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罗蜜中义,为他人说,开示、分别,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胜于前善男子、善女人功德。所从闻般若波罗蜜,当视其人如佛,亦如高胜梵行人。
「复次,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罗密多罗蜜中义,为他人说,开示、分别,令易解」,这下面是第三科「举经卷与他格量为他解释其义」,是分三科,第一科先说这样做是很殊胜的。
「复次,憍尸迦!」这是佛又对憍尸迦说:「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我们对佛法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罗蜜中义」,这个「如」就是无差别的意思。般若波罗蜜中的道理,你「为他人说」,为他人「开示、分别」令他容易明白,但是没有错误,「如般若波罗蜜中义」。「是善男子、善女人胜于前善男子、善女人功德」,比前面的校量功德,比那位善男子、善女人的功德多。
「所从闻般若波罗蜜,当视其人如佛」,这是赞叹我们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应该努力的学习,要学习这部经。「当视其人如佛,亦如高胜梵行人」,这位学习《般若波罗蜜经》的人,就如同这个高胜梵行的人,下边有解释这句话。
何以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即是佛,般若波罗蜜不异佛,佛不异般若波罗蜜。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高胜梵行人。高胜梵行人者,所谓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亦学是般若波罗蜜,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声闻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罗汉道。求辟支佛道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得辟支佛道。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得入菩萨位。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供养现在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当供养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即是佛」,下面第二科解释殊胜的原因,分两科。第一科,「明般若能生三世诸佛」。什么理由这样说呢?「当知般若波罗蜜即是佛」,我们应该明白这个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就是无量功德圆满的佛。「般若波罗蜜不异佛」,和佛是无差别的;「佛不异般若波罗蜜」。为什么这样讲呢?「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般若波罗蜜就是佛,什么理由呢?就是过去的诸佛、未来的诸佛、现在的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的学习,而后成就无上菩提的,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就是佛。我们向佛学习然后才能得圣道,然后才能得无上菩提;现在这里说从般若波罗蜜中学习得无上菩提,所以般若波罗蜜即是佛。
「及高胜梵行人」:高胜梵行人,也是从般若波罗蜜中学而成就的,什么叫做高胜梵行人呢?「所谓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就是不退转地的菩萨,这个不退转就是所成就的道力,学习般若法门所成就的正道不失掉;成就了以后永久也不失掉,这就叫做高胜梵行人。这位高胜梵行人「亦学是般若波罗蜜」,他也是学习这个般若法门,「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这样学习而成就的。
「声闻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罗汉道」,那么前文曾经解释过,就是发出离心的人,就是有这样的意愿,他想要从生死苦恼里面解脱出来,到涅槃那里去,有这样意愿的人就叫做「声闻人」。声闻人,「声」就是佛的法语,佛为我们宣说般若波罗蜜的法语叫做「声」;「闻」就是学习,学习佛说的妙法,就叫做「声闻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罗汉道」,就得无生无灭的圣道了,就是阿罗汉。从《阿含经》里面看、从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面看,就是还要有戒、还要有定、还要有这个「慧」,就是般若波罗蜜。这般若波罗蜜不应该是单独的从这里得圣道,还应该前面有戒、还应该有定。戒能帮助我们得定,定能帮助我们得般若波罗蜜,有般若波罗蜜帮助我们见第一义谛,这个次第是这样子的。但是见第一义谛才算是得解脱,可不是戒能见第一义谛,也不是定能见第一义谛的,戒、定这两个方法不能见第一义谛,但是能帮助般若波罗蜜见第一义谛,所以也还是必须要有戒、要有定。可是见第一义谛,还是般若波罗蜜,不是戒、也不是定,所以佛就这样,单独的赞叹般若波罗蜜的重要。
我们头几天也讲过这个正法、像法、末法。这个「正法」的时候,那个时代的佛教徒很多很多的都能得圣道,到「像法」的时候就是少了,但是这个时候的人呢,有戒、也有定。像法时代的佛教徒,多数有戒、也有定;但是般若波罗蜜开始少了,学习般若波罗蜜的开始少了,所以得圣道的人也开始少了。到了末法时代呢,戒、定、慧都少了,所以就是不能说得圣道了。所以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特别的赞叹般若波罗蜜,原因也就是在这里。因为佛教徒由佛在世的时候开始殊胜,但是后来越来越少,后来就没有了,所以这里特别的单独的赞叹般若法门。
「声闻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罗汉道」:得阿罗汉道,也是要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求辟支佛道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得辟支佛道」,佛教徒里面有不同于声闻人的人,他也是要学习圣道最后得涅槃的,但是他是叫做独觉、辟支佛。「辟支」翻个独;「佛」就是觉,翻个独觉。这个人呢?也是学是般若波罗蜜得辟支佛道的,那和声闻人有什么不同呢?在因地的时候,栽培善根的时候和声闻人无差别,同样的戒定慧这样学习。这样学习,但是这个人有高慢心,这是从《瑜伽师地论》的学习上知道这件事,在其他的经论上很少看见这句话。他有高慢心,就是我成道的时候,我不要有老师,他有这样的意愿,他有这样的意愿,那也就如愿,就成功了。所以得道的时候,成辟支佛道的时候是没有老师的,没有老师就是自己就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叫做独觉。他没有老师就能够觉悟这样的道理,原因在什么地方?虽然说是他自己发愿,但是事实上呢!就是善根栽培得胜,栽培得特别殊胜,所以没有人启示他、警觉他,他自己看见那个春天的境界,春夏秋冬的变化无常的境界,他就觉悟一切法是毕竟空的,就觉悟了这个般若波罗蜜,所以叫做独觉。「求辟支佛道人」,也是学是般若波罗蜜,得辟支佛道,不同于声闻人。
「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得入菩萨位。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供养现在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这个下边这是第三种佛教徒,「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不同于声闻人,也不同于求辟支佛道的人,他什么地方不同呢?就是有大悲心,他感觉到众生不明白佛法,在世界上迷迷糊糊的,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感觉到这些人可怜悯,他发了大悲心,也同样是要学习戒定慧,但是这个大悲心不同于声闻人,也不同于辟支佛道的人。他也是学习般若波罗蜜,得入菩萨位,菩萨位就是得无生法忍,这个得入菩萨的初极喜地、离垢地,有十个阶级,那就是菩萨的位,也是见第一义谛。「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这是从暖、顶、忍、世第一到初极喜地开始入菩萨位。
「以是故,憍尸迦」,因为前面这三种佛教徒,有声闻人、求辟支佛道的、求菩萨道的,佛教徒虽然很多,可是分这三类。分成三类,我们一般的说呢,声闻人求辟支佛道,叫做小乘;或者声闻人叫做小乘,求辟支佛道叫做中乘,菩萨就是大乘。但是学习般若波罗蜜是共同的,不是各别的。「以是故」,因为这样的原因。「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供养现在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当供养般若波罗蜜」,这般若波罗蜜,一切佛教徒想要得圣道,没有例外的,共同地要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所以般若波罗蜜我们应该学习,我们应该供养佛,但是也应该供养般若波罗蜜。
我见是利,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作是念:谁有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依止住者?憍尸迦!我于一切世间中,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婆罗门中,不见与我等者,何况有胜者。又自思念:我所得法,自致作佛,我供养是法,恭敬、尊重、赞叹,当依止住。何等是法?所谓般若波罗蜜。
「我见是利,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作是念:谁有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依止住者」,这是第二科「明般若独是佛依止」。「我见是利」,释迦牟尼佛自称为我。我,以清净深奥的大智慧,见到般若波罗蜜对于佛教徒的利益的殊胜、重要。「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佛成道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得无上菩提的时候,就是初开始的时候。「作是念」,心里面曾经这样忆念。「谁有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那一个地方、那一个人是我可以供养他、恭敬他、尊重、赞叹的呢?「依止住者」,他做我的住处。我们说住处,用我们的生活习惯,就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房子,或者是一个楼,或者是一个地方,就是我们在那个地方居住,叫做住。但是修圣道的人,他不是在这儿住,不是这个身体在那儿住,算是住;是他的心、他的大智慧依止处,他在那个地方住,是他的心在那个地方住。修止观的人应该是熟悉这件事,就是他修止观的时候,他要有个所缘境,那个所缘境是依止处,就是住在那里。现在是佛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他的那一念清净心,那个般若的那一念清净心,在何处住呢?
「憍尸迦!我于一切世间中,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婆罗门中,不见与我等者,何况有胜者」,这先解释「谁有可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者」,先解释这句话。我于一切世间里边,「若天、若魔、若梵」:「若天」,就是人间的人在这里没有列出来,只是列出来天。这个「天」,看下边的魔、梵,那么这个天应该是欲界天,欲界六种天。「若魔」,就是欲界六天的最高的那一层天,就是魔王的住处,魔王在那里。魔王是欲界的他化自在天,他是得了未到地定的,魔王是得未到地定的,还有这个境界的。「若梵」,梵就是离欲了。欲界的人、欲界的天都是有欲的,这个超…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