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答這個問題。
問:請問師父,自從念大品《摩诃般若羅蜜經》後,(這位居士他很同情我,這個字寫得工整一點),妄想少了很多,也可以說,唯有讀這部經沒有妄想,念其他的經典會有妄想,這是什麼原因?
答:也不是這樣說。你若能讀《華嚴經》的話、讀《妙法蓮華經》,也同樣會妄想少,也是,不單就是這部經。
問:從讀《摩诃般若羅蜜經》後,有些現象跟感覺,只要有誦經或靜坐的時候,頭頂上會有跳動,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答:「頭頂上會有跳動,會有這種現象」,如果你這個跳動是因讀經而有的話,那就是般若波羅蜜對于你,在你心裏面有了活動,所以會有這個現象。應該是這麼解釋吧!
問:請問:是應該繼續保持念下去,還是暫停呢?我也想念其他的經典,我是應該怎麼樣來用功好?
答:如果你歡喜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你應該繼續讀,繼續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但是,也應該讀第二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也應該這樣。第二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是什麼呢?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裏邊的義。就是一個文、一個義,這是兩部經,就是一部經,一部經也就是兩部經。你讀文,你還應該思惟這個義,應該這樣讀這部經。你讀這部經,你若願意讀《法華經》也是可以,《法華經》那個〈安樂行品〉:「觀一切法空如實相」,那和《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是無差別的。讀《華嚴經》也是可以、讀《維摩诘所說經》也是好、讀《解深密經》,也都好。
問:阿彌陀佛!我爸爸已中風多年,一直躺在老人院裏,但有幾次往生的迹象,都無法到彼岸,現在我應該怎麼做才好?
答:應該怎麼做呢?如果你的父親是相信佛法的,你勸他念阿彌陀佛。勸他念阿彌陀佛的同時,願生阿彌陀佛國,就是這是最好的辦法。
問:爲什麼說有福報的更苦?
答:「有福報的更苦」,就是可以這麼說,有福報而沒有摩诃般若羅蜜,那麼沒有這個智慧,他就會更苦。更苦的原因,我們沒有福報的人,我們做惡事做得少,想要做惡,你做不了那麼多,頂多小小的可以做;但是福報大的人,想要怎麼做惡,就能怎麼做,他能做成功,所以他會苦,他就是會苦惱,是這麼回事,原因就是這麼回事。若是有智慧,當然他不做惡。
問:淨體、淨相、淨用,是不是我們思惟的方法?
答:你願意這樣思惟也是可以。
問:佛法又常說總相、別相、共相,爲何?
答:我們昨天講過,譬如說這是垢相、這是染汙相、這是清淨相,這個染汙和清淨是差別的,那叫做別相。但是染汙法也是有生、有滅,清淨法也是有生、有滅,那麼這個生滅無常就是共相、共有的,也可以說是總相,也就是可以這樣子。
問:是否也是要我們了解一件事情,可以思惟?
答:是的。了解一件事情,要多思惟。多思惟的時候,你就出來智慧了。出來智慧,但是你若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呢,你會向道上會,那就是有了智慧。如果你不學習佛法,你多思惟,那不一定是智慧,可能會有壞主意出來。
問:我此生過後,下生到天上,或地獄,是否可解釋爲阿賴耶識?
答:是的,可以解釋爲阿賴耶識。
問:從此生入彼生?但阿賴耶識也是因緣變化,有種子熏習,
答:是的。
問:及種子現行,所以是自性空,又是因緣有。
答:是的。
問:所以阿賴耶識即是假名我。
答:是的,阿賴耶識是假名我。但阿賴耶識本身沒有分別,它不說我是假名我,它沒有這個話。但是,雖然是自性空,還是緣起有,所以你的一念,舉心動念,阿賴耶識它給你完全儲藏起來,然後會發生作用,這都是因緣有,就是這麼意思。「從此生入彼生,都是阿賴耶識的作用」,但是阿賴耶識的作用是由你第六識的虛妄分別來的,從這裏來的。如果你第六識和前五識合作,做種種功德,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面去,它就會令你到天上去,還是你自己做的。你若好好地修淨土法門,阿賴耶識生了現行的時候,你可以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這是阿賴耶識也會給你做這件事。所以,自性空還是因緣有,就是這樣子。不是因爲自性空,這個因緣有就沒有了,不是,還是因緣有──「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但是,我們若修空觀的時候呢,暫時不要修假觀。我們能夠清淨我們的一念心,這樣子慢慢地我們可能會轉凡成聖。你若是不修這個自性空觀,只在因緣有這裏活動,我們不能得聖道。
問:可否印發〈舍利品〉的科判?
答:是!可以的。
問:本經所說「不可得」,是否可以看成對治聲聞法中得法,如《大毗婆沙論》所說?
答:「得」這個字和「不可得」,可能我說得不明白,你現在提起來,我再重說。這個「得」,就是取著的意思,取著。這個「取著」這件事,其實也還不是容易懂,什麼叫做「取著」?我看不是太容易懂。我說一件事,我舉個例子,什麼叫做「取著」。譬如說是這個人會烙餅,他的餅做得非常好。那麼,還沒有吃到嘴裏,只是說餅做得好,這個口、嘴就流口水了。那這表示什麼呢?這個我們心裏分別,就認爲有餅好吃,這貪心就來了。實在自己反省自己,我只是知道,你告訴我,我知道這件事,我並沒有動心要吃什麼餅,我們自己反省的就是這樣子嘛!只是知道這件事而已嘛!我沒有動心要吃這個餅,爲什麼就流口水呢?所以應該從這裏感覺到,這個取著心、這個貪心很微細,我們自己都不覺知達到這麼個程度,不覺知的。
那麼譬如說,現在這裏沒有餅,只是說這麼一句空話,我們這樣解釋一下,這個口水就不流了,就不流。那麼,我們沒有這樣說,只是說那個餅好吃啊!什麼什麼味道,很好!很好!那麼你就會流口水。這表示什麼意思呢?你有執著它是「有」,它是真實的好吃,有這樣的執著。如果說是,沒有這回事,那我們就心裏就失望了,就不流口水了!所以從這樣的分析、觀察呢,就知道,我們心裏面,這叫做「得」,那就是執著的意思,認爲是真實的,這個「得」叫做執著,什麼叫做「執著」?認爲真實有這麼一回事,就是真實的,這就叫做「得」,也叫做「執著」。這從執著裏面,或者生了貪心、或者生了瞋心,但是初開始生的那個貪心、瞋心,那個執著心很微細的,我們自己不感覺,我們不感覺,我們沒有生貪心、沒有想吃嘛!爲什麼流口水呢?說我也沒有感覺有不高興,實在心裏面已經很微細的瞋心已經出來了,那叫做「得」,是這麼意思,就是不執著。「得」就是執著,「不可得」就是不執著,就是沒有這件事,這是這麼意思。
這件事,我也曾經說過,就是我們佛教徒,非佛教徒我們不說。我們佛教徒,我每天讀《金剛經》,我讀一部、或者是讀兩部。我一天念一百零八遍的大悲咒,或者我是拜佛,一天拜一千拜。或者我又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一天讀一卷。或者是很多的用功的功課,這麼做的時候。這樣做功課的結果呢,我心裏沒有什麼貪心、也沒什麼瞋心,心裏很清淨,就感覺到我現在用功修行,有一點成效了,我不貪、也不瞋,我們自己感覺這樣,不是說謊話,是誠心的這樣觀察自己。但是你若是從這個聽人說餃子好吃,就流口水,從這方面看呢,我們說我們心清淨,還不對的,你心裏還是不清淨,爲什麼?就是還有「得」,還有這個「得」,還有取著這件事。
這怎麼樣才能夠去掉這件事呢?非要深入的觀察「一切法空」才行,你深入的觀察諸法空,還不是一天就行的呀!你要長時期這樣觀察、思惟。終究有一天,是的!不得了,一切法都是不可得,你能夠不流口水了,能夠達到這個程度,這時候好一點,會好一點,但是不是得聖道?還不一定。這可以知道,得聖道這件事是很微細的。
我們說是,我們天天就是這樣子用功,你若加上奢摩他的用功的話,那又不同,你天天靜坐,這樣那個心能寂靜住;你沒有這樣用這個功呢,你心就是在浮動。若是能夠修奢摩他,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那心就寂靜一點;但是,還不算寂靜,到了色界初禅才好一點。那好到什麼程度呢?欲不動了,這個欲心不動,能達到這個境界。達到這個境界,我剛才說:印度的得了四禅八定的外道,若是能說相信佛說的無我論,他們立刻能得阿羅漢,這個定力能幫助你做成這件事。
我們現在說,我們漢傳的佛教徒,我們很久以來也不提倡修定了,不提倡要靜坐這件事了。說是我念經、我念咒,我心清淨了,不是那麼回事;心裏還不清淨,還不清淨,因爲你這個功夫不夠。所以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脫,所以你一定要有「定」、要有「戒」,你這件事才可以。說我不修、我不靜坐;你不靜坐,好!說是慧解脫嘛!沒有說這個定解脫,我不要修定。你不修定,不修定、你那個慧也不行,慧沒有力量,一定要有「定」的幫助,慧才能得解脫的。
所以,這上面說這個「對治聲聞法中的『得』」,其實這個「得」通于一切佛教徒,不只是聲聞法中。
問:法師說「南傳的四念處有所得」,根據何在?
答:南傳的四念處,他修無常觀,他不修畢竟空觀;不修畢竟空觀,他就是還是「有得」。但是長時期的修無我觀呢,慢慢也就入了畢竟空裏了,所以那個時候,他就能夠斷除這愛煩惱、也斷了這見煩惱。若是初開始修這個無我觀,而沒有修法空觀的時候,你初開始在奢摩他裏這樣修的時候,初開始,雖然是「我不可得」,我們的心,色受想行識是剎那剎那生滅的,這時候還有所得,還有色受想行識,所以還是「有得」。但是長時期的修無我觀,也能夠「無色受想行識」,那時候才能夠沒有我執,就得了聖道,是這樣意思。
假設只是修…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