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为所缘境,也可以;用阿弥陀佛的相好作所缘境,也可以。不过,若用佛像作所缘境是很殊胜的。《观佛三昧海经》上,有特别的提到、特别地介绍,怎么样修这个念佛三昧,以佛像为所缘境的。若是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读一读《观佛三昧海经》。
那么以佛像为所缘境,就是你选择一个你最欢喜的阿弥陀佛像,或者是泥塑的、木雕的,或者是画的……是什么,只要你欢喜的,用那个做相。做相,你要眼睛看这个相,看清楚了,然后闭上眼睛再看;如果看不清楚,眼睛睁开再看。几时你把这阿弥陀佛像想得非常清楚,不需要睁眼睛,也不论是白天、也不管是黑天,心里面一想,这阿弥陀佛像就很明明了了地显现在心里面,就好了。然后你就走路也好、你在经行也好、你坐下来也好,心里面就把这一念心不要有其他的杂念,就安住在佛像上面。说安住在佛像上,实在就是心里面专一地想佛的相好,就是这么意思。
我头几天也说过这件事:我想念我的母亲,也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一想念,这母亲的相貌就现出来了,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你想念这个佛的相也是一样,就住在那里,安住不动。这个所缘境也是很殊胜的,也是很好的。那么,用这样的方法,把这个心叫他安住不动,没有一切杂念,就是可以这样的。
但是,天台智者大师又说出来一样,又说出一样办法,就是修理观:观一切法空,令这个心远离一切杂念,用这样的观法来做。那么,以前在美国的那一位姓陈的那位上师,他就特别地说出来:天台智者大师说得不对。但是,我们看这个《阿毗达磨杂集论》、《阿毗达磨论》,无著菩萨还就有这么一件事。无著菩萨也是说这件事,也是用观一切法的真理来破坏这个妄想的流动,使令心寂然不动,也有这个方法。智者大师这个时代,无著菩萨的《阿毗达磨杂集论》还没有翻译到中国来,但是和智者大师的意见是不约而同了。所以那一位陈健民── 他叫陈健民,陈健民说的呢,他说的不合道理。
那这是用这样的方法,把自己这一念杂乱的心安住下来不乱,这是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那么,这是说「意论止观」说这个止。
观,是应该怎么观呢?我们读我们中国禅宗的语录,这个禅师的语录,好多的禅师都是主张,那都是主张一种不可思议境界。你才动眉毛就是犯了祖师规矩,那里说是还有观?还有什么好观?根本都是离一切名言相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境界,那里什么有止什么?观什么?这都是戏论!我们这里没有这些闲家具,不论戒、定、智慧的──都是这种说法。
但是,我个人的意见呢,我想想,还是相信佛好!还是信佛。如果你相信中国祖师的话,那也好!你相信、你愿意那样参禅,我也姑且同意吧!但是,如果你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你相信龙树菩萨的话、你相信无著菩萨的话、你相信弥勒菩萨的话的话,还是用止观的方法。释迦牟尼佛,你看他在《法华经》上〈安乐行品〉:「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他说叫你观,那么也说到有止;那么,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也都是说观,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都是说观。无著菩萨的《阿毗达磨论》,很多的这些像《摄大乘论》、《辩中边论》都是,都是说止、又说观,各式各样的止的方法、各式各样观的,都是这么说。
只有我们中国的禅宗的祖师,有些祖师就不是── 你若一开口,就是打你,要打你香板,那都是就是这种境界。但是,我并不反对,谁愿意修中国祖师禅,那好!你就修。但是,我是不……。我也愿意那一位居士、那一位法师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你相信祖师的话也好;但是,我认为相信佛的话,我看,可能会高明一点。
那么这个修观,在我们有的时候,在讲经法会讲这个「如是我闻」的时候,讲「如是我闻」的时候,就提到一件事── 就是佛临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非常地悲痛。悲痛的时候,阿那律尊者就对阿难尊者说,说是:「你啊!佛要入涅槃了,这都是无常的境界,无可奈何,你悲痛没有用。你是个传扬佛法的人,你应该为了佛法怎么样住持这件事,要多注意。佛灭度以后,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请问佛的?你应该请问。你不应该这样悲痛。」那么阿难尊者说:「我现在心没忧海,我知道什么事情应该问佛?我不知道啊!」那么阿那律尊者就告诉、就说:「你应该问:佛在世的时候,以佛为师;佛灭度以后,我们出家人以何为师呢?应该这样问。那么佛灭度以后,我们出家人,依何为住?那么佛灭度以后,这些恶比丘不守规矩,怎么办法?这也应该要问问佛。再就是佛灭度以后,佛说的这些无量无边的经、这些法门,一开始的那几句话,要怎么样说呢?你应该问佛嘛!」那阿难尊者说:「好!」这心里面这个悲痛也稍微停止了多少,那么头脑也清醒了多少,他就问佛这四样。佛就说:「佛灭度以后,比丘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恶比丘以梵天法来治之,来对治他;经的开始,你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这样子说。」
那么,在这四个问题里面,「依四念处住」这句话,什么叫做「依四念处住」?就是我们佛教徒,我看佛在世的时候和正法住世的时代,也不管是出家的佛教徒、在家佛教徒,都是修四念处的呀!在家佛教徒还能得初果、得二果。凭什么得初果、得二果?就是他有修四念处的关系啊!如果他不修四念处,怎么能得圣果呢?出家人──那个比丘,佛在世的时候能得圣道;佛灭度以后正法住世的时代,也有得圣道,凭什么得圣道啊?就是修四念处的关系。
修四念处,当然我们依《阿含经》的道理,也可以修四念处;我们依《般若经》的道理,也一样是修四念处。当然,这里面依我们中国古德的看法就是:依《阿含经》修四念处,是钝根人;依《般若经》的道理修四念处,就是利根人。有利钝的不同,但是,都能得圣道的!
所以,我想,我们出家人──尤其是我们出家人哪!当然,我说这种话,我不知道你们各位同意不同意?出家了,只是说是我对佛法有欢喜心;欢喜心,我愿意出家,这样子嘛,就换上了衣服、剃了头发。落发了、剃了头,受了戒以后,就出家了。出家了,但是,这只是形象,只是个形象;内心哪!内心里面是怎么样一个世界呢?内心里面是什么世界啊?所以出家以后,又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修四念处了,就是修这四念处。
我们有几个问题,出了家以后有几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心里面散乱,自己做不得主。我是出家人,我心若这样子,对不对?这要想一想这个问题。第二,随时会自己生烦恼,和没出家的时候一样。不要说是初出家,就是出家多少年而没能修四念处,只是在佛学院里面学,学习很多的经论,这一部经、又一部经、一部经,考了第一名;或者是到社会学校拿了博士学位了,这也是佛教的光彩。但是,自己问问自己:「我怎么样呢?我内心里面怎么样啊?我内心里面是个什么世界啊?」所以这个禅师,从禅师的语录上看,禅师瞧不起法师。瞧不起法师,不能说禅师不对啊。的确!我们若不修学四念处,是有问题的,是有问题的。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出家人,不管你拜佛为师也好、你拜阿罗汉做师父也好,你拜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做师父也好,都是要修四念处、要修五停心,要修四念处的呀!修四念处,心不定、心里散乱的叫不散乱;心里面有烦恼的,要修四念处破这个烦恼,然后才得圣道的。我们看看这些……若是看禅师的语录,看不出来;我们若看看经论,那就很明白的就是说这件事嘛!很明白地说这件事。
所以,我们说打禅七,按我个人的浅漏的见解:什么叫做禅?四念处就是禅啊!三十七道品一开始就是四念处。说:「你这是小乘!」三十七道品通于三乘──通于小乘、也通于大乘。你若是发无上菩提心,修四念处,这就是菩萨道。菩萨道是也要自利、也要利他,不是说……大菩萨他自己的大事办好了,他就是去得无生法忍了,到第八地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那样子,分身无量世界广度众生,那是大菩萨境界,不是凡夫菩萨,这个事情要搞清楚,凡夫菩萨能做那种事情吗?做不来的呀!凡夫菩萨就赶快自己要用功修行啊!充实自己,把自己的道力充足了,在尘不染尘,然后才能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的呀!所以,这个菩萨道,行菩萨道一开始就是自己先做自己的生死大事,先要脱出这个生死的第一关,要冲出去才行的,你才能够有佛法的精神,你的行住坐卧,你的一言一句,你才能代表佛法。如果是个生死凡夫的境界,「我是大众僧的代表。」能说这样的话吗?敢说这种话吗?不能的呀!
所以,我想我们就是……。这圣印长老的大慈悲,叫我来这里和各位一同地学习禅。我是愿意……《华严经》上的〈普贤行愿品〉:「常随佛学」,我们不敢说「常」,我们现在学习佛,向佛学习,听佛的话,就是学四念处就好了。学四念处,我们就是观身不净。不要说:「人家说是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要圆教!」我们也不必说大话,我们就承认自己是钝根。我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真能修它三年啊,然后,你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看看那时候是什么境界?就不同了啊!就不同,它就是清净、清净得多。不要说三年,你能专心放下万缘,这样用功修行一百天,你都会清净得多,不同,就完全不同!
我们佛教是重视德行的宗教,不是嘴巴皮,嘴巴皮没有用,没有用的。重视德行的宗教,我们内心里面要清净。内心里面清净,怎么样清净?要修这个四念处啊!四念处就是水啊,洗我们内心的垢,把这个心垢能清净了它才可以的呀!所以我说,我们不要……。就是如果大家欢喜,你在这二七十四天,十四天内修四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 (1994年于台中万佛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