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了欲,到了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都沒有欲了,所以叫做梵,梵就是清淨的意思。「若沙門、婆羅門中」,這個沙門、婆羅門指人間的人了。人間的人,我們尊重一點去說呢,這些沙門和婆羅門就是有思想的人,和一般人是不同了一點。
我今天有個妄想,就是印度人,除了佛法以外,有很多外道。我們用「外道」這兩個字去稱呼他們,也是很恰當的,就是佛法以外他們也有道,當然和佛法的道是不同。其中,我要說什麼話呢?印度的外道,有的外道他們得到了四禅八定,他們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得到了無色界的四空定。這些人若是有因緣接受佛陀的教化,他們在禅定裏邊立刻地得阿羅漢道,有這種能力。這個印度人能得阿羅漢。這個外道得四禅八定這件事,我們回頭來看看中國人有沒有人得四禅八定?好像沒有。我們看孔夫子,也不像是得四禅八定的人,也不感覺到。怎麼知道呢?孔夫子有兒子,孔夫子還把他的夫人請走了。那麼當然,孔夫子是一個很有道德的人、有大智慧的人,但是沒有得四禅八定,沒有。我看,孔孟子也是沒有;我看文王、武王、周公也不像是得四禅八定的人,也不像;我看那個老莊也不像,不像是得四禅八定的人。呂洞賓?也有可能有一點定,因爲他有點神通,應該有一點定。有一點定,後來好像也是和佛教有一點關系,也可能轉爲佛教徒了吧?我說古代,呂洞賓是唐朝,古代的時候,在書本上的記載看不見,看不見這個記錄。
現在這裏說「若梵」,這是印度得四禅八定的人。「若沙門、婆羅門中」,這就是人間的人,也可能這些人有四禅八定,也可能沒有。「不見與我等」,釋迦牟尼佛說: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裏邊的人,不看見有一個人和佛平等的,沒有這個境界。「何況有勝者」,何況有更殊勝的呢?都沒有了。平等的都沒有,還能有超過佛的?也是沒有的。
「又自思念:我所得法,自致作佛,我供養是法,恭敬、尊重、贊歎,當依止住」,這下面,就把前面這兩句話都回答了。「又自思念」,佛又自己思惟、憶念這件事。「我所得法,自致作佛」,我得到這個法以後,我就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是這樣子。「我供養是法」,沒有等者、也沒有聖者,我供養誰呢?我就供養這個法。「恭敬、尊重、贊歎,當依止住」,我就依止這個法,做我的清淨的智慧的住處。
「何等是法」,這個法,「我供養是法」,這個法;「我所得法」,這個「法」究竟是什麼呢?「所謂般若波羅蜜」,就是指這個般若波羅蜜法。這個般若波羅蜜是個智慧,這個智慧是怎麼成就的呢?就是觀第一義谛,一天一天地這樣學習、這樣修行,最後圓滿的時候,就是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諸法實相,也就是第一義谛。
這段文的大意應該算是講完了,但是還可以有一個問題。我們說這個阿羅漢,這阿羅漢,這一切聖人,他的心在什麼地方住?這些聖人從得須陀洹果開始,從初開始得無生法忍的時候開始,他的心如果在無分別的時候,他就在第一義谛那裏住,他去思惟因緣所生法,就到了第一義谛,他的心就在那裏住。在那裏住,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是能住,第一義谛就是所住;但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無分別,他沒有去分別這是能住、這是所住,所以就沒有能、所的差別。在能住這一方面,叫做般若波羅蜜;在所住那一方面,就是勝義谛,就是第一義谛。那麼這就叫做依止住。阿羅漢也是這樣子、辟支佛也是這樣子、佛也是這樣子,但是有一點問題,就是阿羅漢和辟支佛入涅槃的時候,把這個生命體棄舍了,不要了。他不要了呢,那個時候叫做涅槃,他住在那個不生不滅那個地方。現在,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不說住涅槃,他說住在般若波羅蜜,住在這裏,和那個阿羅漢、辟支佛入涅槃的時候,有什麼差別呢?
這個,可以說有兩個差別:一個呢,入了無余涅槃的阿羅漢和辟支佛,他棄舍了這個身體,他就和我們人有距離了。有距離了,我們沒有辦法和他溝通,也不能聯絡,他也不睬我們了。這個佛不是這樣子,佛有大慈悲心,他還保留他的身體。保留這個身體,就可以和我們見面,也可以談話。所以,他不到涅槃那兒去住,他在般若波羅蜜在這裏住,所以這個地方有一點差別。他怎麼樣就是住在這個般若波羅蜜,這個第一義谛這裏呢?他就是從因緣所生法這裏,從這裏觀察它是畢竟空,就住在第一義谛這裏了;不是離開了一切有爲法,去住第一義谛。那個阿羅漢和辟支佛,他是離開了有爲法,去住在第一義谛;佛不離開有爲法,住在第一義谛,就是這個地方有點兒差別。差別,我說是兩個原因,實在還又是一個原因,就是佛有大悲心,他一直地他不忘衆生苦,所以他不到涅槃那裏去。所以說,「當依止住。何等是法?所謂般若波羅蜜。」
憍屍迦!我自供養是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贊歎已,依止住,何況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不供養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贊歎,華香璎珞乃至旛蓋?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诃薩,諸菩薩摩诃薩中生諸佛。以是故,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若求佛道,若求辟支佛道,若求聲聞道,皆應供養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
「憍屍迦!我自供養是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贊歎已,依止住,何況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不供養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贊歎,華香璎珞乃至旛蓋?」這下面是第叁科,結束這一段,勸我們這樣學習。
佛又招呼憍屍迦:「我自供養是般若波羅蜜」,就是佛已經功德究竟圓滿了,他還是自動地來供養這個般若波羅蜜。「供養」,實在就是恭敬、尊重的意思。「恭敬、尊重」,也就是贊歎的意思。「依止住」,他的心安住在那裏。我們平常的人,假設在佛法裏面肯用功的話,有可能會靜坐、也修止觀。但是我們若和別人心裏面一想什麼什麼事的時候呢,裏面那個寂靜的境界就沒有了。我們和別人一說話,心裏就得要想,心裏面去思惟,才能夠說話。但是,一思惟、一說話呢,內心裏面的寂靜住沒有了,就不寂靜了。
昨天,有人提出個問題,就是內心裏面沒有名言相的時候,前五識就不能動了,就是這個問題。那麼,現在佛依止住在諸法實相,在第一義谛這裏住,佛同時還現身說法、廣度衆生的,還有這回事。那是不是他的心就離開了第一義谛,跑到世俗谛來了呢?是不是也是這樣?不是,佛不是。佛這個地方就是不可思議,這個有分別的境界和無分別是同時的,是同時的。我們修行的不夠,不能同時;我若分別的時候,無分別的境界沒有了,不是同時的。所以,這上面說:「我自供養是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贊歎已,依止住」在那裏住。「何況善男子、善女人」,何況你們沒有成佛的人,這些善男子、善女人。但是,雖然沒有成佛,但是有廣大的意願,「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這樣的願。「而不供養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贊歎,華香璎珞乃至旛蓋」呢?更應該尊重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了。何況,你若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不尊重般若波羅蜜,怎麼能得無上菩提呢?
「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诃薩,諸菩薩摩诃薩中生諸佛」,爲什麼對般若波羅蜜要這樣尊重呢?「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诃薩」,所以要尊重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生諸菩薩摩诃薩」,也應該那麼說,就是「生諸菩薩摩诃薩」,從般若波羅蜜的修行、從般若波羅蜜的學習,你就能得無生法忍,所以就生諸菩薩摩诃薩。所以這個地方的「諸菩薩摩诃薩」,應該是指已證聖道的菩薩,不是凡位菩薩了。「諸菩薩摩诃薩中生諸佛」,諸菩薩摩诃薩雖然是得無生法忍了,功德還沒有圓滿,還要繼續努力地修學聖道,最後功德圓滿就成佛了,所以說「諸菩薩摩诃薩生諸佛」。
「以是故」,由這個理由。「憍屍迦!善男子、善女人,若求佛道,若求辟支佛道,若求聲聞道,皆應供養般若波羅蜜,恭敬、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就是最後結論,我們應該尊重這般若波羅蜜,不管你是求佛道也好、求辟支佛道也好、求聲聞道佛道也好,都應該尊重般若波羅蜜。你尊重般若波羅蜜,你就可以成功了,可以得聲聞道、辟支佛道、得無上菩提。我不尊重,不尊重,這件事都是不成功的。
這個〈舍利品〉到這裏應該是講完了。講完了呢,我心裏面還想講一個故事,講一個故事,我們就可以圓滿。
佛在世的時候,一天的早晨,我們看佛,佛是不睡覺的,釋迦牟尼佛是不睡覺的。有衆生可度的時候,佛就是說法,不然佛就入定。其實佛沒有出入定的問題,但是表現出來的威儀,有時候坐在那裏,有時候也在經行,但是佛的內心沒有離開定,是這樣子。
那麼這一天早晨的時候,阿難尊者就到佛這裏請問:昨天晚間,昨天,就是夜間,佛這裏放大光明,這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事情呢?佛說:是天上有五百天子到這兒來聽法。到這兒來,佛爲他們說法,得了初果須陀洹。這是什麼因緣呢?佛說:在迦葉佛末法時代,看那文上的意思,可能是有一個大壞蛋,還是有權力的人,把佛法完全毀滅了。他沒有說這句話,但是看出來是這樣子。而這個時候呢,大概在這件事之前,佛法還沒有完全毀滅,這個時候有兩個婆羅門,兩個婆羅門到寺院裏邊聽比丘說法,就受了八關齋戒。受了戒,這兩個婆羅門:一個婆羅門是求生天,我爲什麼要受八關齋戒呢?我希望生到天上去;另外一個婆羅門受八關齋戒的目的,想要做國王。兩個人一樣的受八關齋戒,但是目的不同。
受完戒以後,就回家去了。回家去了,這個希望生天的這個婆羅門呢,回到家去和他的太太,他太太就勸他,或者是叫他,叫他吃飯,要吃晚飯。他說:我已經到佛教的寺廟裏受八關齋了,晚間不…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