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9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

  

  问:请问师父,自从念大品《摩诃般若罗蜜经》后,(这位居士他很同情我,这个字写得工整一点),妄想少了很多,也可以说,唯有读这部经没有妄想,念其他的经典会有妄想,这是什么原因?

  

  答:也不是这样说。你若能读《华严经》的话、读《妙法莲华经》,也同样会妄想少,也是,不单就是这部经。

  

  问:从读《摩诃般若罗蜜经》后,有些现象跟感觉,只要有诵经或静坐的时候,头顶上会有跳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答:「头顶上会有跳动,会有这种现象」,如果你这个跳动是因读经而有的话,那就是般若波罗蜜对于你,在你心里面有了活动,所以会有这个现象。应该是这么解释吧!

  

  问:请问:是应该继续保持念下去,还是暂停呢?我也想念其他的经典,我是应该怎么样来用功好?

  

  答:如果你欢喜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应该继续读,继续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但是,也应该读第二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应该这样。第二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什么呢?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边的义。就是一个文、一个义,这是两部经,就是一部经,一部经也就是两部经。你读文,你还应该思惟这个义,应该这样读这部经。你读这部经,你若愿意读《法华经》也是可以,《法华经》那个〈安乐行品〉:「观一切法空如实相」,那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无差别的。读《华严经》也是可以、读《维摩诘所说经》也是好、读《解深密经》,也都好。

  

  问:阿弥陀佛!我爸爸已中风多年,一直躺在老人院里,但有几次往生的迹象,都无法到彼岸,现在我应该怎么做才好?

  

  答: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你的父亲是相信佛法的,你劝他念阿弥陀佛。劝他念阿弥陀佛的同时,愿生阿弥陀佛国,就是这是最好的办法。

  

  问:为什么说有福报的更苦?

  

  答:「有福报的更苦」,就是可以这么说,有福报而没有摩诃般若罗蜜,那么没有这个智慧,他就会更苦。更苦的原因,我们没有福报的人,我们做恶事做得少,想要做恶,你做不了那么多,顶多小小的可以做;但是福报大的人,想要怎么做恶,就能怎么做,他能做成功,所以他会苦,他就是会苦恼,是这么回事,原因就是这么回事。若是有智慧,当然他不做恶。

  

  问:净体、净相、净用,是不是我们思惟的方法?

  

  答:你愿意这样思惟也是可以。

  

  问:佛法又常说总相、别相、共相,为何?

  

  答:我们昨天讲过,譬如说这是垢相、这是染污相、这是清净相,这个染污和清净是差别的,那叫做别相。但是染污法也是有生、有灭,清净法也是有生、有灭,那么这个生灭无常就是共相、共有的,也可以说是总相,也就是可以这样子。

  

  问:是否也是要我们了解一件事情,可以思惟?

  

  答:是的。了解一件事情,要多思惟。多思惟的时候,你就出来智慧了。出来智慧,但是你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你会向道上会,那就是有了智慧。如果你不学习佛法,你多思惟,那不一定是智慧,可能会有坏主意出来。

  

  问:我此生过后,下生到天上,或地狱,是否可解释为阿赖耶识?

  

  答:是的,可以解释为阿赖耶识。

  

  问:从此生入彼生?但阿赖耶识也是因缘变化,有种子熏习,

  

  答:是的。

  

  问:及种子现行,所以是自性空,又是因缘有。

  

  答:是的。

  

  问:所以阿赖耶识即是假名我。

  

  答:是的,阿赖耶识是假名我。但阿赖耶识本身没有分别,它不说我是假名我,它没有这个话。但是,虽然是自性空,还是缘起有,所以你的一念,举心动念,阿赖耶识它给你完全储藏起来,然后会发生作用,这都是因缘有,就是这么意思。「从此生入彼生,都是阿赖耶识的作用」,但是阿赖耶识的作用是由你第六识的虚妄分别来的,从这里来的。如果你第六识和前五识合作,做种种功德,熏习到阿赖耶识里面去,它就会令你到天上去,还是你自己做的。你若好好地修净土法门,阿赖耶识生了现行的时候,你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国去,这是阿赖耶识也会给你做这件事。所以,自性空还是因缘有,就是这样子。不是因为自性空,这个因缘有就没有了,不是,还是因缘有──「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但是,我们若修空观的时候呢,暂时不要修假观。我们能够清净我们的一念心,这样子慢慢地我们可能会转凡成圣。你若是不修这个自性空观,只在因缘有这里活动,我们不能得圣道。

  

  问:可否印发〈舍利品〉的科判?

  

  答:是!可以的。

  

  问:本经所说「不可得」,是否可以看成对治声闻法中得法,如《大毗婆沙论》所说?

  

  答:「得」这个字和「不可得」,可能我说得不明白,你现在提起来,我再重说。这个「得」,就是取着的意思,取着。这个「取着」这件事,其实也还不是容易懂,什么叫做「取着」?我看不是太容易懂。我说一件事,我举个例子,什么叫做「取着」。譬如说是这个人会烙饼,他的饼做得非常好。那么,还没有吃到嘴里,只是说饼做得好,这个口、嘴就流口水了。那这表示什么呢?这个我们心里分别,就认为有饼好吃,这贪心就来了。实在自己反省自己,我只是知道,你告诉我,我知道这件事,我并没有动心要吃什么饼,我们自己反省的就是这样子嘛!只是知道这件事而已嘛!我没有动心要吃这个饼,为什么就流口水呢?所以应该从这里感觉到,这个取着心、这个贪心很微细,我们自己都不觉知达到这么个程度,不觉知的。

  

  那么譬如说,现在这里没有饼,只是说这么一句空话,我们这样解释一下,这个口水就不流了,就不流。那么,我们没有这样说,只是说那个饼好吃啊!什么什么味道,很好!很好!那么你就会流口水。这表示什么意思呢?你有执着它是「有」,它是真实的好吃,有这样的执着。如果说是,没有这回事,那我们就心里就失望了,就不流口水了!所以从这样的分析、观察呢,就知道,我们心里面,这叫做「得」,那就是执着的意思,认为是真实的,这个「得」叫做执着,什么叫做「执着」?认为真实有这么一回事,就是真实的,这就叫做「得」,也叫做「执着」。这从执着里面,或者生了贪心、或者生了瞋心,但是初开始生的那个贪心、瞋心,那个执着心很微细的,我们自己不感觉,我们不感觉,我们没有生贪心、没有想吃嘛!为什么流口水呢?说我也没有感觉有不高兴,实在心里面已经很微细的瞋心已经出来了,那叫做「得」,是这么意思,就是不执着。「得」就是执着,「不可得」就是不执着,就是没有这件事,这是这么意思。

  

  这件事,我也曾经说过,就是我们佛教徒,非佛教徒我们不说。我们佛教徒,我每天读《金刚经》,我读一部、或者是读两部。我一天念一百零八遍的大悲咒,或者我是拜佛,一天拜一千拜。或者我又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天读一卷。或者是很多的用功的功课,这么做的时候。这样做功课的结果呢,我心里没有什么贪心、也没什么瞋心,心里很清净,就感觉到我现在用功修行,有一点成效了,我不贪、也不瞋,我们自己感觉这样,不是说谎话,是诚心的这样观察自己。但是你若是从这个听人说饺子好吃,就流口水,从这方面看呢,我们说我们心清净,还不对的,你心里还是不清净,为什么?就是还有「得」,还有这个「得」,还有取着这件事。

  

  这怎么样才能够去掉这件事呢?非要深入的观察「一切法空」才行,你深入的观察诸法空,还不是一天就行的呀!你要长时期这样观察、思惟。终究有一天,是的!不得了,一切法都是不可得,你能够不流口水了,能够达到这个程度,这时候好一点,会好一点,但是不是得圣道?还不一定。这可以知道,得圣道这件事是很微细的。

  

  我们说是,我们天天就是这样子用功,你若加上奢摩他的用功的话,那又不同,你天天静坐,这样那个心能寂静住;你没有这样用这个功呢,你心就是在浮动。若是能够修奢摩他,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那心就寂静一点;但是,还不算寂静,到了色界初禅才好一点。那好到什么程度呢?欲不动了,这个欲心不动,能达到这个境界。达到这个境界,我刚才说:印度的得了四禅八定的外道,若是能说相信佛说的无我论,他们立刻能得阿罗汉,这个定力能帮助你做成这件事。

  

  我们现在说,我们汉传的佛教徒,我们很久以来也不提倡修定了,不提倡要静坐这件事了。说是我念经、我念咒,我心清净了,不是那么回事;心里还不清净,还不清净,因为你这个功夫不够。所以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脱,所以你一定要有「定」、要有「戒」,你这件事才可以。说我不修、我不静坐;你不静坐,好!说是慧解脱嘛!没有说这个定解脱,我不要修定。你不修定,不修定、你那个慧也不行,慧没有力量,一定要有「定」的帮助,慧才能得解脱的。

  

  所以,这上面说这个「对治声闻法中的『得』」,其实这个「得」通于一切佛教徒,不只是声闻法中。

  

  问:法师说「南传的四念处有所得」,根据何在?

  

  答:南传的四念处,他修无常观,他不修毕竟空观;不修毕竟空观,他就是还是「有得」。但是长时期的修无我观呢,慢慢也就入了毕竟空里了,所以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断除这爱烦恼、也断了这见烦恼。若是初开始修这个无我观,而没有修法空观的时候,你初开始在奢摩他里这样修的时候,初开始,虽然是「我不可得」,我们的心,色受想行识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这时候还有所得,还有色受想行识,所以还是「有得」。但是长时期的修无我观,也能够「无色受想行识」,那时候才能够没有我执,就得了圣道,是这样意思。

  

  假设只是修…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