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9

  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乃至意識界亦如是。

  

  前面是按照五蘊說的。這底下「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是十二處,眼界乃至意識界是十八界,「亦複如是」,也是,若不住眼識界乃至意識界,「爲習行般若波羅蜜」,也是要這樣子觀察。

  

  觀察是那樣子,你修禅坐禅的時候,這個所緣境,初開始你不要老變動。譬如說是,以色爲所緣境,以身體爲所緣境也是可以,觀察這個身體是不淨,是假的,是畢竟空的,就可以了,你一直地這樣觀。等到成功了以後,再觀察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也是因緣有的,也是假的,也是畢竟空的,就是這樣。「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乃至意識界,亦複如是」,道理都是一樣的,都是因緣所生,所以都是假的,都是畢竟空的。

  

  憍屍迦!若菩薩摩诃薩不住般若波羅蜜中,爲習般若波羅蜜;

  

  前邊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是我們凡夫現前的這種情況,現前的這些事情。這以下,說到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法門,我們修學六波羅蜜,我們才能夠得解脫。這裏面還有什麼問題呢?就是我們在得聖道之前,我們的心,不管什麼都是執著的,不管遇見什麼境界都是執著的。說是我做夢,夢見佛了,心裏面也執著,認爲這是真的;其實夢見佛,是假的,夢中境界都是假的,但是我夢見佛了心裏歡喜,執著;做夢,夢見毒蛇來咬了一口,哎呀!倒楣了,也是執著,不管什麼都是執著。我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也是執著,我若坐禅的時候,我也是執著,乃至修布施波羅蜜也是執著。所以我們手上有膠,碰到什麼都是著。我們心有執著,遇見什麼都是執著,染汙法有執著,遇見清淨法也是執著,都是執著的。我們拜佛拜了叁千拜,心裏也執著;說我讀經、我能講經說法、我還能寫文章,心裏也是執著,都是執著,都是執著就有問題,所以現在說,你學習般若波羅蜜也不要執著。

  

  「憍屍迦!若菩薩摩诃薩不住般若波羅蜜中,爲習般若波羅蜜」。你對于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你也不可以執著的。那怎麼才能不執著般若波羅蜜呢?「爲習般若波羅蜜」,你也是觀察這個般若的智慧是因緣有的,因緣有的就是假的,假的就是畢竟空的,沒有般若波羅蜜可執著,還是要這樣子。也是要這樣子觀,你才能夠不住般若波羅蜜,就不執著了。

  

  不住禅那波羅蜜中,爲習禅那波羅蜜;不住毗梨耶波羅蜜中,爲習毗梨耶波羅蜜;不住羼提波羅蜜中,爲習羼提波羅蜜;不住屍羅波羅蜜中,爲習屍羅波羅蜜;不住檀波羅蜜中,爲習檀波羅蜜。如是,憍屍迦!是名菩薩摩诃薩不住般若波羅蜜中,爲習般若波羅蜜。憍屍迦!不住內空中,爲習內空;乃至不住無法有法空中,爲習無法有法空;不住四禅中,爲習四禅;不住四無量心中,爲習四無量心;不住四無色定中,爲習四無色定;不住五神通中,爲習五神通;不住四念處中,爲習四念處;乃至不住八聖道分中,爲習八聖道分;不住佛十力中,爲習佛十力;乃至不住十八不共法中,爲習十八不共法。

  

  「不住禅那波羅蜜中」,禅那波羅蜜也是你修成的,原來你的心裏有妄想,東想西想,想了很多煩惱,還不覺悟;那麼現在忽然間把一切妄想驅除了,修這禅定成功了,得了禅定,這可見禅定是因緣所有嘛,因緣生法了;因緣生法,它就是假的,就是畢竟空的,也不要執著。

  

  我們國家的事情,社會上的事情,因爲沒有佛教般若波羅蜜的氣氛,他若做事情成功了的時候,他就有執著,他就是有執著,一執著的時候,就有問題。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

  

  就說這個曾國藩,清朝的時候,那個時候是道光、鹹豐年間,就是洪楊之亂的時候,曾國藩是個書生,是個進士,但是他就要發心,要平這個洪楊之亂。當然讀書人什麼時候都可以讀,他也懂得軍事的事情,就練兵,後來果然這件事情成功了,把洪楊之亂平了。平了以後,他要回到這個清政府,要向皇帝報告了,臨走的時候,和他周圍的將軍就是談論這件事,說我現在回去恐怕回不來了,爲什麼回不來了?因爲把這件事情做成功了,這功勞太大了,這皇帝怎麼樣酬勞我呢?這是一個問題;我做這件事,我有這麼多的軍隊,這力量也太大了,皇帝就是怕我啊,那麼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殺了最好。所以,我回不來了。就是大家在討論。曾國藩周圍的這幾個將軍說:能回來!怎麼辦法呢?這個將軍說:如此如此就可以。曾國藩就放心了,就回去了,回去了,當然就向皇帝報告,說這個事情。洪楊的力量很大,清政府很危險,現在曾國藩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的確皆大歡喜,但是馬上的就想到,曾國藩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人之常情,曆代的曆史都是這樣子。

  

  這個時候,表面上大家是慶賀,很恭維這曾國藩,但是隔沒有多少天,這幾個將軍給皇帝來了一封信,就是請求皇帝趕快派曾國藩回來,爲什麼呢?就是這麼多的軍隊我們陣不住,一定要請這個大帥請曾國藩回來才可以,皇帝一看,不得了,這若是軍隊造反也是麻煩,所以又派曾國藩回去了。

  

  我看曾國藩這個人,沒有造反的意思;你沒有這個意思,是你自己的心情,別人會疑惑啊,疑惑這件事,所以就是有問題。凡夫的世界是這樣子的,也有的有功勞的人,他功勞大了,他看皇帝不順眼,就取而代之,這也是曆史上有這種事情。這就是和佛法就不同,佛法有般若波羅蜜,我做了很多的功德,都是不可得的,都是畢竟空的,和沒有做功德一樣。所以出世間的這個功德,和社會上凡夫的世界不同,沒有這件事,和凡夫不同,所以這也看出來佛法的高明,高明在這裏。

  

  那麼我們從這裏,我們佛教的團體,連我出家人都在內,我們在佛法裏面學習,你一定要學習般若波羅蜜,把內心的貪瞋癡解決了,一定要做這件事。你不做這件事,你內心裏面的貪瞋癡,終究有一天它要傷害你,它要傷害你的。你不解決這個問題,它就是一個問題。

  

  我們姑且這樣說,我們學習佛法,我們會生歡喜心,知道這個善惡果報的問題,那麼我盡量地修學善法,我不要做惡法;但是你心裏還有貪瞋癡在的時候,你若歡喜做善,這個善法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將來你若不生到天上,你就在人間可能做一個大富貴、有權力的人,自然是這樣子。這個社會上的事情,你心靜下來看,這個世界上誰來做王?就是誰福德大,誰的智慧高,就是那個人做王。你同他們在那爭的時候,就看出來,誰最後勝利,就是那個人的福德大、智慧高,就是他。爲什麼他的福德大、智慧高?就是他有栽培。我們佛教徒知道這個因果關系,我們努力地修學善法,修的功德多了,將來就是這樣子,有可能你會做國王了,你可能做一個很有權力的人,一定是這樣的。但是你沒有學習般若波羅蜜,你內心裏面的貪瞋癡這個時候,就不得了,隨時這個貪瞋癡一出來,就會造罪,當然也可能做功德,但是也有可能會造罪的。你造了罪的時候,你的罪不得了,因爲你要下一個命令,廣大的地區裏面都要聽你的命令的;你做得對,你功德很大,做錯了,你的罪過也很大,這樣子將來就要受果報的,就有問題。

  

  若是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不但是做功德,我們也學習般若波羅蜜,把貪瞋癡取消了,取消了,我們功德很大很大的時候,光是有功德而沒有罪過,你看有多好!所以,這般若波羅蜜,佛教徒應該要學習,你不可以不學習。

  

   (此品僅謄錄出課程部分;以下問答部分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