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師父剛剛講,外道裏面講這個「有我論」,佛說沒有我,外道說有我。外道有這個有我呢,他說這個我啊!不是緣起,有沒有這兩個我的定義。譬如說:我們說衆生都有佛性,我也有佛性,我這個佛性不是緣起的,是這樣講的對不對?
如果說我的佛性不是緣起,那由我來支配,就是說…這問題不大好問。有沒有可能是外道裏面講的「我」,和佛講的沒有我,這兩個定義不是完全一樣?比如說我的佛性,我的佛性不是緣起的,我的佛性如果不是緣起的話,那就說不緣起的話就沒有生滅;那外道他說這個我沒有緣起,那佛說沒有我,沒有緣起和沒有我這個區別在那裏?
答:佛法裏面說沒有我,外道說有我,外道說有我是說我能控製一切,他有這麼一句話。這控製一切的這個就是我,是這樣的意思。但是他這個我呢!是常住不壞的,是這樣的。那麼佛法裏面說佛性,佛性有兩種說法,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就是,不是由緣起的,不是由緣起的那是什麼呢?就是如來者諸法如義,就是這個意思,不是緣起的。那是剛才我們說一切因緣生法都是自性空的,自性空是離一切相的,這件事是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這就是佛性。佛只是這麼說,佛沒有說這個東西它能控製一切,有主宰性的,佛沒有這麼說,也沒有說這是我,也沒有說。譬如說是我們到天上去,不是這個空的到天上去,不是這個意思。是你要做善法,你這個善業使你能到天上去。說是我到阿彌陀佛國去,你一定要有淨業,有念阿彌陀佛的法門修行的淨業,才能使令你到阿彌陀佛國去,不是那個畢竟空,那個空能到阿彌陀佛國去,他能叫你到阿彌陀佛國去,不是這個意思。說我到叁惡道去,那是你的罪業要你到叁惡道去的,不是因爲「我」,不是!也不是因爲那個空。空,一切法是平等的,是無來無去的,空裏面無有法可得,不可能說這個空從這裏到那邊去,沒有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佛法中說這個空的佛性,和那外道的我,沒有等號的,不能說一樣的,不能這麼說。那麼這個畢竟空寂,我們爲什麼稱之爲佛性呢?其實稱之衆生性也可以,它沒有障礙,這個畢竟空寂沒有障礙,你願意做善法他也隨順你、你願意做惡他也隨順你,他沒有鑒別,沒有去主宰,沒有這個事情,這個空,所以和那個我是有差別。所以佛法裏面說的,是指你的行爲、你的思想,來決定你是做人、做天、還是做佛,是這樣的意思,所以不能說我。其實外道說的我,那個意思是說我到天上去,其實這個話不合道理,「我」不能到,一定要有這個業力,你一定要有功德力,你才能到天上去;你一定要有罪業才能到地獄去,不是這個「我」,不是的!原因不是我,所以你執著那個我是不合道理的,這是一個佛性。
第二種佛性呢,是我們要發無上菩提心,我誠懇的願意成佛我想要成佛,你有這堅定的願力,有這願力以後,你能夠去修六波羅蜜,這時候造成這個力量這就是所說的因緣。這是有爲法,這是因緣所生法,這也是佛性。你能成佛不是因爲那個畢竟空,是因爲你這個動力,是你發無上菩提心的願,然後修六波羅蜜有行,有願、行,這時候你功德圓滿你就可以成佛了,這個也叫做佛性。說我不願意成佛,我願意得阿羅漢,那你用這個心情去修功德,那麼將來得阿羅漢道,這個人就沒有這個佛性了,但那個畢竟空上是有,畢竟空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約那個說的,是這樣子。
問:前幾日長老提到如有人寄你一百萬美鈔,因爲錢財也是畢竟空,所以一百萬美金還是沒有的好。但是如有道場缺錢,如來向我們居士化緣,或者我想買車輛去南灣,或去新墨西哥州聽妙境講開示,妙境的開示,我就須要那一百萬美鈔,我就須要來幫助實現我的美夢。所以在下不才,認爲雖一切法畢竟空寂,但還是有那一百萬美金好。
答:我的想法是那樣,如果你是爲了護持佛法,你去拿到一百萬美鈔的,那又不同,那又不同。但是有了一百萬美鈔,你是不是會護持佛法呢?那又不一定,又不一定。
我再說一個事情,發無上菩提心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可以做國王,他能來做國王,他做國王和沒有發菩提心的凡夫做國王,有什麼差別?我認爲有差別。譬如說,不是我想象的事情,在經裏面說出來這個事情。就是這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有其他的國家來侵略這個國家,發動軍隊要來侵犯這個國家,那麼做國王的這個菩薩他怎麼辦呢?他不抵抗。敵人率領軍隊到這裏來他就讓位,這菩薩就下臺了。他對他周圍的大臣他說:一樣,我做國王和敵人在這裏做國王一樣,我現在就我下野,我去做老百姓,請敵人的國王在這做國王,你們就爲他服務,就好了。不要因爲保持我的王位,我下令有戰爭去殺人,我不做這個事情。這麼樣他就走了;如果不是菩薩,不是菩薩的時候,都是有我、我所,有貪瞋癡,有貪瞋癡不可能把王位讓給別人,也不可能的!有貪瞋癡,有我、我所都是要保護自已,要滿足自己的虛妄分別的願,不可能把這些所愛的東西送給別人的,不可能做這件事。那麼你現在說這個可以拿一百萬美鈔好,這樣子可以護持佛法,那我也同意,我也同意這件事,但是爲了護持佛法有一百萬美鈔是好。但是我還是說這句話,沒有一百萬好!沒有一百萬的時候,你不會因爲有這一百萬有其他很多很多的妄想,你若能放下安心的修學聖道,這一百萬是沒有問題的,是沒有這個問題的。這個事情我們這麼說,如果你真誠的要修學聖道,你真誠的修學聖道,那一百萬美鈔會來的,你沒有一百萬當然不會去做這件事,但是那一百萬會來的,不用耽心這件事,不用耽心,這是我的想法。
你用這個理由,護持佛法有一百萬,還好,我也同意。但是你若說我先拿到一百萬以後,我再出家,這個不須要!爲什麼不須要?因爲你可能拿到一百萬,我又不出家了,我看有可能是這樣子。
問:長老總是提到要我們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然後乘願再來度化衆生,但在這講求速率的時代,我們幹脆就在此娑婆世界,于千百億應化身佛學習切磋,然後當下度化衆生,何必繞一大圈去阿彌陀佛國,再返回紅塵,實現度生的願呢?
答:娑婆世界千百億化身佛,應該是有,但是實在我們都不知道誰是佛?有可能這裏面有佛,有佛的應化身在這裏,但是我們不認識,他也不會向你說他是釋迦佛再來。他若說他是釋迦佛再來,那個人不是!不是!我們也不知道誰是應化身佛,不知道呢,你說我同這個佛學習切磋,這句話很難兌現,很難兌現。在這裏跟佛來學習,你這個願望是對的,但事實上是很難找到佛,你很難。如果說那個人我有神通,我就是佛,你也可能相信嗎?我看你可能也不相信,就算是你跟他去學習佛法,那個事都靠不住的,我認爲多數是靠不住的。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多數自己沒有正見,你不認識這個人是佛,不認識,所以你學習佛法這件事靠不住的,靠不住的。並且是那樣子,說是我跟他學習佛法,可能沒有學幾天就還俗了,還有可能的。
頭些日子有一個新加坡來的人,他要跟我出家,跟我出家我說你父母同意嗎?他說同意,然後他和父母聯絡一下重新約會,約會要我去臺灣的時候,在臺灣同他們見面這件事都是辦到了。辦到了,又見面了,我就問他,我說:你兒要出家,你同意嗎?說:我同意!但是緩一年再出家,不是現在就出家。我說:我也同意,你說緩一年,我也同意。我也同意,但是我也不一定同意,什麼理由呢?我說理由,你聽聽!你同意他出家,你爲什麼同意他出家?他說:佛法好嘛!學習佛法修學聖道,可能會得阿羅漢也好,或者是得無生法忍也好嘛!我說:哦!你同意這樣子啊?你若同意這樣做的話,那麼讓他緩一年,緩這一年在這個十二個月裏面他可能不出家了,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原因不出家了。不出家,就不能夠像你剛才說的學習佛法,能得聖道這些事都辦不到了,這事你同意不同意?不能夠學習佛法了,這和你原來的同意他出家的這意願有點違反了,你還同意他出家嗎?你還同意緩一年嗎?他不說了,他不出聲。這個我在想啊!只是一時的學習佛法有出家的意願,能夠發心出家,真是要發心出家,很難得!很難得!但是不能保證他這個心不變,一直能修學聖道不能保證這件事。不能保證這件事,怎麼說呢?怎麼不能保證這件事呢?
第一個,你出家以後,你拜這個法師做師父,他可能會告訴你,修這個不淨觀;人誰也不要恥笑誰,人從無始劫來就是這樣子嘛!所以都是有欲,但是初發心出家了以後,這時候只是想到出家好,我能得聖道只想到出家好,沒有想到我心裏面還有欲。那麼出家以後,有可能那個師父告訴你修不淨觀,就會來對治這個欲,它是障道因緣,對治這個欲。師父若是這麼教導你,你若能認真的去修這個不淨觀,那也就沒有問題,認真的修就能把內心的欲調伏了,調伏就不可能再還俗的。他繼續的修學聖道是有可能會得聖道的,是這樣子。
但是若是你不肯修,你雖然是發心出家了,有心得聖道,但是你師父告訴你修不淨觀,你不修;你不修你內心的欲就不能調伏,不能調伏,不能調伏,就有可能會還俗的,就有可能會還俗,有這個事情。但是若是說出家了以後,那個師父根本沒有提這件事,沒有叫你修不淨觀,那你更不會有修不淨觀。那你說我師父沒有教,我自己主動的自動地會修不淨觀嗎?若能自動的修不淨觀那也可以,恐怕也不能自動的修,你若不修你的煩惱不能調伏,不能調伏還是有可能會還俗的,就是這樣子。
所以你現在說娑婆世界千百億應化身佛,跟他學習佛法,若真能夠這樣也很好,因爲那人是佛,他決定會如法的教導你,但是你是不是能接受教授,這個事也不一定。所以,這樣子,你說不要繞一大圈到阿彌陀佛國,這句話說的不對,若是我們能夠…這還是有一樣的問題,你不受到欲的障礙,你能夠誠心的修學淨土法門,那有可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到阿彌陀佛國跟阿彌陀佛學習;到阿彌陀佛國沒有欲的問題,沒有欲的問題。所以到阿彌陀佛國,一定決定能學習佛法、能得無生法忍;若是我不到阿彌陀佛國,在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不一定,就算是你是拜了一個善知識做師父,也是不決定。
佛滅度後不久發生一件事,就是阿難尊者帶領了叁十個新發心的比丘,新出家的比丘到南天竺走了一圈通通都還俗了,叁十個比丘通通還俗了。回來的時候,阿難尊者回來的時候,同迦葉尊者見面的時候,迦葉尊者立刻呵斥這件事,阿難尊者已經得阿羅漢了,不是一般的凡夫比丘,迦葉尊者也是大阿羅漢,只是那樣的聖者都還有這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也有比丘還俗的,也有比丘還俗的,不容易,你修學聖道的事情不是那麼容易。所以這上面說,你說要同千百億應化身佛去學習佛法,何必繞一大圈到阿彌陀佛國去啊!
若是佛教徒真能這樣做,那釋迦牟尼佛可不必講,不必開示我們往生淨土的法門,可以不必講這句話。
問:如此我們想去洛杉矶面會父母,直接從美國去就好,何必坐飛機去臺灣、香港繞一圈再回美國,所以往生阿彌陀佛國之法門,是否專爲前日長老說「別人發脾氣,我不發脾氣,這樣就著了我相」,我不發脾氣本是好事,長老如果還不滿意,是不是我幹脆也跟對方一起發脾氣,這樣就不著我相了。
答:對!如果說是看別人都發脾氣,我不發脾氣,你若這樣當然是有我相,是有我相的事情。但是表面上,從事實上看呢!也是有這個情形,這個人不發脾氣,但是那個人發脾氣,也是有這件事。但是你若執著這件事,我不發脾氣,你們都發脾氣,那就是有我慢,這也是個問題!你這個譬喻我是看明白了,但是說一定不要繞圈,不要往生阿彌陀佛國呢,有的人也可以,有的人不願意生阿彌陀佛國,他願意在這裏修四念處得無生法忍,那我也同意,也是同意的!
問:還是長老有更圓滿的方法要教我們做。
答:我沒有法,我無有少法來開示給別人的,沒有這個事情。
問:兩個坐襌的問題。坐襌時能清晰明確的了知,能觀的心于所守的緣,所守的緣是不同,此等名色分別之境界,于心一境性有何差別?
答:這個心一境性在講解襌定的書裏面,是指已經成功的人,已經成功,已經得定的人,或者得到欲界定,或者得到未到地定,或者初襌、二襌、叁襌、四襌,這時候叫做心一境性。
初開始用功的人,心裏面有很明了能觀的心,和所緣的境,這時候不能說是已經得定,不能這麼說;雖然有一時的心裏面寂靜住,很快的又散亂又失掉了,所以還是有差別的,差別就是那心一境性是有力量,外面不管有什麼動亂的境界,但是他那心一境性不失掉,那就是有力量。我們初開始這個能緣的心、所緣的境,明了的這樣相續住,沒有力量隨時會失掉的,這是它的差別。
問:坐襌的時候無名言相、無觀念、無名字的境界,無名言相的境界,尚感覺身觸的存在,表示在無名言相時,尚有前五識的存在。
答:這個無名言相,如果你內心裏面第六識,真實達到無名言相的境界,就不可能還有前五識存在。你說是坐襌時無名言相的境界,你還有身觸的存在,這句話有點問題,有點問題。
問:解說無名言相時,前五識是不存在的,請問師父如何解釋?
答:這個前五識能夠現起,它要以阿賴耶識爲依止、末那識和六識爲依止,前五識才能現起。如果是阿賴耶識我們不說,末那識也不說,就說第六識;第六識如果無名言相的時候,前五識就沒有依止了,沒有依止的時候前五識不能動,這理由就是這樣子。
怎麼知道是有第六識的依止呢?因爲前五識和境界接觸的時候,同時有一個第六識和前五識同時的接觸境界,所以那就知道有第六識做它的依止處。如果第六識沒有名言相的時候,那就是入定了,入定了的時候,前五識不能動,第六識不給它做依止處,所以它不能動,原因就是這樣。若是第六識有名言相的時候,那麼前五識隨時可以動,那這事又不一定,也不一定。如果你特別的專注的思惟一件事,這時候是有名言相,但是前五識也不容易動,也還是不容易動的。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7》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