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了欲,到了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都没有欲了,所以叫做梵,梵就是清净的意思。「若沙门、婆罗门中」,这个沙门、婆罗门指人间的人了。人间的人,我们尊重一点去说呢,这些沙门和婆罗门就是有思想的人,和一般人是不同了一点。
我今天有个妄想,就是印度人,除了佛法以外,有很多外道。我们用「外道」这两个字去称呼他们,也是很恰当的,就是佛法以外他们也有道,当然和佛法的道是不同。其中,我要说什么话呢?印度的外道,有的外道他们得到了四禅八定,他们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到了无色界的四空定。这些人若是有因缘接受佛陀的教化,他们在禅定里边立刻地得阿罗汉道,有这种能力。这个印度人能得阿罗汉。这个外道得四禅八定这件事,我们回头来看看中国人有没有人得四禅八定?好像没有。我们看孔夫子,也不像是得四禅八定的人,也不感觉到。怎么知道呢?孔夫子有儿子,孔夫子还把他的夫人请走了。那么当然,孔夫子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有大智慧的人,但是没有得四禅八定,没有。我看,孔孟子也是没有;我看文王、武王、周公也不像是得四禅八定的人,也不像;我看那个老庄也不像,不像是得四禅八定的人。吕洞宾?也有可能有一点定,因为他有点神通,应该有一点定。有一点定,后来好像也是和佛教有一点关系,也可能转为佛教徒了吧?我说古代,吕洞宾是唐朝,古代的时候,在书本上的记载看不见,看不见这个记录。
现在这里说「若梵」,这是印度得四禅八定的人。「若沙门、婆罗门中」,这就是人间的人,也可能这些人有四禅八定,也可能没有。「不见与我等」,释迦牟尼佛说: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里边的人,不看见有一个人和佛平等的,没有这个境界。「何况有胜者」,何况有更殊胜的呢?都没有了。平等的都没有,还能有超过佛的?也是没有的。
「又自思念:我所得法,自致作佛,我供养是法,恭敬、尊重、赞叹,当依止住」,这下面,就把前面这两句话都回答了。「又自思念」,佛又自己思惟、忆念这件事。「我所得法,自致作佛」,我得到这个法以后,我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是这样子。「我供养是法」,没有等者、也没有圣者,我供养谁呢?我就供养这个法。「恭敬、尊重、赞叹,当依止住」,我就依止这个法,做我的清净的智慧的住处。
「何等是法」,这个法,「我供养是法」,这个法;「我所得法」,这个「法」究竟是什么呢?「所谓般若波罗蜜」,就是指这个般若波罗蜜法。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个智慧,这个智慧是怎么成就的呢?就是观第一义谛,一天一天地这样学习、这样修行,最后圆满的时候,就是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诸法实相,也就是第一义谛。
这段文的大意应该算是讲完了,但是还可以有一个问题。我们说这个阿罗汉,这阿罗汉,这一切圣人,他的心在什么地方住?这些圣人从得须陀洹果开始,从初开始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开始,他的心如果在无分别的时候,他就在第一义谛那里住,他去思惟因缘所生法,就到了第一义谛,他的心就在那里住。在那里住,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是能住,第一义谛就是所住;但是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无分别,他没有去分别这是能住、这是所住,所以就没有能、所的差别。在能住这一方面,叫做般若波罗蜜;在所住那一方面,就是胜义谛,就是第一义谛。那么这就叫做依止住。阿罗汉也是这样子、辟支佛也是这样子、佛也是这样子,但是有一点问题,就是阿罗汉和辟支佛入涅槃的时候,把这个生命体弃舍了,不要了。他不要了呢,那个时候叫做涅槃,他住在那个不生不灭那个地方。现在,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不说住涅槃,他说住在般若波罗蜜,住在这里,和那个阿罗汉、辟支佛入涅槃的时候,有什么差别呢?
这个,可以说有两个差别:一个呢,入了无余涅槃的阿罗汉和辟支佛,他弃舍了这个身体,他就和我们人有距离了。有距离了,我们没有办法和他沟通,也不能联络,他也不睬我们了。这个佛不是这样子,佛有大慈悲心,他还保留他的身体。保留这个身体,就可以和我们见面,也可以谈话。所以,他不到涅槃那儿去住,他在般若波罗蜜在这里住,所以这个地方有一点差别。他怎么样就是住在这个般若波罗蜜,这个第一义谛这里呢?他就是从因缘所生法这里,从这里观察它是毕竟空,就住在第一义谛这里了;不是离开了一切有为法,去住第一义谛。那个阿罗汉和辟支佛,他是离开了有为法,去住在第一义谛;佛不离开有为法,住在第一义谛,就是这个地方有点儿差别。差别,我说是两个原因,实在还又是一个原因,就是佛有大悲心,他一直地他不忘众生苦,所以他不到涅槃那里去。所以说,「当依止住。何等是法?所谓般若波罗蜜。」
憍尸迦!我自供养是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已,依止住,何况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供养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旛盖?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生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中生诸佛。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若求佛道,若求辟支佛道,若求声闻道,皆应供养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
「憍尸迦!我自供养是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已,依止住,何况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供养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旛盖?」这下面是第三科,结束这一段,劝我们这样学习。
佛又招呼憍尸迦:「我自供养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佛已经功德究竟圆满了,他还是自动地来供养这个般若波罗蜜。「供养」,实在就是恭敬、尊重的意思。「恭敬、尊重」,也就是赞叹的意思。「依止住」,他的心安住在那里。我们平常的人,假设在佛法里面肯用功的话,有可能会静坐、也修止观。但是我们若和别人心里面一想什么什么事的时候呢,里面那个寂静的境界就没有了。我们和别人一说话,心里就得要想,心里面去思惟,才能够说话。但是,一思惟、一说话呢,内心里面的寂静住没有了,就不寂静了。
昨天,有人提出个问题,就是内心里面没有名言相的时候,前五识就不能动了,就是这个问题。那么,现在佛依止住在诸法实相,在第一义谛这里住,佛同时还现身说法、广度众生的,还有这回事。那是不是他的心就离开了第一义谛,跑到世俗谛来了呢?是不是也是这样?不是,佛不是。佛这个地方就是不可思议,这个有分别的境界和无分别是同时的,是同时的。我们修行的不够,不能同时;我若分别的时候,无分别的境界没有了,不是同时的。所以,这上面说:「我自供养是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已,依止住」在那里住。「何况善男子、善女人」,何况你们没有成佛的人,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但是,虽然没有成佛,但是有广大的意愿,「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这样的愿。「而不供养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华香璎珞乃至旛盖」呢?更应该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了。何况,你若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不尊重般若波罗蜜,怎么能得无上菩提呢?
「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生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中生诸佛」,为什么对般若波罗蜜要这样尊重呢?「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生诸菩萨摩诃萨」,所以要尊重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生诸菩萨摩诃萨」,也应该那么说,就是「生诸菩萨摩诃萨」,从般若波罗蜜的修行、从般若波罗蜜的学习,你就能得无生法忍,所以就生诸菩萨摩诃萨。所以这个地方的「诸菩萨摩诃萨」,应该是指已证圣道的菩萨,不是凡位菩萨了。「诸菩萨摩诃萨中生诸佛」,诸菩萨摩诃萨虽然是得无生法忍了,功德还没有圆满,还要继续努力地修学圣道,最后功德圆满就成佛了,所以说「诸菩萨摩诃萨生诸佛」。
「以是故」,由这个理由。「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若求佛道,若求辟支佛道,若求声闻道,皆应供养般若波罗蜜,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就是最后结论,我们应该尊重这般若波罗蜜,不管你是求佛道也好、求辟支佛道也好、求声闻道佛道也好,都应该尊重般若波罗蜜。你尊重般若波罗蜜,你就可以成功了,可以得声闻道、辟支佛道、得无上菩提。我不尊重,不尊重,这件事都是不成功的。
这个〈舍利品〉到这里应该是讲完了。讲完了呢,我心里面还想讲一个故事,讲一个故事,我们就可以圆满。
佛在世的时候,一天的早晨,我们看佛,佛是不睡觉的,释迦牟尼佛是不睡觉的。有众生可度的时候,佛就是说法,不然佛就入定。其实佛没有出入定的问题,但是表现出来的威仪,有时候坐在那里,有时候也在经行,但是佛的内心没有离开定,是这样子。
那么这一天早晨的时候,阿难尊者就到佛这里请问:昨天晚间,昨天,就是夜间,佛这里放大光明,这是怎么回事?有什么事情呢?佛说:是天上有五百天子到这儿来听法。到这儿来,佛为他们说法,得了初果须陀洹。这是什么因缘呢?佛说:在迦叶佛末法时代,看那文上的意思,可能是有一个大坏蛋,还是有权力的人,把佛法完全毁灭了。他没有说这句话,但是看出来是这样子。而这个时候呢,大概在这件事之前,佛法还没有完全毁灭,这个时候有两个婆罗门,两个婆罗门到寺院里边听比丘说法,就受了八关斋戒。受了戒,这两个婆罗门:一个婆罗门是求生天,我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呢?我希望生到天上去;另外一个婆罗门受八关斋戒的目的,想要做国王。两个人一样的受八关斋戒,但是目的不同。
受完戒以后,就回家去了。回家去了,这个希望生天的这个婆罗门呢,回到家去和他的太太,他太太就劝他,或者是叫他,叫他吃饭,要吃晚饭。他说:我已经到佛教的寺庙里受八关斋了,晚间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