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3

  这个「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种恐怖心继续地现前,想要灭除这个恐怖心不行,灭不掉,所以叫做「怖」。这个「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决定是生了恐怖心了,对于这种法门,决定是生了恐怖心,不欢喜,生厌恶心了,不欢喜,所以叫做「惊、怖、畏」。头一个「惊」,认为这个法门不合道理,一定要我相信,我害怕。若是这条道路有土匪,不安全,你叫我走,我不敢去,我不敢从这里走;一定叫我走,不得了,不得了。这种心是决定了,不可以动摇的,所以叫做「惊、怖、畏」。现在这里说,听闻了般若波罗蜜,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这个法门,他不但是信受欢喜,他还能够如说修行,能问能答,这个人他「前世多供养亲近诸佛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他能这样,他不害怕,不生恐怖心,这是不容易啊。

  

  在我们汉文佛教里面,鸠摩罗什法师翻个《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翻这个三论,加上《大智度论》,就是四论。这个《中观论》有嘉祥大师的注解,还有印顺老法师的讲记,这些注解上,解释得都很详细。这个道理就是不管你是那一个法门,你是般若法门,或者你是如来藏的法门,或者是唯识的法门,或是各式各样的法门,只要是佛法,你一定,有两个问题,你要把它说明白,你一定要把这两个问题都要说明白,不然是不可以的。那两个问题呢?一个生死的问题、一个涅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要说明白。生死是怎么回事情?你要说明白;然后关于解脱了生死得了涅槃这一部份,你也要说明白。这两个问题你都要说明白,然后这是一个完整的佛法。或者说是生死的缘起、和涅槃的缘起,或者染污的缘起、清净的缘起,合起来就是一个缘起,这件事你要说清楚。

  

  我们读小乘的佛法,他也是把这件事说了;你读《中观论》、《大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它也是把这个问题也说清楚了;你读《解深密经》阿赖耶识这个法门,它也把这两个问题要说清楚;你读《起信论》,这个问题也都是说清楚了,也都要说清楚;不然的话,它不是佛法,你光说生死不可以、你光说涅槃也不可以,一定全面地说得清清楚楚。说清楚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什么问题呢?我们还是说这个喔,这个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他不恐怖,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譬如说,你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空厄」,一切法都是空了,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这个生死怎么安立呢?生死的因果怎么安立?涅槃的缘起怎么安立呢?什么都没有了,怎么会有生死的问题呢?怎么会有涅槃的问题呢?这个问题还是要说明的。

  

  我们若阅读经论的时候,读经的时候,很明白的,我们很难读得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我们读,也可能知道多少,但是很难完全明白;非要去看这个《大智度论》不可,看了《大智度论》,也还要去读读《中观论》,这时候把这法门才能明白多少。你若是长期地用功,可能更圆满,你会明白得更圆满一点;如果说你不肯努力,我把书本一打开,我脑袋疼、头疼,那就没有办法,那只好放弃了。你若深入地去学习,就知道这个般若法门,它对于生死怎么解释、涅槃怎么解释,说得清清楚楚。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要说到这里呢?

  

  我们不要说名字,说名字有问题,我看见对唯识很用功,对唯识有著作的一个人,也是很有学问的人,但是他对于《中观论》的介绍,他就是介绍得不足,有所不足。那就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对于《中论》这个法门,般若这个法门,学习得不够。学习得不够的时候,他为人介绍的时候,就有的地方说得不对,就有问题,有这个问题,这样子就容易引起误会,引起误会的。

  

  所以,这个地方说「惊、怖、畏」,「不惊、不怖、不畏」和「惊、怖、畏」就是两回事了。他就是对这个法门没有完全明白,所以会「惊、怖、畏」。按我们一般通常对于般若法门的误会,就是你说一法都空了,这个因果很难建立,很难建立因果了,善恶因果很难建立,世出世间的缘起的这个道理,也很难说明了,就会有这个问题。

  

  若是你能够观一切法空,而又能建立生死的缘起和涅槃的缘起,那就没有惊、怖、畏的问题了,没有这个问题。现在这地方说的理由,就是这个人「于前世多供养亲近诸佛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这个地方说的理由是这样。所以,栽培善根倒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本来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在南北朝时代,也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这部经以后,在南北朝时代,受持、读诵、讲说的人是很多,很多很多。我在《高僧传》上看见天台智者大师的学生,就是在荆州玉泉山有玉泉寺,智者大师在那里讲《摩诃止观》那个地方。智者大师的学生,有的人他把《法华经》背下来,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背下来,一天背《法华经》、一天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这样的人。后来在梁武帝的同时,有宝志禅师,和那个同时,另外在四川也有高僧,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背下来。这三十卷经能背下来。

  

  当然《华严经》八十卷都有人背下来,何况三十卷呢!但是这句话是容易说,你背背试试,背一背就不背了。人家说是去念咒更好,把经就放下,去念咒去了。人就是意志不坚定,对于佛法的学习,不能够圆满地把它毕业,然后,自己又认为我明白了,这还是个问题,这是问题。用功的时候,这也就是,也可以说还是善根的问题。这文上说:「于前世多供养亲近诸佛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根本的原因,还是在这里,就是善根的问题。亲近佛多、栽培善根多,他对于这个法门的学习,他就能圆满地毕业了。我说这一段的话的意思就是说,关于这「惊、怖、畏」,「不惊、不怖、不畏」这个问题,我们没能深入地去学习,总感觉到,好像没有什么,有什么好惊、怖、畏呢?其实不是!你要深入的去学习的时候,就有问题,就有问题。

  

  并且,我们若是欢喜另外一个法门,我对于这个法门我欢喜,我就说出来种种赞叹的语言;我对那个法门不好,我就说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会这样子。但是我想,我想应该怎么样呢?你欢喜的法门,你也好好用功地学习,不是一知半解,好好地把它学习毕业了;不欢喜的法门,你没有深入圆满地学习,你不要随便人云亦云,不要那样子。如果你一定要批评的话,你好好学一学,然后由自己的心里面说出一句良心话,这样子好一点。不然的话,你就有过失,你说这话有过失的。

  

  现在是到点了。但是我现在想要说一段话,我还是说出来。我以前说过这件事,就是有一位法师,我原来是记住这位法师的名字,现在把这名字忘了。他是四川人,他到江浙一带来参学,后来他就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背下来了,这传上只是说这么多,没有详细说,我这么推测,这个人不只是有文持、也应该是有义持,应该有义持的。他把这部经背下来了,不知过了多久,又回到他家乡去。回到他家乡去的时候,他家乡那么地方,信道教的人特别多,信佛教的人少。他就在他家弘扬这部经,就是常常举办这个法会。那个时候举办这个法会,和我们现在可能不大同,他这个法会怎么样办法呢?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三十卷,他去集会三十个人,每人读一卷,就这样子读了三十卷,就办这样的法会,是这样子,他这样子来办法会。

  

  办法会,一次一次地这样做了法会以后,当然这个地区的道教徒就知道了。这道教徒也办法会,办法会的时候,就是发一个通知,请这个法师来参加他的法会,这个法师收到通知了以后,想了一想,好!你请我去,我就来。到了这个法会的时候,当然道教的人也供这个老子的像,供在那里,也有个殿。这个法师进入那殿里就这么看一看,然后就在旁边坐下来。这道教徒就不满意了,说是:你是佛教徒的大法师,你也有供着佛,对佛礼拜、赞叹;我们供着老子,老子就是佛,你也应该礼拜、赞叹,为什么不礼拜呢?就这样看看就算了,坐在旁边?然后这个法师说:我也想礼拜,但是恐怖他受不了,所后我不礼拜。怎么受不了呢?你礼拜,我看看能不能受得了?真的?真的!他就起来,他就礼拜,他一磕头,老子的像就摇动;再礼拜,摇动得更厉害;再礼拜,就倒下来了。当然,我说这话,我们都是佛教徒,道教徒会不高兴,但是《高僧传》的确这么记载。你看你让我礼拜,受不了就倒下来了。说:不是!是有风或什么弄倒的,把它立起来,你再拜!好!再拜。再拜,又倒了,再没有话好说了。哎呀!你怎么回事情,你出家怎么回事?他说:我出家,就是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就背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一天背半部,两天背一部。他这么说,一天背十五卷,两天背三十卷。这些道教徒,哎呀!佛法不可思议!就好多好多改变信仰了,来相信佛教,有这个事情。

  

  所以,我认为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若愿意背也是很好。但是我认为这个人是用过功的,他一定是对于《大智度论》也很熟,他对这个义,他是深深的闻思修,我看他都能有,有这种功德。所以,那个时候佛法是比现在兴盛,就是很多的人,应该是在佛法里面有成就。所谓有成就者,就是有闻思修的成就,也有可能会得无生法忍。

  

  我感觉禅宗里边,古代一点的,应该六祖大师同时、以前的那一些禅师,多数都是学习经论有成就的人,然后在深山里面自己修止观,而后有成就的,都是这种人。你看这个禅宗的道信禅师,达摩禅师、慧可禅师、僧灿、道信,道信是四祖,你看道信禅师的传,禅师说的又是一回事,但是《高僧传》上的道信禅师传,他在卢山大林寺住过十年。卢山大林寺是怎么回事?是智者大师的学生造的庙,那个庙里不可能没有天台三大部的,一定有《摩诃止观》。而这个道信禅师,离…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