍,但是你想有一條龍就出來一個形象來,但是若不想就沒有。這是屬于遍計執,遍計執可以這麼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這是遍計執,你若不分別就沒有,是那麼意思。當然這個地方呢,這個遍計執和依他起是合而爲一的,我們不容昜承認在依他起上有個遍計執,這是我們不容易,我們不容昜觀察出來,但是你常常思惟就能覺悟。我看見,同樣看見一個人在這裏,那這樣子就是有一個依他起,還有一個遍計執。遍計執那一部份是畢竟空的,這一部份不大容昜,不大容易明白遍計執是畢竟空,但是你若常讀這個文,讀這個經論裏面,《瑜伽師地論》也說到這件事,《解深密經》也有說,《攝大乘論》也有說,你由佛菩薩的法語你常讀誦,常在內心裏思惟,慢慢地你就會明白,遍計執這個地方是畢竟空的,會明白,明白了的時候修唯識觀,立刻有效。是可以得聖道的。若沒有明白的時候不行,那是不行。
問:可否請師父詳解析,更進一層的栽培善根,進而深植善根?
答:「進一層栽培善根」。我剛才說的,譬如說是,我們這裏供著佛像,供著佛像,我們心裏面就認爲真實有佛在這裏,你這樣觀想,不是木頭造的,也不是石頭雕刻的,不是,你認爲真實有身高丈六,放大光明,你心裏這樣觀想,心裏這麼樣觀想,慢慢地觀想一會兒;觀想一會兒,最好是個畫家他比較容昜觀想,他的心力強,比我們心力強。觀想佛在這裏,當然閉上眼睛觀想,觀想完了,你很恭敬地頂禮,那麼這就是栽培善根。這就比我們到那兒磕個頭,然後就起來了,比那個就力量大。你的恭敬心強,力量就是栽培得強,這是一種。其次若是你長于文學,你寫一首詩贊歎佛,寫好了,你很恭敬地先觀想觀世音菩薩在這裏,或者彌勒菩薩在這裏,然後你就很恭敬地念這首詩來贊歎菩薩,這樣恭恭敬敬做完了,這就是深種善根,這也是栽培善根。其次呢,你當然學習佛法要有一點智慧,然後心裏觀想我不可得、法不可得。經過了長時地學習,明白我不可得、法不可得,然後心靜下來認真地去思惟,這也是栽培善根。這就是「進而深植善根」。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樣,譬如說現在有一個乞丐你對他布施,你發一點恭敬心,發一點愛心,對他不要嫌棄。不要嫌棄他,發一點慈悲心,或者恭敬心來做這件事,恭恭敬敬地做這件事,那也是深植。你若是平平常常的,好,可以給你一塊錢,你這樣雖然也是好,但是差一點,差一點的。同一樣事,你用恭敬心來做這件事,用清淨心做這件事,那就是深植善根,你若很輕浮地,不當一回事,還有輕視的意思,那就差一點,那就不能說深植善根。
問:其善根與菩提心的修行次第,爲何?
答:善根,善根是一種行動。你這個行動對于他人有利益,沒有損害。這個善根,這個善根這個義是很廣的,你拜佛也好、讀經也好、你靜坐也好,很多很多的事情都可以說是善根。菩提心,是單獨一個別義。菩提心,這個心也可以說菩提願。就是我願得無上菩提,願得聖道,這單獨是菩提心,它是不一樣。發菩提心呢,應該有一個儀式,先寫出發菩提心的文,後然經過拜佛,你也可以先忏悔,然後在佛前很誠懇地,念你這一段文發菩提心,然後再歸依叁寶。「自歸依佛,當願衆生」這樣歸依叁寶,也可以這樣的次第。
問:重要性爲何?
答:栽培善根,栽培世間的善根,或者栽培出世間的善根,這個意義是非常重要。我剛才說,我剛才是說了,我感覺我的相貌醜陋,沒有人家美。我沒有辦法,現在遇見佛法,我重新創造,我將來的生命更美好一點,那麼這不是有意義嗎!就是這樣意思,意思就是這樣。我感覺我的智慧總是很平平常常,我不滿意,我希望有大智慧,那也可以,你有這個願,那麼你好好地學習佛法,也可以把佛法能布施給他人,也是將來開智慧的因緣。你讓別人開智慧,將來你也是會開智慧,這果報就是這樣子。所以「重要性爲何?」就是這樣子。這個栽培善根,是改變我們的生命的一個方法。誰對自己完全滿意呀!我看沒有人對自己完全滿意的。頂多少少的滿意,多數都不歡喜,感覺自己,若相信了佛法以後,我感覺前生愚癡糊塗,沒有努力栽培,今生的果報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重要性」,我們若學習佛法以後,我們生大歡喜,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苦惱境界。「重要性」如何?是這樣意思。
問:我有在靜坐,曾經有兩次一片光明,光明是我、我是光明,這樣算不算是見到佛?
答:當然沒有,你這說是見到光明嘛,沒有說見到佛,就是這樣子。當然,見到光明是好。
問:但我發覺它是無住的,是性空的。
答:這句話對,這光明是因緣有,它是自性空,是這樣子。連自己的身體也是自性空,你能作如是觀,這是將來得聖道的一個因緣,得聖道是從這裏開始的,是這麼回事。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3》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