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經耳聞持品〉第四十五
法正老法師慈悲,各位法師、各位居士:不合掌!我們在這裏集會,得到慧日講堂住持的慈悲,共同地學習禅,在學習禅的這七天裏面,我們選擇《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這一品,這個目的是什麼呢?也是幫助我們學習禅的,禅裏面是有般若的。我們通常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四種功德,是學習禅的基礎。在禅裏面,有止、也有觀。止成就了,就是定;觀成就了,就是慧。止是幫助成就慧的,智慧的成就,須要有止的幫助。成就了慧,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得無生法忍以後,那個清淨的無分別的智慧,那就叫做成就。這個時候的智慧,就名之爲「般若」。 在學習中,都名之爲「禅」。這樣解釋六波羅蜜,就是由凡夫開始修行,到得無生法忍這個階段,來解釋六波羅蜜的。當然已經成就般若波羅蜜的人,得無生法忍以後,他也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蜜都修行的。但是,現在按我們凡夫發心修行的境界來說,就是「禅」是在修行的時候說的,成就以後名爲「般若波羅蜜」,這麼解釋。
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個題目,我們略去,現在不講。
〈經耳聞持品〉,解釋這個品的題目。般若這個法門,這個無相的般若法門,就是用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經」過我們的「耳」根,我們聽見了,就叫做「聞」,同時這個第六意識也會生起了;有同時意識、也有不同時的意識。所以,所聽聞的般若法門,繼續用功修行,也就有「持」的問題。這個「經耳」,聽聞般若法門,這是初開始的境界,這是很粗淺的,不是甚深的境界;但是這個「持」這個字,就是有深義了。
這個「持」也通于淺、也通于深;膚淺的意思,我們聽聞了《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個法門的時候,我們能夠受持。這個法門裏面,從粗淺的這方面說,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文、一個是義。這個「文」,文字的文,文章的文,名句文的文,這個文句是能诠顯般若無相的法門的;這個「義」,是所诠顯的、所顯示的無相法門。我們經耳聽聞,就是聽聞這兩件事,有能诠顯的文、有所诠顯的義,這個聽聞應該有這兩個意思在裏面。
聽聞的時候,由語言文字,明白了般若的無相義,這都是屬于淺的方面的,你明白了,你前一剎那明白,後一剎那明白,後一剎那明白,相續不斷地,你都能夠知道它的文、知道它的義,沒有忘失,那也就叫做「持」,攝持。明白一點說,就是我們的念力,念佛的這個念,這個憶念,你的憶念不太差,這個記憶力不錯,聽聞了這個法句裏面的義,你能攝持不失掉,那就叫做「持」;如果聽聞了以後,過了沒有幾個鍾頭忘了,那就不叫做「持」,這個持的意思不具足了。
這個深義,怎麼講呢?這個「持」的深義怎麼講呢?持的深義分兩部份:一個是在凡夫的時候,一個是在入聖位以後的時候。這個凡,應該是外凡和內凡這兩個階級,加上聖位。這個「持」,是能攝持不變的意思,保持不變的意思,那麼叫做「持」。我們舉一個例,譬如說《般若經》,觀一切法空,「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這裏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我空、一個是法空。這個文字的般若,語言文字的般若,開示我們: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我們能夠這樣去通達、理解,但是這是淺義。深義是什麼呢?你通達了我空的時候、通達了法空的時候,這裏面有相似的我空、相似的法空,這是凡位;真實的通達了、證悟了我空、法空,那就是聖人了。
聖人姑且不說,就是我們通達了什麼是我空、什麼是法空,常常的靜坐、修行,靜坐的時候,修止、修觀,修觀的時候,思惟這色受想行識裏面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識不可得,這麼思惟。思惟還是淺義,不能算是高深。什麼境界,知道這個人有深義了呢?就是在日常生活裏面,這個利害沖突的時候,你能夠無我,無我、我所,那就是有深義了。譬如說,這件事對我有傷害,但是這件事是合理的,合乎道理,合乎道理是合乎道理,我若同意這樣做,對我就有傷害;但是你這個人通達無我,觀察我不可得,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無壽者相,能通達這件事,這裏面沒有一個受傷害者,沒有一個受利益者。你受到傷害的時候,你觀察受傷害者不可得,對方得到利益了,也是不可得,你不感覺到有問題,這就是有深義了,那就叫做「持」。就是在理智上,你有了般若的氣氛了,在你的行爲上,你有般若的氣氛了,那就叫做「持」。
如果說是我講:色受想行識裏面我不可得,我無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我能夠把它講得很明白,能叫你都明白;但是利害沖突的時候,我還是有我的,還是有我,沒有你,有我!我不能吃虧,那就是膚淺,那麼這個「持」義不具足了。就是到這個時候,你不能夠有我空的智慧,你不能保持住我空的智慧。我空的智慧就是般若,法空的智慧也是般若,你不能保持了,那就是淺義,那就沒有「持」的意思。
所以這個「持」,當然這樣子解,就是應該說由外凡進步到內凡了,這樣的人,就有這個「持」義,就是在日常生活裏面,他有這樣的智慧,他這個智慧能活動,能發生作用。當然這個作用,這個人還是凡夫,但是能調伏煩惱了,用我空的智慧、法空的智慧,能調伏這個私心,調伏有所得的這個私心,調伏自己的貪心、瞋心、愚癡心。那麼這個人雖然不是聖人,但是他的叁業比較清淨,有功德莊嚴了;阿彌陀佛國「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個善男子、善女人的身口意上面,有般若波羅蜜的相似的清淨莊嚴,這就叫做「持」。等到入聖位,那是更高了,那是更殊勝了。
這裏說〈經耳聞持品〉,有淺義、也有深義,有深義、也有淺義的,這一品就是說明這件事,所以叫做〈經耳聞持品〉。這種淺義和深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你常常地靜坐,有正憶念,修止、修觀來的,你常常作如是觀,你才能有這樣的道力,你才能有這樣的功夫,你才能有這樣的智慧,你才能有這樣的清淨的氣氛,在你的身口意上。這是由修行來的,不修行是沒有這回事情的。
爾時,釋提桓因作是念:若善男子善女人得聞般若波羅蜜經耳者,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與善知識相隨。
「爾時,釋提桓因作是念:若善男子善女人得聞般若波羅蜜經耳者,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現在這裏論卷數是第十五卷。《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是叁十卷,這是第十五卷;有的藏經裏面分爲二十七卷,卷數分得不一樣,但是內容是一樣的,無差別;論品數是第四十五品。
在這一品的前五品,前五品是贊歎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的殊勝;這一品〈經耳聞持品〉以下,是贊歎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的人,贊歎修行般若無相法門的人的殊勝,贊歎人的殊勝,前面是贊歎法的殊勝,有法、有人的不同。這個贊歎裏面,又分兩段,先是贊歎人;贊歎人裏邊分叁段,第一段「明信人之德」,就是他相信這個般若法門,這個人的功德廣大,這是第一科。這一科又分兩科,第一科「歎淺行人」,就是他不是有高深的修行,他的修行很淺薄,贊歎這個人。
「爾時,釋提桓因作是念」,這時候,也就是前面贊歎般若法門的殊勝這一大段結束的這個時候,釋提桓因這個人他心裏面這樣憶念。
「釋提桓因」這個人,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忉利天主,忉利天王。這個人福德非常大,他的福德非常大,但是這個人福德雖然大,他還是有善根,能得了初果須陀洹;大乘佛法說,就是得無生法忍了,這個人。按通常來說、一般的情形說,人的福報太大了,就爲福報所迷,信佛就會困難了,富貴學道難。但是釋提桓因還好,他雖然福報很大,他還知道信佛,還能夠抽出時間來到人間學習佛法,這是很難得的事情。
這時候他心裏面這樣憶念:「若善男子善女人得聞般若波羅蜜經耳者」,若是一個很好的男人、女人,這個「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好」,怎麼叫做「善」?怎麼叫做「好」呢?就是這個人最低限度他受叁皈五戒了,受了叁皈五戒,他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就可以稱這個人是個好人了。如果這個人連五戒都不肯受,你勸他受五戒,他不受,那表示他就是要殺、盜、淫、妄、酒,表示他有這個意思;那我們能稱他爲「善」嗎?這個「善」這個字不能給他。現在這裏說,這個男人也好、這個女人也好,都稱之爲「善」,就是這個人明白一點說,也就是有慈悲心,希望大家都快樂,有這個慈悲心的人。
「得聞般若波羅蜜經耳者」,他有因緣他能夠聽聞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爲什麼會有這個因緣呢?就是應該說是有好朋友,有好朋友去引導他。佛在說般若波羅蜜法門,那個人他不會主動來聽佛說法的,但是有好朋友信佛,引導他來聽,他就肯接受,所以「得聞般若波羅蜜」。「經耳者」,只是經過了他的耳根和耳識這樣子,當然這裏面應該包括第六意識,耳識和第六意識,聽聞了這個法門。
「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這個人只是聽聞了一下而已,這個人爲什麼會聽聞般若波羅蜜法門呢?就是前世栽培過。前世還不是一般的栽培,他前生遇見佛了,他遇見過佛,在佛那裏作功德了,或者禮拜佛、贊歎佛,或者是在佛那裏聽佛說法,修過四念處,栽培過善根,他有這樣功德的關系。
這個「功德」兩個字,「德」就是一種良好的事情。譬如說孝順父母也是一種功德,有慈悲心也是一種功德,能夠相信佛法,能夠持戒、修定、修慧、修四念處,這都是功德。這個「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用了力,用力了,你用了力了。就是你用你的身口意,你的身口意用力地去做這種良好的事情了,那就叫做「功德」。如果心裏面沒有用力,沒有用你的心力,那還有一點問題,還有一點問題。「于前世佛作功德」…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經耳聞持品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