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 (1994年于臺中萬佛寺)▪P2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爲所緣境,也可以;用阿彌陀佛的相好作所緣境,也可以。不過,若用佛像作所緣境是很殊勝的。《觀佛叁昧海經》上,有特別的提到、特別地介紹,怎麼樣修這個念佛叁昧,以佛像爲所緣境的。若是有興趣的話,你可以讀一讀《觀佛叁昧海經》。

  

  那麼以佛像爲所緣境,就是你選擇一個你最歡喜的阿彌陀佛像,或者是泥塑的、木雕的,或者是畫的……是什麼,只要你歡喜的,用那個做相。做相,你要眼睛看這個相,看清楚了,然後閉上眼睛再看;如果看不清楚,眼睛睜開再看。幾時你把這阿彌陀佛像想得非常清楚,不需要睜眼睛,也不論是白天、也不管是黑天,心裏面一想,這阿彌陀佛像就很明明了了地顯現在心裏面,就好了。然後你就走路也好、你在經行也好、你坐下來也好,心裏面就把這一念心不要有其他的雜念,就安住在佛像上面。說安住在佛像上,實在就是心裏面專一地想佛的相好,就是這麼意思。

  

  我頭幾天也說過這件事:我想念我的母親,也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地方,一想念,這母親的相貌就現出來了,道理是一樣的。那麼,你想念這個佛的相也是一樣,就住在那裏,安住不動。這個所緣境也是很殊勝的,也是很好的。那麼,用這樣的方法,把這個心叫他安住不動,沒有一切雜念,就是可以這樣的。

  

  但是,天臺智者大師又說出來一樣,又說出一樣辦法,就是修理觀:觀一切法空,令這個心遠離一切雜念,用這樣的觀法來做。那麼,以前在美國的那一位姓陳的那位上師,他就特別地說出來:天臺智者大師說得不對。但是,我們看這個《阿毗達磨雜集論》、《阿毗達磨論》,無著菩薩還就有這麼一件事。無著菩薩也是說這件事,也是用觀一切法的真理來破壞這個妄想的流動,使令心寂然不動,也有這個方法。智者大師這個時代,無著菩薩的《阿毗達磨雜集論》還沒有翻譯到中國來,但是和智者大師的意見是不約而同了。所以那一位陳健民── 他叫陳健民,陳健民說的呢,他說的不合道理。

  

  那這是用這樣的方法,把自己這一念雜亂的心安住下來不亂,這是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那麼,這是說「意論止觀」說這個止。

  

  觀,是應該怎麼觀呢?我們讀我們中國禅宗的語錄,這個禅師的語錄,好多的禅師都是主張,那都是主張一種不可思議境界。你才動眉毛就是犯了祖師規矩,那裏說是還有觀?還有什麼好觀?根本都是離一切名言相的、「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境界,那裏什麼有止什麼?觀什麼?這都是戲論!我們這裏沒有這些閑家具,不論戒、定、智慧的──都是這種說法。

  

  但是,我個人的意見呢,我想想,還是相信佛好!還是信佛。如果你相信中國祖師的話,那也好!你相信、你願意那樣參禅,我也姑且同意吧!但是,如果你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話、你相信龍樹菩薩的話、你相信無著菩薩的話、你相信彌勒菩薩的話的話,還是用止觀的方法。釋迦牟尼佛,你看他在《法華經》上〈安樂行品〉:「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他說叫你觀,那麼也說到有止;那麼,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也都是說觀,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都是說觀。無著菩薩的《阿毗達磨論》,很多的這些像《攝大乘論》、《辯中邊論》都是,都是說止、又說觀,各式各樣的止的方法、各式各樣觀的,都是這麼說。

  

  只有我們中國的禅宗的祖師,有些祖師就不是── 你若一開口,就是打你,要打你香板,那都是就是這種境界。但是,我並不反對,誰願意修中國祖師禅,那好!你就修。但是,我是不……。我也願意那一位居士、那一位法師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話。你相信祖師的話也好;但是,我認爲相信佛的話,我看,可能會高明一點。

  

  那麼這個修觀,在我們有的時候,在講經法會講這個「如是我聞」的時候,講「如是我聞」的時候,就提到一件事── 就是佛臨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非常地悲痛。悲痛的時候,阿那律尊者就對阿難尊者說,說是:「你啊!佛要入涅槃了,這都是無常的境界,無可奈何,你悲痛沒有用。你是個傳揚佛法的人,你應該爲了佛法怎麼樣住持這件事,要多注意。佛滅度以後,還有什麼問題需要請問佛的?你應該請問。你不應該這樣悲痛。」那麼阿難尊者說:「我現在心沒憂海,我知道什麼事情應該問佛?我不知道啊!」那麼阿那律尊者就告訴、就說:「你應該問: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爲師;佛滅度以後,我們出家人以何爲師呢?應該這樣問。那麼佛滅度以後,我們出家人,依何爲住?那麼佛滅度以後,這些惡比丘不守規矩,怎麼辦法?這也應該要問問佛。再就是佛滅度以後,佛說的這些無量無邊的經、這些法門,一開始的那幾句話,要怎麼樣說呢?你應該問佛嘛!」那阿難尊者說:「好!」這心裏面這個悲痛也稍微停止了多少,那麼頭腦也清醒了多少,他就問佛這四樣。佛就說:「佛滅度以後,比丘以戒爲師;依四念處住;惡比丘以梵天法來治之,來對治他;經的開始,你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某大衆』,這樣子說。」

  

  那麼,在這四個問題裏面,「依四念處住」這句話,什麼叫做「依四念處住」?就是我們佛教徒,我看佛在世的時候和正法住世的時代,也不管是出家的佛教徒、在家佛教徒,都是修四念處的呀!在家佛教徒還能得初果、得二果。憑什麼得初果、得二果?就是他有修四念處的關系啊!如果他不修四念處,怎麼能得聖果呢?出家人──那個比丘,佛在世的時候能得聖道;佛滅度以後正法住世的時代,也有得聖道,憑什麼得聖道啊?就是修四念處的關系。

  

  修四念處,當然我們依《阿含經》的道理,也可以修四念處;我們依《般若經》的道理,也一樣是修四念處。當然,這裏面依我們中國古德的看法就是:依《阿含經》修四念處,是鈍根人;依《般若經》的道理修四念處,就是利根人。有利鈍的不同,但是,都能得聖道的!

  

  所以,我想,我們出家人──尤其是我們出家人哪!當然,我說這種話,我不知道你們各位同意不同意?出家了,只是說是我對佛法有歡喜心;歡喜心,我願意出家,這樣子嘛,就換上了衣服、剃了頭發。落發了、剃了頭,受了戒以後,就出家了。出家了,但是,這只是形象,只是個形象;內心哪!內心裏面是怎麼樣一個世界呢?內心裏面是什麼世界啊?所以出家以後,又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修四念處了,就是修這四念處。

  

  我們有幾個問題,出了家以後有幾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心裏面散亂,自己做不得主。我是出家人,我心若這樣子,對不對?這要想一想這個問題。第二,隨時會自己生煩惱,和沒出家的時候一樣。不要說是初出家,就是出家多少年而沒能修四念處,只是在佛學院裏面學,學習很多的經論,這一部經、又一部經、一部經,考了第一名;或者是到社會學校拿了博士學位了,這也是佛教的光彩。但是,自己問問自己:「我怎麼樣呢?我內心裏面怎麼樣啊?我內心裏面是個什麼世界啊?」所以這個禅師,從禅師的語錄上看,禅師瞧不起法師。瞧不起法師,不能說禅師不對啊。的確!我們若不修學四念處,是有問題的,是有問題的。

  

  所以,佛在世的時候,這個出家人,不管你拜佛爲師也好、你拜阿羅漢做師父也好,你拜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做師父也好,都是要修四念處、要修五停心,要修四念處的呀!修四念處,心不定、心裏散亂的叫不散亂;心裏面有煩惱的,要修四念處破這個煩惱,然後才得聖道的。我們看看這些……若是看禅師的語錄,看不出來;我們若看看經論,那就很明白的就是說這件事嘛!很明白地說這件事。

  

  所以,我們說打禅七,按我個人的淺漏的見解:什麼叫做禅?四念處就是禅啊!叁十七道品一開始就是四念處。說:「你這是小乘!」叁十七道品通于叁乘──通于小乘、也通于大乘。你若是發無上菩提心,修四念處,這就是菩薩道。菩薩道是也要自利、也要利他,不是說……大菩薩他自己的大事辦好了,他就是去得無生法忍了,到第八地菩薩,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那樣子,分身無量世界廣度衆生,那是大菩薩境界,不是凡夫菩薩,這個事情要搞清楚,凡夫菩薩能做那種事情嗎?做不來的呀!凡夫菩薩就趕快自己要用功修行啊!充實自己,把自己的道力充足了,在塵不染塵,然後才能行菩薩道廣度衆生的呀!所以,這個菩薩道,行菩薩道一開始就是自己先做自己的生死大事,先要脫出這個生死的第一關,要沖出去才行的,你才能夠有佛法的精神,你的行住坐臥,你的一言一句,你才能代表佛法。如果是個生死凡夫的境界,「我是大衆僧的代表。」能說這樣的話嗎?敢說這種話嗎?不能的呀!

  

  所以,我想我們就是……。這聖印長老的大慈悲,叫我來這裏和各位一同地學習禅。我是願意……《華嚴經》上的〈普賢行願品〉:「常隨佛學」,我們不敢說「常」,我們現在學習佛,向佛學習,聽佛的話,就是學四念處就好了。學四念處,我們就是觀身不淨。不要說:「人家說是藏通別圓,小始終頓圓,要圓教!」我們也不必說大話,我們就承認自己是鈍根。我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真能修它叁年啊,然後,你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對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看看那時候是什麼境界?就不同了啊!就不同,它就是清淨、清淨得多。不要說叁年,你能專心放下萬緣,這樣用功修行一百天,你都會清淨得多,不同,就完全不同!

  

  我們佛教是重視德行的宗教,不是嘴巴皮,嘴巴皮沒有用,沒有用的。重視德行的宗教,我們內心裏面要清淨。內心裏面清淨,怎麼樣清淨?要修這個四念處啊!四念處就是水啊,洗我們內心的垢,把這個心垢能清淨了它才可以的呀!所以我說,我們不要……。就是如果大家歡喜,你在這二七十四天,十四天內修四念…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 (1994年于臺中萬佛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