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经耳闻持品〉第四十五

  

  法正老法师慈悲,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不合掌!我们在这里集会,得到慧日讲堂住持的慈悲,共同地学习禅,在学习禅的这七天里面,我们选择《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这一品,这个目的是什么呢?也是帮助我们学习禅的,禅里面是有般若的。我们通常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四种功德,是学习禅的基础。在禅里面,有止、也有观。止成就了,就是定;观成就了,就是慧。止是帮助成就慧的,智慧的成就,须要有止的帮助。成就了慧,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那个清净的无分别的智慧,那就叫做成就。这个时候的智慧,就名之为「般若」。 在学习中,都名之为「禅」。这样解释六波罗蜜,就是由凡夫开始修行,到得无生法忍这个阶段,来解释六波罗蜜的。当然已经成就般若波罗蜜的人,得无生法忍以后,他也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都修行的。但是,现在按我们凡夫发心修行的境界来说,就是「禅」是在修行的时候说的,成就以后名为「般若波罗蜜」,这么解释。

  

  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题目,我们略去,现在不讲。

  

  〈经耳闻持品〉,解释这个品的题目。般若这个法门,这个无相的般若法门,就是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经」过我们的「耳」根,我们听见了,就叫做「闻」,同时这个第六意识也会生起了;有同时意识、也有不同时的意识。所以,所听闻的般若法门,继续用功修行,也就有「持」的问题。这个「经耳」,听闻般若法门,这是初开始的境界,这是很粗浅的,不是甚深的境界;但是这个「持」这个字,就是有深义了。

  

  这个「持」也通于浅、也通于深;肤浅的意思,我们听闻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法门的时候,我们能够受持。这个法门里面,从粗浅的这方面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文、一个是义。这个「文」,文字的文,文章的文,名句文的文,这个文句是能诠显般若无相的法门的;这个「义」,是所诠显的、所显示的无相法门。我们经耳听闻,就是听闻这两件事,有能诠显的文、有所诠显的义,这个听闻应该有这两个意思在里面。

  

  听闻的时候,由语言文字,明白了般若的无相义,这都是属于浅的方面的,你明白了,你前一剎那明白,后一剎那明白,后一剎那明白,相续不断地,你都能够知道它的文、知道它的义,没有忘失,那也就叫做「持」,摄持。明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念力,念佛的这个念,这个忆念,你的忆念不太差,这个记忆力不错,听闻了这个法句里面的义,你能摄持不失掉,那就叫做「持」;如果听闻了以后,过了没有几个钟头忘了,那就不叫做「持」,这个持的意思不具足了。

  

  这个深义,怎么讲呢?这个「持」的深义怎么讲呢?持的深义分两部份:一个是在凡夫的时候,一个是在入圣位以后的时候。这个凡,应该是外凡和内凡这两个阶级,加上圣位。这个「持」,是能摄持不变的意思,保持不变的意思,那么叫做「持」。我们举一个例,譬如说《般若经》,观一切法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我空、一个是法空。这个文字的般若,语言文字的般若,开示我们: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我们能够这样去通达、理解,但是这是浅义。深义是什么呢?你通达了我空的时候、通达了法空的时候,这里面有相似的我空、相似的法空,这是凡位;真实的通达了、证悟了我空、法空,那就是圣人了。

  

  圣人姑且不说,就是我们通达了什么是我空、什么是法空,常常的静坐、修行,静坐的时候,修止、修观,修观的时候,思惟这色受想行识里面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识不可得,这么思惟。思惟还是浅义,不能算是高深。什么境界,知道这个人有深义了呢?就是在日常生活里面,这个利害冲突的时候,你能够无我,无我、我所,那就是有深义了。譬如说,这件事对我有伤害,但是这件事是合理的,合乎道理,合乎道理是合乎道理,我若同意这样做,对我就有伤害;但是你这个人通达无我,观察我不可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能通达这件事,这里面没有一个受伤害者,没有一个受利益者。你受到伤害的时候,你观察受伤害者不可得,对方得到利益了,也是不可得,你不感觉到有问题,这就是有深义了,那就叫做「持」。就是在理智上,你有了般若的气氛了,在你的行为上,你有般若的气氛了,那就叫做「持」。

  

  如果说是我讲:色受想行识里面我不可得,我无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能够把它讲得很明白,能叫你都明白;但是利害冲突的时候,我还是有我的,还是有我,没有你,有我!我不能吃亏,那就是肤浅,那么这个「持」义不具足了。就是到这个时候,你不能够有我空的智慧,你不能保持住我空的智慧。我空的智慧就是般若,法空的智慧也是般若,你不能保持了,那就是浅义,那就没有「持」的意思。

  

  所以这个「持」,当然这样子解,就是应该说由外凡进步到内凡了,这样的人,就有这个「持」义,就是在日常生活里面,他有这样的智慧,他这个智慧能活动,能发生作用。当然这个作用,这个人还是凡夫,但是能调伏烦恼了,用我空的智慧、法空的智慧,能调伏这个私心,调伏有所得的这个私心,调伏自己的贪心、瞋心、愚痴心。那么这个人虽然不是圣人,但是他的三业比较清净,有功德庄严了;阿弥陀佛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善男子、善女人的身口意上面,有般若波罗蜜的相似的清净庄严,这就叫做「持」。等到入圣位,那是更高了,那是更殊胜了。

  

  这里说〈经耳闻持品〉,有浅义、也有深义,有深义、也有浅义的,这一品就是说明这件事,所以叫做〈经耳闻持品〉。这种浅义和深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你常常地静坐,有正忆念,修止、修观来的,你常常作如是观,你才能有这样的道力,你才能有这样的功夫,你才能有这样的智慧,你才能有这样的清净的气氛,在你的身口意上。这是由修行来的,不修行是没有这回事情的。

  

  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波罗蜜经耳者,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与善知识相随。

  

  「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波罗蜜经耳者,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现在这里论卷数是第十五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三十卷,这是第十五卷;有的藏经里面分为二十七卷,卷数分得不一样,但是内容是一样的,无差别;论品数是第四十五品。

  

  在这一品的前五品,前五品是赞叹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的殊胜;这一品〈经耳闻持品〉以下,是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人,赞叹修行般若无相法门的人的殊胜,赞叹人的殊胜,前面是赞叹法的殊胜,有法、有人的不同。这个赞叹里面,又分两段,先是赞叹人;赞叹人里边分三段,第一段「明信人之德」,就是他相信这个般若法门,这个人的功德广大,这是第一科。这一科又分两科,第一科「叹浅行人」,就是他不是有高深的修行,他的修行很浅薄,赞叹这个人。

  

  「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这时候,也就是前面赞叹般若法门的殊胜这一大段结束的这个时候,释提桓因这个人他心里面这样忆念。

  

  「释提桓因」这个人,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忉利天主,忉利天王。这个人福德非常大,他的福德非常大,但是这个人福德虽然大,他还是有善根,能得了初果须陀洹;大乘佛法说,就是得无生法忍了,这个人。按通常来说、一般的情形说,人的福报太大了,就为福报所迷,信佛就会困难了,富贵学道难。但是释提桓因还好,他虽然福报很大,他还知道信佛,还能够抽出时间来到人间学习佛法,这是很难得的事情。

  

  这时候他心里面这样忆念:「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波罗蜜经耳者」,若是一个很好的男人、女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好」,怎么叫做「善」?怎么叫做「好」呢?就是这个人最低限度他受三皈五戒了,受了三皈五戒,他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们就可以称这个人是个好人了。如果这个人连五戒都不肯受,你劝他受五戒,他不受,那表示他就是要杀、盗、淫、妄、酒,表示他有这个意思;那我们能称他为「善」吗?这个「善」这个字不能给他。现在这里说,这个男人也好、这个女人也好,都称之为「善」,就是这个人明白一点说,也就是有慈悲心,希望大家都快乐,有这个慈悲心的人。

  

  「得闻般若波罗蜜经耳者」,他有因缘他能够听闻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为什么会有这个因缘呢?就是应该说是有好朋友,有好朋友去引导他。佛在说般若波罗蜜法门,那个人他不会主动来听佛说法的,但是有好朋友信佛,引导他来听,他就肯接受,所以「得闻般若波罗蜜」。「经耳者」,只是经过了他的耳根和耳识这样子,当然这里面应该包括第六意识,耳识和第六意识,听闻了这个法门。

  

  「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这个人只是听闻了一下而已,这个人为什么会听闻般若波罗蜜法门呢?就是前世栽培过。前世还不是一般的栽培,他前生遇见佛了,他遇见过佛,在佛那里作功德了,或者礼拜佛、赞叹佛,或者是在佛那里听佛说法,修过四念处,栽培过善根,他有这样功德的关系。

  

  这个「功德」两个字,「德」就是一种良好的事情。譬如说孝顺父母也是一种功德,有慈悲心也是一种功德,能够相信佛法,能够持戒、修定、修慧、修四念处,这都是功德。这个「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用了力,用力了,你用了力了。就是你用你的身口意,你的身口意用力地去做这种良好的事情了,那就叫做「功德」。如果心里面没有用力,没有用你的心力,那还有一点问题,还有一点问题。「于前世佛作功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