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我觀,不修無常觀,也是困難;只修無常觀而不修無我觀,也有問題,也是有問題的。所以佛說:你要修無常觀、也修無我觀,你修無我觀、也修無常觀,這樣子,可以滅除愛煩惱、也能消見煩惱,就無所得了,也是無所得。
問:聖人如何得知,所見諸佛菩薩,非天子魔所化?
答:「聖人如何得知,所見諸佛菩薩,非天子魔所化?」這聖人,假設他沒有四禅八定,也可能會不知道,他也可能會不知道。若是得了四禅八定,加上無我的智慧,那他就會知道:你是不是佛?你是魔、你是鬼,馬上知道。若是沒有得四禅八定,你只是慧解脫的話,你的定力可能是欲界定,也可能是未到地定,這時候定力淺。定力淺呢,就不知道這件事,不知道這些真是佛?是魔?這表面上是這樣。但是他一說話呢,就知道了,雖然這個人沒得四禅八定,你若一說話,你的思想是邪見、是正見,就表示出來了,他就會知道。
「聖人如何得知所見諸佛菩薩,非天子魔所化?」就是這麼回事,聖人有正見,有無我的智慧,有諸法空的智慧,所以能知道。
就算是沒得聖道,但是我們深入的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你得了正見的時候,這個魔王要來同你搗亂的話,你也能辨別,也是能知道這件事。
問:什麼是「薩婆若」?
答:「薩婆若」,中國話就是「一切智」,翻個「一切智」。
問:請問叁個問題。神通與異能有何不同?
答:異能是小境界,神通是大境界,神通是境界大。有天眼通,神通的大境界,能知道八萬劫以前的事情,八萬劫以後的事情都能知道;說有異能,我能知道七天以前的事情,或者說我能知道一千年以前的事情,但是這對神通,那不能比,這是不能比的事情,也就是禅定的深淺的問題。
問:禅宗說「人人能知,個個能覺」的這個「覺」,或叫做「覺性」,就是受想行識嗎?
答:我的想法是:「那是佛說的」、「這是佛說的」,佛在《法華經》這麼說、《華嚴經》這麼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麼說,那我們是尊重這件事,可以去學習這件事。說是禅宗說的,禅宗說的丟到一邊去,我的思想是這樣子。說禅宗,你爲什麼對禅宗這樣?禅宗都是佛嗎?我看都不見得,不見得禅宗是佛。所以禅宗若是自己像佛的那個態度:我說怎麼怎麼地,我妙境不相信這件事,不相信這件事。
所以你現在說「禅宗說」,「人人能知、個個能覺」的這個「覺」,也未必,也未必「人人能知、個個能覺」,唯物論者,他不相信,不認爲這個「知」有什麼重要,所以「物質」是真實的,所以不是「人人能知、個個能覺」,這個「覺」,或者「覺性」就是受想行識嗎?是呀!受想行識,這個「識」,眼識乃至阿賴耶識都是識,就是這個,我們凡夫就是這個境界嘛!
我們若是從經論上看,若是明白了,若是學習了唯識的經論,很明白的知道這個「識」是不清淨的,就是阿賴耶識,我們裏面有無量劫來所有的虛妄分別,一點兒也沒有失掉的,都在這裏儲藏,這個「識」有什麼好嗎?有什麼好啊?
問:這個「覺性」就是佛性嗎?
答:如果你認爲「覺性」就是「佛性」,那就是有問題了,覺性不是佛性。我昨天曾經提過這件事,佛性有兩種。我現在還重說。
佛性就是兩種:一個是觀一切法自性空,這個空就是佛性,也是衆生性。你能夠成佛,多虧「一切法是自性空」,所以也可以名之爲佛性,可以這麼講;另外一種佛性,就是你發無上菩提心了,你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了,你有般若的智慧,用這個智慧做一切功德的時候,又發無上菩提心,若不發無上菩提心還不行。你發無上菩提心,你又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有這樣的智慧去做一切功德,這些功德都是佛性,都是成佛的因緣。你爲什麼能成佛?你要發無上菩提心,你還要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因此而做種種功德。剛才我們講這一段也就是這樣,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都是學習「般若波羅蜜」成就的。所以還要學習「般若波羅蜜」,但是你還要發無上菩提心,他就不同于聲聞道,也不同于辟支佛道,那麼你就可以成佛了。這個是有爲的「佛性」。
若是觀一切法自性空,那個畢竟空的第一義谛,那是無爲的境界。
我剛才說這個話,我剛才說這句話,我不知道各位心情怎麼樣?得無上菩提的佛,他說的佛法,我們聽見是這樣子。沒得無上菩提,但是已經得了聖道的大菩薩,他說出來的這樣的佛法。說一個人,沒得無生法忍,也沒有甚深的禅定,這個人他也會說話,他說的是佛法?這不一定。他若是學習了經論了,他若學習經論的時候,他說的話可能是符合、能契合佛菩薩所說的佛法,和佛菩薩說的佛法沒有矛盾,那我們也可以相信。
如果這個人不尊重佛陀的法語:「我是佛!」,你就是胡說八道了,我不相信這個人說的話,我不相信這件事。你爲什麼這樣子?我就是這樣子。當然,我若要再多說幾句話,這句話可以保留,但是我現在說出來!我是因爲多學習佛法幾天!多學習了幾天。初開始的時候,我不能這麼說話,我不會說這句話,就是他怎麼說、我怎麼說。譬如說,這個大法師學習佛法幾十年了,或者是有什麼功修行,我讀他的書,那他怎麼說、我怎麼說,我自己不能發言的;但是我現在不是,你這麼說,我可能同意,我也可能不同意。我讀禅宗的書,就是以前依據經論學習禅的人,我恭敬、尊重、贊歎。若不根據經論說的話,「我禅宗說!」,我完全不相信這句話,他說的話我都不相信。各位,我們還是思想自由,你們相信,你們相信吧!
當然這個事情,這不是今天了,中國佛教很久就是這樣子。很久就是這樣子!爲什麼會這樣?就是對于佛法學習得不夠,不是說我現在是這樣子分別,你們各位如果多學習佛法,我認爲也同樣的。你好好學習唯識的話,唯識的道理,然後你再去看這個法師講的話、那個法師講的話,你心裏就會有分別:你說的有一點岔頭,有一點差勁兒!不要說是佛的境界,當然你自然會有分別,說:這個人說得對不對?我們就是明白這麼說了,不要說是不是佛。你若學的佛法學得多了,學得深廣了的話,你自然會這樣分別:你說的對不對呢?就有這個問題。其實這個事,不管什麼地方,我們從中國佛教史看,大概從南宋,趙宋有北宋、有南宋。南宋以後,佛教佛法就是這樣子,不管是禅宗也好、天臺宗、華嚴宗統統都是向下,都是衰微。這是從時間上說。
從現在來說呢,我們從佛學院的情形來看,我不願意去佛學院學習啊!我是大學畢業,我還跟誰學?我就讀一讀就好了!讀讀是可以,但是你讀的時間少,就不行,讀的時間少,得少爲足,那就還是不行。說我到佛學院去讀!也是讀叁年畢業,畢業就算了;然後也可能會再讀叁年,就是六年,也有可能再到佛研所去再讀幾年,結果讀的,還是不行。我的看法是這樣。你沒能,就是剛才我說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是兩部:就是文是一部、義是一部。你只是把那文讀一讀,小小知道一點兒義,那不及格,不及格的。說:我也沒到佛研所,我也沒到佛學院去,但是你能這樣讀久了,你就會有點兒程度,你對佛法的義,就不同,你就有一點見解,可能會正見。說:我都是佛學院老師了!那不一定,你是不是有正見,這是不一定的。當然這個都是從事實上來看這件事的,不是說隨便說這件事。
問:弟子時常夢到又要考試,而那幾個科目從來都沒學過,請問師父,佛法修行之中,你以爲什麼樣,才能算及格呢?
答:就是有正見,就是及格。這個很簡單,就是有正見就是及格。正見從何處來?從「般若波羅蜜」中來。說「我不學習般若波羅蜜」,你不可能有正見的,不可能有正見。
問:什麼是涅槃?
答:「什麼是涅槃?」就是第一義谛就是涅槃嘛!
問:爲什麼無色界天的人不了解什麼是涅槃?
答:他沒有智慧嘛!要了解涅槃,是要有諸法實相的智慧,你沒有智慧,你只是有禅定,無色界天的人就是有禅定。禅定,定不是慧。了解什麼是涅槃,那是要智慧,無我觀,無我的智慧,可以。我們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得到般若的智慧,也會知道什麼是涅槃。無色界天、色界天,他們有禅定,定不是慧,所以他還不知道什麼是涅槃。他所說的涅槃都是胡說八道,因爲你沒有佛法的智慧,你說的都……
問:過午不食的意義及功德?
答:「過午不食的意義及功德啊?」過午不食的意義,如果你歡喜靜坐的話,立刻知道這件事;立刻知道它的功德、它的意義。你晚間,你不要吃東西,我喝喝水就可以,你去靜坐的時候,不同,你感覺不一樣。說你要吃,我吃得很有味道,我吃它一碗、吃兩碗、吃叁碗,你去靜坐,立刻感覺到不對勁兒,那就是過午不食的功德、過午不食的意義,就是在這裏。另外呢,你若是晚上吃飯吃得很飽,你的欲心也會強一點;你若不吃,你欲心會輕一點。這就是過午不食的意義、功德。
但是中午吃飯,假設你若是歡喜靜坐的話,歡喜修行的話,中午吃飯也要節量,節量食,不能吃太多。你吃得少一點,你靜坐就感覺到好、相應,就相應。這就是過午不食的功德、意義,就是這樣。
問:在家居士是否要守過午不食這條戒?
答:你若受八關齋戒,也就應該這樣做。現在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你想要成就聖道,要尊重佛說的話。佛說的話是能令你容易得聖道,如果你不尊重佛說的話,那就不行。這是你可以從你的事實上看出來這件事。
問:世尊何以降生印度?爲何中國無此因緣?
答:「世尊何以降生印度?」那就是佛陀的大智慧,觀察在印度成佛是適合的,是對的,就是在那裏可以度衆生,而中國人因緣沒成熟。因緣沒成熟,所以他沒有到中國來。但是從過去的記錄,迦葉佛時代,迦葉佛時代好像來過中國一部分,一個地方來過,到過中國一部分的地方。當然這件事不是決定的,就是看人的善根,如果是應以佛身得度者,佛就會在那地方出現。不要說是佛降生印度那回事,就是現在也是一樣。現在我們,我們如果對《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學習很誠懇,很能深入,你能達到那個程度,你現在就能見佛呀!就可以見佛,不是說一定是印度,我們中國人、或者美國人,都是一樣平等的,現在就能見佛的,不是要等到佛出世間,不是的。
問:禅坐時,妄想紛飛,如何對治?
答:你若過午不食,會好一點。過午不食會好一點;如果能到寺廟上來住,也會好一點,就是說出家、或剃光頭,你到寺廟上來,你靜坐也會好一點,也會不一樣。你在欲的境界裏面生活,你想要成就禅定,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佛要製定,要有比丘、比丘尼是出家衆,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爲什麼要這個分別呢?就是人的程度的問題,你若出家容易得聖道,在家就難,在家是難。
我們有這個因緣在這裏學習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舍利品〉。我這幾天我的講話,我承認我心有點兒不平,有的時候有點兒不平,說出的話也能聽出來有這個味道。我說話有說錯的地方,我也反省、我會忏悔這件事。我也希望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原諒我這一點,我下一回,我希望我再不說這些話了。不過有的時候心不平,已經知道不應該說,我還是說出來了,我希望下一回不這樣子。我希望,我能好好用功,我能把我這個無明、顛倒、迷惑的境界減少一點,智慧增長一點,我再講《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時候,講得好一點,講得沒有過失,我希望這樣。
但是我這話的意思,倒不是說我希望還要到這兒來講經,不是這樣。但是佛法是應該學習,也應該互相幫助,是對的,我就說到這裏。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