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經耳聞持品第四十五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慧日講堂的住持,他別的地方有法會,他現在不在,就由我代表說話了。歡迎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到這兒來共同地修習禅法。這個功課表,我聽說已經發給各位了,但是現在稍微有點變動,是早晨四點一刻起板,四點一刻鍾起板。但是,你們各位可能會在這時間之前就起身了,那也隨個人的意思。到五點鍾就開始經行,就是在這裏,集會在這裏坐禅。五點到五點一刻,有十五分鍾的經行。五點一刻到六點一刻是第一枝香。六點一刻到六點半又是經行。六點半到七點吃早齋。我和這裏的負責人商議,我們還采取過齊堂的形式,比較整齊,也容易攝心不亂。七點鍾到八點鍾這個時候大家自由用功,你自由。八點鍾到八點一刻是經行,就是在這裏,過一會兒我們演習一下。八點一刻到九點一刻是第二枝香,也是一個小時。九點一刻到九點四十是經行。
這個經行這件事,南傳的佛教他們經行的方法,有的是采取慢步,很慢很慢的經行,我們現在經行,我想不采取那個方法。我們還是一開始就是正常地這樣子走,走路;快要到結束的時候,我們可以快一點;等到結束,臨近結束的時候,就慢下來。大概是這樣情形。每個人也可以隨個人的意思。我們一會兒經行,這裏已經劃出線來,就是分兩圈來經行,你願意快就在內圈,你願意慢就在外圈,是這樣子。這個快步經行,稍微快一點經行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氣血能調暢一點。你靜坐了一個鍾頭,或者是幾個鍾頭,這個氣血有可能在體內有瘀結的地方,那麼你快步經行,它就能夠通順一點。氣血通暢了,你的心力也會強一點。心力強,你坐禅的時候也會自在得多,你願意修止就能修止,願意修觀就修觀。如果身體有不舒服,你的心情不自在,對于修止觀就有障礙。所以我們還是願意快步的經行,你就快一點也好。
九點四十分到十點四十分是第叁枝香。十點四十分到十一點,有二十分鍾的時間,我們拜佛。拜佛這件事也是很好,能消除我們的業障。但是這裏面有個問題,要有一個維那打引磬,我們拜佛。如果默然的拜佛,打引磬也是好;如果出聲念的話,應該有韻,要有韻就是這個維那他要會舉腔。我在這裏說一說拜佛這件事,拜佛的時候,我們拜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心裏就觀想釋迦牟尼佛就在這裏,放大光明,坐寶蓮華,在這裏。不是像,不是一個石頭像、木頭像,不是像。是真實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我們向他禮拜。禮拜的時候,如果我們靜坐不相應,有業障,你就向他忏悔,拜下去的時候,你就念:「我弟子妙境,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誠心地念這個偈,向佛忏悔,它還就是有用的,有作用的。這是拜佛這件事。
十一點到十一點四十這是午齋。午齋是地下一樓,我們在那裏過齋堂。過齋堂的時候,我們在這裏拜佛完了,從第五樓到地下一樓,我們有電梯,也有樓梯,我們從報名上說一共有四十七個人,不妨願意走樓梯也可以,我們就默然地隨自己意,走樓梯、坐電梯都可以。然後到了齋堂的時候,還是要維那,我們還要念供。念供的時候,我看這個受戒的時候,傳戒的那個…,南無觀世音菩薩!我求菩薩慈悲我,不要犯口過。在佛前已經上供了,然後到齋堂還要念供,這就是有點事情,你吃完一餐,你再吃一餐,也不是太好,但是還是非要這樣不可。已經到十二點了,還供養,還那麼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所以,我想我們不要被持戒的人譏嫌我們。念供的時候稍微快一點,當然也不必太快,一個字一個字念得分明一點,然後我門吃完飯了還不過點,我們沒有犯這條戒。那個持戒的人,他不譏嫌我們,也很好;他如果诃斥我們,我們心裏不舒服。不懂得佛法的人诃斥我們,可能他說錯了;若是懂得佛法的人诃斥我們,就說我們錯了,所以我們想,念供的時候,不要念那麼慢,稍微快一點。這是午齋。
十一點四十分到二點,也還是自由用功,你願意休息也可以,你願意坐禅也隨你。到兩點就開始經行,到兩點一刻。我們是不是要打板?搖鈴也可以。早上四點一刻起床,起板也是搖鈴,到八點鍾的時候也搖鈴,到午後兩點鍾的時候也搖鈴,應該稍微提前一點。我們兩點鍾開始經行到二點一刻,經行一刻鍾。兩點一刻到叁點一刻,也是一小時,這是第四枝香。叁點一刻到叁點叁十五,又是經行。叁點叁十五到四點叁十五,這是第五枝香。四點叁十五到五點,也是拜佛,午前拜一次、午後拜一次,我們拜兩次。這個拜佛我還要說清楚,就是像念往生普佛的那樣拜: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叁拜、南無阿彌陀佛叁拜、南無觀世音菩薩叁拜、南無大勢至菩薩叁拜、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叁拜。因爲我們漢文佛教這個淨土法門比較普遍,所以我們一方面坐禅,我們一方面拜阿彌陀佛,這幾位佛我們都拜了,那麼就願意求生淨土也很好,這樣子。
到五點二十又是經行。這個經行的時候,最好是在經行的時候,你自己要到洗手間去。盡量避免止靜的時候去洗手間,盡量避免這件事。五點二十到六點,這是第六枝香。六點到七點半,是藥食及沐浴。七點半到八點半的時候,我們講經,講這個鸠摩羅什法師翻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經耳聞持品〉。
我在這裏多說幾句話。我們坐禅這件事,我個人的想法,我們學如來禅。但是各位如果你一定歡喜祖師禅,你願意看話頭,就隨你的自由,隨你自由。我提倡、我願意學習如來禅,我說明我的理由,爲什麼不學習祖師禅,要學習如來禅呢?這個學習如來禅,佛在世的時候這個比丘是學習如來禅,很多人得聖道,得初果、得二果、得叁果、得四果,發無上菩提心的得無生法忍;佛滅度後,正法住世的時代,那些出家人、在家居士,也是學習如來禅;學習如來禅,也是得聖道,得無生法忍,就是轉凡成聖了,不是凡夫了。正法住世的時代,得聖道的人多得很;像法住世的時候,就開始減少;等到末法住世的時代,更不知道誰得聖道了。那麼,爲什麼修如來禅能得聖道?不修如來禅就不能得聖道呢?
我剛才有一句話不想說,我現在要說,你們注意聽我這句話,我說出個理由來。修習如來禅分兩種情形:一個是鈍根、一個是利根。這個鈍根人,什麼叫做鈍根人?鈍根人,就是煩惱重,我的欲心重、我的貪心重、我的瞋心也重,修止觀的時候修不來,我也願意修,但是修不來,那怎麼辦呢?佛告訴你「觀身不淨」,觀這個身體是個臭皮囊、是汙穢不淨的,這個欲心就沒有了,這是一個很現實、是立竿見影的一件事、一針見血的一件事。若觀察是個臭皮囊的時候,這欲心自然沒有了,誰還能愛這個臭皮囊呢!自然是這樣子。欲心不管怎麼重,他自己心裏面肯這樣做,肯修不淨觀,這欲心就沒有了。但是這裏面要明白,不是欲心動了,再修不淨觀,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心裏面也沒有貪心、也沒有瞋心、也沒有什麼欲心,心裏很平和的時候,修不淨觀。因爲這時候你這個心能用,能這樣修;你煩惱已經來了,不行,那時候不能修。所以,在心情平和的時候,修這個不淨觀,慢慢的,這個不淨的這種思惟、觀察有力量了,就把自己的欲心破除了。因爲有了欲心,有很多的煩惱,自己心裏不安,就會有很多的過失,有很多的罪過。自己在心平氣和的時候修不淨觀,就把欲心破除去了;破除去了,內心裏面沒有賊了,你心裏面沒有賊了,沒有賊就不用警察了,這就是安居樂業,不是很太平嗎!這個道理是很明白的,你不這樣修,不行!就像這個屋子裏有垃圾,你不把它清除,它永久不會沒有的,它還在那裏;我們心裏面有這個欲心,你不用不淨觀來對付它,它永久在那裏,它不會自然消除的,這是很明白的事情。所以用這不淨觀來破,破我們的欲心。
「觀受是苦」,我們心裏面想…,實在來說,世間上的人,社會上的人,勞勞碌碌的、辛辛苦苦的、煩煩惱惱的,不管你地位怎麼高,都是煩煩惱惱的、是是非非的,就在這裏生活的。說是他很榮譽、很光榮、很快樂,快樂的時間很少,苦惱的時候非常多,因爲很多的事情,你擺不平的。你說已經擺平了,但因緣又變了,就要重新變化,重新計畫,原來的計畫是無效了,沒有完的。所以,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大智慧告訴我們:樂就是苦,不是樂啊!苦受是苦,樂受也是苦。因爲每一個人都歡喜去攀緣、去希求這個樂受,我們若不注意,還不知道,你坐在那裏,心平氣和靜下來,你看那些去攀緣樂受的人很辛苦;就是成功了,他還要保護這個樂受,也很辛苦;還要失掉的,失掉的時候更苦。那些少欲知足的人,他不是那麼苦,這是很明白的事。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觀受是苦!我們就無形中,心就不去攀緣了,不向外攀緣了,心就不顛倒了。現在有在家居士在這裏,我們出家人已經出了家了,但是還是攀緣那個樂,還是在是是非非、煩煩惱惱裏面,還是這樣子。所以這個觀受是苦這件事,應該這樣子修行,觀受是苦,使令心不顛倒。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得聖道的地方。這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是破除我們的業障,破除我們這些汙穢的煩惱,明白一點說,就是破除這愛煩惱;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破除見煩惱,就得聖道了。我們如果常常地學習經論,什麼是凡夫?什麼叫做聖人?《涅槃經》上說:你能證悟諸法空、無我無我所,你就是聖人;你不能知道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你就是凡夫。經上就是這樣說。
我們平常拜佛,我剛才說,看見一個像佛,紙畫的、木雕的、泥塑的佛;或者看見是真佛,真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他會說話,他能向我說法,我看見這是佛;但是釋迦牟尼佛诃斥我們,這不是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說的。所以我們若靜坐的時候,看見叁…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1 (1998年于臺北慧日講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