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 (1994年于台中万佛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灯炷深奥品第五十七

  

  常开老法师、常在老法师慈悲,各位法师、各居士大家好!

  

  刚才蒙常开老法师的介绍,我听到了心里是非常欢喜;但是非常惭愧,我不敢当。我对于佛法一无所知,那敢说开悟呢?完全我是不懂的;不过我承认我欢喜坐禅。这一次蒙圣印长老的慈悲,叫我来,只是我来和各位共同学习坐禅而已,我不敢冒充善知识的。

  

  各位大德、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我们今天在同一个愿望之下,在这里集会学习坐禅,在天台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里面说,我们共同地学习坐禅,可以从三方面来注意。那三方面呢?就是身、口、意,这三方面。在身这一方面,就是有动静的不同;口这一方面,有语和默的不同;意,是有止、观的不同。

  

  这个身的动静,就是我们大家坐在这里,静坐,当然这是属于静;或者是经行终了的时候,这个维那师父打站板,大家立在那里,这也算是静,这经行的时候算是动。所以我们的身体方面,有这两样的不同。这两样,我们初发心学习坐禅的人,当然,我们不能说一坐七天,不可能是这样。就是坐一个时间,然后我们需要动,这样子,这个身体四大才能够调和,我们的坐禅这件事,才能有可能会很适合、很相应的。我们也不可能常是在那走、常是经行,也应该是坐。由动静的调和得当,我们就可以学习禅了。

  

  第二种是语──口。口业有语、默的不同。语就是说话,默然就是不说话了。那么我们坐禅的时候,这个禅堂的规矩是要全部止语的,是不能说话的。这个说话这件事,是我们很习惯的事情,一开口就说话了。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说,这件事应该有所调节,尤其是我们打禅七,是精进用功的时候,那么说话更是应该注意了。

  

  一个是说话是要内心的分别,然后才能说出话来。那么这样子,说话就容易散乱的,所以坐禅的时候应该是不要说话。如果是完全不说话是最好了,就是在禅堂的时候不说话,离开禅堂回到自己的住处也是不说话,完全把自己的精神、时间完全用在学习禅上面,那是最好最好的。但是,如果关于坐禅用功的方法有问题的时候,那是可以说话的;但是那可以约定一个一定的时间,可以提出来讨论的,所以也还是可以说话,但是是有限度的。这是这个语默的问题。

  

  第三是说这个止、观,就是意。我们的意业,在坐禅的时候是怎么的一个情形呢?就是止和观这两个方法。这个止,就是叫它寂然不动,远离一切妄想杂念,叫它明静不动;这个观呢,就是按照佛的法语,或者是历代的菩萨、高僧大德的法语,做如理的作意、如理的思惟,那么就是所谓观了,就是毗钵舍那了;止就是奢摩他的意思。我们不能够完全是修止,也不是完全修观,应该这两种是相互的运用,止而后观、观而后止的。

  

  不过,我想各位愿意来参加学习禅,来参加禅七,当然平常的时候应该有禅的功课,应该是明白这个止观的方法的。不过,今天白天的时候,也有一位法师问我:这个心的散乱、妄想,怎么样能使令它停下来呢?问我这个方法。问我这个方法,我当时没能够回答,我就说今天晚间可以解释。

  

  这个心的东想西想,心里面散乱──现在我们一切的佛教徒,要成就佛法的无漏的戒定慧,那当然是应该不能够打妄想的,应该是学习这个奢摩他,叫它停下来的。停下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这个方法啊,佛,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告诉我们多少种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你选择一个地方,选择一个地方把这个心安住在这地方不动,这是一个方法。选择那一个地方呢?这个《阿含经》上、和阿毗昙论上、和这个《瑜伽师地论》、唯识的经论上都有说。说……多数一开始是说安住在这个息上面,我们平常说数息观,就这个息。这个息啊……不过刚才白天问我这个话的人,既然问我这句话,就可能这位法师他没有去读过止观的这一类的书,所以才问出这句话。那么我应该……我还是应该把它具体地介绍一下。

  

  这个息,就是我们这一口气,把它呼出去、又吸进来,它一呼一吸,有这样事情。这个呼出去以后,它没有立刻地吸进来,这中间这个地方,有一个停止的阶段,叫做「息」,就是休息这个「息」,这叫做「出息」。这个出息时间也不是很长,有的很短的,那么就开始吸,这口气吸进来。吸进来以后,它也不吸了,它也没立刻呼出去,这又有一个息,这叫做「入息」。所以我们是有两个息的:一个出息、一个入息。这个出息和入息,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读佛书,不读佛菩萨的法语,我们可能不知道,不知道这回事,那么读这个书,你就会知道。你如果常常静坐去修这个奢摩他,你也会知道有两个息的,事实上是有两个息的。

  

  有这两个息的时候,那么我们在修奢摩他的时候,安住这一念心,叫他明静不动。怎么办呢?在佛法的根本上说,我们这一念灵明的心,叫他远离一切境界,他单独地存在,叫他单独地存在,那这样子他自然是寂然不动的。这个动,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在一切的境界上去分别妄想,这时候心就是散乱,就是动。现在同一切的境界都分离了,他单独地住在一处──单独地住在一处,这个话不是太合适,有点语病,就是他不住一切处,一切处他都不住,这个时候,心当然是明静不动的,这真实是奢摩他了。但是这样子说法,我们很难办得到,我们凡夫办不到这个事情。所以佛就开一个方便,还是要有所住,不过就是住在一个地方,其他地方不要住,是这样意思。

  

  这样子嘛,佛告诉我们就是:你就注意你的息。你自己的这个出入息,注意它。注意它啊,这个经论上说,怎么办法呢?有现成的法语,叫:「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这是经论上现成的话,不是我说的。就是你在坐下来的时候,你自己注意这个息──现在是出息、现在是入息──就注意这个事情。

  

  那这个出息和入息,有长短的不同。长短怎么不同呢?就是说,出息的……。人若年纪老了,年纪大了,他这个出──这个气呼出去以后,这个息比较长一点;等到这口气吸进来以后,这个息比较的短一点,这个年纪老的人是这样子。那么小孩子,譬如说两、三岁的小孩子,他就是入息比较长、出息比较短,和老年人不同。这个壮年人是相等的,没有长短的不同。不管是长、是短、是不长不短,你修习、你学习奢摩他的时候,你就注意这个息的出、入、长、短,注意它,那么心就不动了,就把其他的一切杂念都停下来了,它就不动。

  

  但是,这样的方法,你可能会学习地、运用地很合适,的确是明静不动了,心里面明明了了而不打妄想,也没有昏沉,很明明了了地,这样子没有一切杂念,能够做到这里。但是,有的时候有困难,做不到,这妄想它就是要来,这个明静的境界保持不住。那么,怎么办呢?所以,佛又开一个方便,就是数这个数目,数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个数出息、数入息。

  

  这《瑜伽师地论》上说的方法:数出息也数入息,数入息也数出息。但是他同时也说:你也可以数出息,不数入息。就是头一个出息数一,第二个出息数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再回来,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数。或者先从十数也可以,十、九、八、七、六、五……,这样数也可以。那么,若是我不愿意数出息,我愿意数入息也可以;但是不数出息,这样也可以。

  

  也有的数的方法呢,你坐好了以后,你心里面只数一,这出息数一;等到第二次出息、第三次出息不数;那第四次出息的时候数四。数一、数四。到五、六的时候不数,数七,那八、九、十都不数了。这样,这十个数只数三个:一、四、七,这样数,这也是一个方法,也是不错的。

  

  或者是这样数也可以:你就一下子就数一、二、三,然后你自己注意出息有三次,经过三次。经过三次之后,你一下子数四、五、六。当然舌头不要动,心里面默念这个数字,不是出声音的。那么这时候四、五、六数好了,你就注意这个出息有三次;或者是入息三次,都可以。那么这个四、五、六过去了以后,你一下子说七、八、九、十,那么就是要注意这个息有四次的出入,这样数也是可以。那么熟能生巧,慢慢地它就是很合适的,使令这个心明静不动,利用这个方法可以这样做。

  

  这样子,用这个计数的方法,和这个不计数,只是知道息的出入,有一点不同。有点什么不同呢?用这个一、二、三、四、五、六这个数目字,它有个连续性,使令你注意力加强了,这妄想不容易进来,不容易生妄想的。所以,它这个……虽然我们是一个没得定、妄想很多的人,妄想很杂乱的人;但是,用这个方法,能使令你心停止一切杂念,明静不动,有这种作用的。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方法修奢摩他的,这是一个方法。

  

  这是选一个所缘境。选择一个所缘境,把这个心安住在这里不动,停止一切杂念,用这个方法,这是一个。

  

  第二类的方法呢,就是用「心」作所缘境,也不数数。用谁作所缘境呢?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心作所缘境,就是能缘所缘境的也是心,所缘境还是心,都是它自己。那么,这个是怎么办法呢?这样的止、这样的奢摩他怎么样的修、学习呢?这样的方法就是:你自己注意你的心在干什么?你坐好了以后,你自己舌头不要动,默念:「我的心在做什么?」你一看,其实什么事也没做,这一切杂念自然停下来,自然会停下来。当然,这个方法,你自己先试验,那一个方法对你合适,你就用那一个方法。这三个方法都是有效的,都是好。

  

  但是,我们读这个《观无量寿佛经》也好,读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宗喀巴大师他的意见,他说以佛像为所缘境,那也可以。以佛像作所缘境,你愿意以观世音…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 (1994年于台中万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