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燈炷深奧品第五十七
常開老法師、常在老法師慈悲,各位法師、各居士大家好!
剛才蒙常開老法師的介紹,我聽到了心裏是非常歡喜;但是非常慚愧,我不敢當。我對于佛法一無所知,那敢說開悟呢?完全我是不懂的;不過我承認我歡喜坐禅。這一次蒙聖印長老的慈悲,叫我來,只是我來和各位共同學習坐禅而已,我不敢冒充善知識的。
各位大德、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我們今天在同一個願望之下,在這裏集會學習坐禅,在天臺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裏面說,我們共同地學習坐禅,可以從叁方面來注意。那叁方面呢?就是身、口、意,這叁方面。在身這一方面,就是有動靜的不同;口這一方面,有語和默的不同;意,是有止、觀的不同。
這個身的動靜,就是我們大家坐在這裏,靜坐,當然這是屬于靜;或者是經行終了的時候,這個維那師父打站板,大家立在那裏,這也算是靜,這經行的時候算是動。所以我們的身體方面,有這兩樣的不同。這兩樣,我們初發心學習坐禅的人,當然,我們不能說一坐七天,不可能是這樣。就是坐一個時間,然後我們需要動,這樣子,這個身體四大才能夠調和,我們的坐禅這件事,才能有可能會很適合、很相應的。我們也不可能常是在那走、常是經行,也應該是坐。由動靜的調和得當,我們就可以學習禅了。
第二種是語──口。口業有語、默的不同。語就是說話,默然就是不說話了。那麼我們坐禅的時候,這個禅堂的規矩是要全部止語的,是不能說話的。這個說話這件事,是我們很習慣的事情,一開口就說話了。但是對于修行人來說,這件事應該有所調節,尤其是我們打禅七,是精進用功的時候,那麼說話更是應該注意了。
一個是說話是要內心的分別,然後才能說出話來。那麼這樣子,說話就容易散亂的,所以坐禅的時候應該是不要說話。如果是完全不說話是最好了,就是在禅堂的時候不說話,離開禅堂回到自己的住處也是不說話,完全把自己的精神、時間完全用在學習禅上面,那是最好最好的。但是,如果關于坐禅用功的方法有問題的時候,那是可以說話的;但是那可以約定一個一定的時間,可以提出來討論的,所以也還是可以說話,但是是有限度的。這是這個語默的問題。
第叁是說這個止、觀,就是意。我們的意業,在坐禅的時候是怎麼的一個情形呢?就是止和觀這兩個方法。這個止,就是叫它寂然不動,遠離一切妄想雜念,叫它明靜不動;這個觀呢,就是按照佛的法語,或者是曆代的菩薩、高僧大德的法語,做如理的作意、如理的思惟,那麼就是所謂觀了,就是毗缽舍那了;止就是奢摩他的意思。我們不能夠完全是修止,也不是完全修觀,應該這兩種是相互的運用,止而後觀、觀而後止的。
不過,我想各位願意來參加學習禅,來參加禅七,當然平常的時候應該有禅的功課,應該是明白這個止觀的方法的。不過,今天白天的時候,也有一位法師問我:這個心的散亂、妄想,怎麼樣能使令它停下來呢?問我這個方法。問我這個方法,我當時沒能夠回答,我就說今天晚間可以解釋。
這個心的東想西想,心裏面散亂──現在我們一切的佛教徒,要成就佛法的無漏的戒定慧,那當然是應該不能夠打妄想的,應該是學習這個奢摩他,叫它停下來的。停下來,用什麼樣的方法呢?這個方法啊,佛,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告訴我們多少種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就是你選擇一個地方,選擇一個地方把這個心安住在這地方不動,這是一個方法。選擇那一個地方呢?這個《阿含經》上、和阿毗昙論上、和這個《瑜伽師地論》、唯識的經論上都有說。說……多數一開始是說安住在這個息上面,我們平常說數息觀,就這個息。這個息啊……不過剛才白天問我這個話的人,既然問我這句話,就可能這位法師他沒有去讀過止觀的這一類的書,所以才問出這句話。那麼我應該……我還是應該把它具體地介紹一下。
這個息,就是我們這一口氣,把它呼出去、又吸進來,它一呼一吸,有這樣事情。這個呼出去以後,它沒有立刻地吸進來,這中間這個地方,有一個停止的階段,叫做「息」,就是休息這個「息」,這叫做「出息」。這個出息時間也不是很長,有的很短的,那麼就開始吸,這口氣吸進來。吸進來以後,它也不吸了,它也沒立刻呼出去,這又有一個息,這叫做「入息」。所以我們是有兩個息的:一個出息、一個入息。這個出息和入息,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讀佛書,不讀佛菩薩的法語,我們可能不知道,不知道這回事,那麼讀這個書,你就會知道。你如果常常靜坐去修這個奢摩他,你也會知道有兩個息的,事實上是有兩個息的。
有這兩個息的時候,那麼我們在修奢摩他的時候,安住這一念心,叫他明靜不動。怎麼辦呢?在佛法的根本上說,我們這一念靈明的心,叫他遠離一切境界,他單獨地存在,叫他單獨地存在,那這樣子他自然是寂然不動的。這個動,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在一切的境界上去分別妄想,這時候心就是散亂,就是動。現在同一切的境界都分離了,他單獨地住在一處──單獨地住在一處,這個話不是太合適,有點語病,就是他不住一切處,一切處他都不住,這個時候,心當然是明靜不動的,這真實是奢摩他了。但是這樣子說法,我們很難辦得到,我們凡夫辦不到這個事情。所以佛就開一個方便,還是要有所住,不過就是住在一個地方,其他地方不要住,是這樣意思。
這樣子嘛,佛告訴我們就是:你就注意你的息。你自己的這個出入息,注意它。注意它啊,這個經論上說,怎麼辦法呢?有現成的法語,叫:「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這是經論上現成的話,不是我說的。就是你在坐下來的時候,你自己注意這個息──現在是出息、現在是入息──就注意這個事情。
那這個出息和入息,有長短的不同。長短怎麼不同呢?就是說,出息的……。人若年紀老了,年紀大了,他這個出──這個氣呼出去以後,這個息比較長一點;等到這口氣吸進來以後,這個息比較的短一點,這個年紀老的人是這樣子。那麼小孩子,譬如說兩、叁歲的小孩子,他就是入息比較長、出息比較短,和老年人不同。這個壯年人是相等的,沒有長短的不同。不管是長、是短、是不長不短,你修習、你學習奢摩他的時候,你就注意這個息的出、入、長、短,注意它,那麼心就不動了,就把其他的一切雜念都停下來了,它就不動。
但是,這樣的方法,你可能會學習地、運用地很合適,的確是明靜不動了,心裏面明明了了而不打妄想,也沒有昏沈,很明明了了地,這樣子沒有一切雜念,能夠做到這裏。但是,有的時候有困難,做不到,這妄想它就是要來,這個明靜的境界保持不住。那麼,怎麼辦呢?所以,佛又開一個方便,就是數這個數目,數這「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個數出息、數入息。
這《瑜伽師地論》上說的方法:數出息也數入息,數入息也數出息。但是他同時也說:你也可以數出息,不數入息。就是頭一個出息數一,第二個出息數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再回來,再是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數。或者先從十數也可以,十、九、八、七、六、五……,這樣數也可以。那麼,若是我不願意數出息,我願意數入息也可以;但是不數出息,這樣也可以。
也有的數的方法呢,你坐好了以後,你心裏面只數一,這出息數一;等到第二次出息、第叁次出息不數;那第四次出息的時候數四。數一、數四。到五、六的時候不數,數七,那八、九、十都不數了。這樣,這十個數只數叁個:一、四、七,這樣數,這也是一個方法,也是不錯的。
或者是這樣數也可以:你就一下子就數一、二、叁,然後你自己注意出息有叁次,經過叁次。經過叁次之後,你一下子數四、五、六。當然舌頭不要動,心裏面默念這個數字,不是出聲音的。那麼這時候四、五、六數好了,你就注意這個出息有叁次;或者是入息叁次,都可以。那麼這個四、五、六過去了以後,你一下子說七、八、九、十,那麼就是要注意這個息有四次的出入,這樣數也是可以。那麼熟能生巧,慢慢地它就是很合適的,使令這個心明靜不動,利用這個方法可以這樣做。
這樣子,用這個計數的方法,和這個不計數,只是知道息的出入,有一點不同。有點什麼不同呢?用這個一、二、叁、四、五、六這個數目字,它有個連續性,使令你注意力加強了,這妄想不容易進來,不容易生妄想的。所以,它這個……雖然我們是一個沒得定、妄想很多的人,妄想很雜亂的人;但是,用這個方法,能使令你心停止一切雜念,明靜不動,有這種作用的。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方法修奢摩他的,這是一個方法。
這是選一個所緣境。選擇一個所緣境,把這個心安住在這裏不動,停止一切雜念,用這個方法,這是一個。
第二類的方法呢,就是用「心」作所緣境,也不數數。用誰作所緣境呢?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心作所緣境,就是能緣所緣境的也是心,所緣境還是心,都是它自己。那麼,這個是怎麼辦法呢?這樣的止、這樣的奢摩他怎麼樣的修、學習呢?這樣的方法就是:你自己注意你的心在幹什麼?你坐好了以後,你自己舌頭不要動,默念:「我的心在做什麼?」你一看,其實什麼事也沒做,這一切雜念自然停下來,自然會停下來。當然,這個方法,你自己先試驗,那一個方法對你合適,你就用那一個方法。這叁個方法都是有效的,都是好。
但是,我們讀這個《觀無量壽佛經》也好,讀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宗喀巴大師他的意見,他說以佛像爲所緣境,那也可以。以佛像作所緣境,你願意以觀世音…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 (1994年于臺中萬佛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