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8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羅蜜中義,爲他人說,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勝于前善男子、善女人功德。所從聞般若波羅蜜,當視其人如佛,亦如高勝梵行人。

  

  「複次,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羅密多羅蜜中義,爲他人說,開示、分別,令易解」,這下面是第叁科「舉經卷與他格量爲他解釋其義」,是分叁科,第一科先說這樣做是很殊勝的。

  

  「複次,憍屍迦!」這是佛又對憍屍迦說:「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我們對佛法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羅蜜中義」,這個「如」就是無差別的意思。般若波羅蜜中的道理,你「爲他人說」,爲他人「開示、分別」令他容易明白,但是沒有錯誤,「如般若波羅蜜中義」。「是善男子、善女人勝于前善男子、善女人功德」,比前面的校量功德,比那位善男子、善女人的功德多。

  

  「所從聞般若波羅蜜,當視其人如佛」,這是贊歎我們對《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應該努力的學習,要學習這部經。「當視其人如佛,亦如高勝梵行人」,這位學習《般若波羅蜜經》的人,就如同這個高勝梵行的人,下邊有解釋這句話。

  

  何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即是佛,般若波羅蜜不異佛,佛不異般若波羅蜜。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及高勝梵行人。高勝梵行人者,所謂阿惟越致菩薩摩诃薩,亦學是般若波羅蜜,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聲聞人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羅漢道。求辟支佛道人學是般若波羅蜜,得辟支佛道。菩薩學是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以是故,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供養現在佛,恭敬、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當供養般若波羅蜜。

  

  「何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即是佛」,下面第二科解釋殊勝的原因,分兩科。第一科,「明般若能生叁世諸佛」。什麼理由這樣說呢?「當知般若波羅蜜即是佛」,我們應該明白這個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就是無量功德圓滿的佛。「般若波羅蜜不異佛」,和佛是無差別的;「佛不異般若波羅蜜」。爲什麼這樣講呢?「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般若波羅蜜就是佛,什麼理由呢?就是過去的諸佛、未來的諸佛、現在的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的學習,而後成就無上菩提的,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就是佛。我們向佛學習然後才能得聖道,然後才能得無上菩提;現在這裏說從般若波羅蜜中學習得無上菩提,所以般若波羅蜜即是佛。

  

  「及高勝梵行人」:高勝梵行人,也是從般若波羅蜜中學而成就的,什麼叫做高勝梵行人呢?「所謂阿惟越致菩薩摩诃薩」,就是不退轉地的菩薩,這個不退轉就是所成就的道力,學習般若法門所成就的正道不失掉;成就了以後永久也不失掉,這就叫做高勝梵行人。這位高勝梵行人「亦學是般若波羅蜜」,他也是學習這個般若法門,「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這樣學習而成就的。

  

  「聲聞人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羅漢道」,那麼前文曾經解釋過,就是發出離心的人,就是有這樣的意願,他想要從生死苦惱裏面解脫出來,到涅槃那裏去,有這樣意願的人就叫做「聲聞人」。聲聞人,「聲」就是佛的法語,佛爲我們宣說般若波羅蜜的法語叫做「聲」;「聞」就是學習,學習佛說的妙法,就叫做「聲聞人」。「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羅漢道」,就得無生無滅的聖道了,就是阿羅漢。從《阿含經》裏面看、從這《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裏面看,就是還要有戒、還要有定、還要有這個「慧」,就是般若波羅蜜。這般若波羅蜜不應該是單獨的從這裏得聖道,還應該前面有戒、還應該有定。戒能幫助我們得定,定能幫助我們得般若波羅蜜,有般若波羅蜜幫助我們見第一義谛,這個次第是這樣子的。但是見第一義谛才算是得解脫,可不是戒能見第一義谛,也不是定能見第一義谛的,戒、定這兩個方法不能見第一義谛,但是能幫助般若波羅蜜見第一義谛,所以也還是必須要有戒、要有定。可是見第一義谛,還是般若波羅蜜,不是戒、也不是定,所以佛就這樣,單獨的贊歎般若波羅蜜的重要。

  

  我們頭幾天也講過這個正法、像法、末法。這個「正法」的時候,那個時代的佛教徒很多很多的都能得聖道,到「像法」的時候就是少了,但是這個時候的人呢,有戒、也有定。像法時代的佛教徒,多數有戒、也有定;但是般若波羅蜜開始少了,學習般若波羅蜜的開始少了,所以得聖道的人也開始少了。到了末法時代呢,戒、定、慧都少了,所以就是不能說得聖道了。所以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特別的贊歎般若波羅蜜,原因也就是在這裏。因爲佛教徒由佛在世的時候開始殊勝,但是後來越來越少,後來就沒有了,所以這裏特別的單獨的贊歎般若法門。

  

  「聲聞人,學是般若波羅蜜,得阿羅漢道」:得阿羅漢道,也是要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求辟支佛道人,學是般若波羅蜜,得辟支佛道」,佛教徒裏面有不同于聲聞人的人,他也是要學習聖道最後得涅槃的,但是他是叫做獨覺、辟支佛。「辟支」翻個獨;「佛」就是覺,翻個獨覺。這個人呢?也是學是般若波羅蜜得辟支佛道的,那和聲聞人有什麼不同呢?在因地的時候,栽培善根的時候和聲聞人無差別,同樣的戒定慧這樣學習。這樣學習,但是這個人有高慢心,這是從《瑜伽師地論》的學習上知道這件事,在其他的經論上很少看見這句話。他有高慢心,就是我成道的時候,我不要有老師,他有這樣的意願,他有這樣的意願,那也就如願,就成功了。所以得道的時候,成辟支佛道的時候是沒有老師的,沒有老師就是自己就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叫做獨覺。他沒有老師就能夠覺悟這樣的道理,原因在什麼地方?雖然說是他自己發願,但是事實上呢!就是善根栽培得勝,栽培得特別殊勝,所以沒有人啓示他、警覺他,他自己看見那個春天的境界,春夏秋冬的變化無常的境界,他就覺悟一切法是畢竟空的,就覺悟了這個般若波羅蜜,所以叫做獨覺。「求辟支佛道人」,也是學是般若波羅蜜,得辟支佛道,不同于聲聞人。

  

  「菩薩學是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以是故,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供養現在佛,恭敬、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這個下邊這是第叁種佛教徒,「菩薩學是般若波羅蜜」,就是不同于聲聞人,也不同于求辟支佛道的人,他什麼地方不同呢?就是有大悲心,他感覺到衆生不明白佛法,在世界上迷迷糊糊的,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感覺到這些人可憐憫,他發了大悲心,也同樣是要學習戒定慧,但是這個大悲心不同于聲聞人,也不同于辟支佛道的人。他也是學習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菩薩位就是得無生法忍,這個得入菩薩的初極喜地、離垢地,有十個階級,那就是菩薩的位,也是見第一義谛。「菩薩學是般若波羅蜜」,這是從暖、頂、忍、世第一到初極喜地開始入菩薩位。

  

  「以是故,憍屍迦」,因爲前面這叁種佛教徒,有聲聞人、求辟支佛道的、求菩薩道的,佛教徒雖然很多,可是分這叁類。分成叁類,我們一般的說呢,聲聞人求辟支佛道,叫做小乘;或者聲聞人叫做小乘,求辟支佛道叫做中乘,菩薩就是大乘。但是學習般若波羅蜜是共同的,不是各別的。「以是故」,因爲這樣的原因。「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供養現在佛,恭敬、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當供養般若波羅蜜」,這般若波羅蜜,一切佛教徒想要得聖道,沒有例外的,共同地要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所以般若波羅蜜我們應該學習,我們應該供養佛,但是也應該供養般若波羅蜜。

  

  我見是利,初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作是念:誰有可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依止住者?憍屍迦!我于一切世間中,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婆羅門中,不見與我等者,何況有勝者。又自思念:我所得法,自致作佛,我供養是法,恭敬、尊重、贊歎,當依止住。何等是法?所謂般若波羅蜜。

  

  「我見是利,初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作是念:誰有可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依止住者」,這是第二科「明般若獨是佛依止」。「我見是利」,釋迦牟尼佛自稱爲我。我,以清淨深奧的大智慧,見到般若波羅蜜對于佛教徒的利益的殊勝、重要。「初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時候,佛成道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得無上菩提的時候,就是初開始的時候。「作是念」,心裏面曾經這樣憶念。「誰有可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是那一個地方、那一個人是我可以供養他、恭敬他、尊重、贊歎的呢?「依止住者」,他做我的住處。我們說住處,用我們的生活習慣,就是一個地方,或者一個房子,或者是一個樓,或者是一個地方,就是我們在那個地方居住,叫做住。但是修聖道的人,他不是在這兒住,不是這個身體在那兒住,算是住;是他的心、他的大智慧依止處,他在那個地方住,是他的心在那個地方住。修止觀的人應該是熟悉這件事,就是他修止觀的時候,他要有個所緣境,那個所緣境是依止處,就是住在那裏。現在是佛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時候,他的那一念清淨心,那個般若的那一念清淨心,在何處住呢?

  

  「憍屍迦!我于一切世間中,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婆羅門中,不見與我等者,何況有勝者」,這先解釋「誰有可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者」,先解釋這句話。我于一切世間裏邊,「若天、若魔、若梵」:「若天」,就是人間的人在這裏沒有列出來,只是列出來天。這個「天」,看下邊的魔、梵,那麼這個天應該是欲界天,欲界六種天。「若魔」,就是欲界六天的最高的那一層天,就是魔王的住處,魔王在那裏。魔王是欲界的他化自在天,他是得了未到地定的,魔王是得未到地定的,還有這個境界的。「若梵」,梵就是離欲了。欲界的人、欲界的天都是有欲的,這個超…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