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开了大林寺以后,到江西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有贼要来,他就发动大众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于是乎贼就不敢来了,就走了,有这种事情。
这就看出来,我现在说话,好像说禅宗说他们有点过失,还是不说了。都是学习经论有成就的!达摩禅师是以《楞伽》印心,重视《楞伽经》。但是后来的人,不是完全就是《楞伽经》。道信禅师他是重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而《六祖檀经》也提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人是…你很难说是能够拘束他、控制他,控制这两个字,不能用;说他是我徒弟、他是我学生,话也可以这么说,但是思想还是有自由的成份的,不是决定一定是谁传受给谁,就是这样子,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好多人都是学习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也就是学习了《大智度论》的,从这里来修禅,而得无生法忍,得圣道的,应该是这么说。
后代的人,尤其是现代的佛教徒多数就是不肯多用点时间用功,等晚一点为人做老师嘛,你多用一点时间,这个教义和禅,你多多地用功,多数不肯这样做;不肯这样做,当然你在佛法里面的成就,就受影响了。我们现在说是「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前世多供养亲近诸佛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这里面是有事情的。在《大智度论》上说,佛灭度以后,可能是在龙树菩萨那个同一个时代,有五百部,就是在小乘佛教里面分五百个部派,「闻毕竟空,如刀伤心」!闻大乘佛法,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观一切法空毕竟空的时候,就像刀伤了他的心似的,那么严重。我们现在若闻毕竟空,心里没有什么。为什么你没有什么?因为你没能深入地思惟那个道理,有什么好恐怖呢?我们不感觉到有需要要恐怖,没有这个需要,但是那个地方是有事情的。有事情,我们为什么不知道?你没有深入学习,你就不知道,不知道这件事。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我们昨天说过,这一段的经文,是赞叹学习般若法门的人,赞叹这个人的殊胜。赞叹人里面,分两种人:一种人是浅行人,一种是深行人。浅行人,就是对于般若法门有多少闻所成慧,他听闻过这个法门。深行人,就是闻思修三种智慧具足的人,具足的人为什么称之为深呢?不具足就不名为深呢?这个深行人,原则上说,他所觉悟的般若法门,他能够深入地证悟第一义谛,所以叫做「深」;这个「浅」,就是没能到达这样的程度,他只是在文字上有所分别,对于第一义谛还不是明白的,所以叫做「浅」。
这个深行人,分成两种不同:一种是已入圣位的圣人,他经过长时期的止观的修行,他见到胜义谛了,所以也破除了烦恼,这个人他是圣人了,他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他内心里面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所以他证悟了胜义谛;第二种,他还没有证悟第一义谛,但是他闻思修的智慧很高,他能相似的见到第一义谛,所以也名之为「深」。这里应该指后一种,就是没有证悟第一义谛,但是相似地证悟了,这叫做「深行人」。
这第一段是「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前世多供养亲近诸佛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昨天在这里是有小小的有一点解释,但是我心里面的意思,昨天没有说完,没有讲完。我没有讲完的这一段,我想我还是说出来。
这个深般若波罗蜜,听闻了这样的佛法,他「不惊、不怖、不畏」,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在大乘佛法里面,古代的大德或者现在的大德,都有相同的看法,就是大乘佛法里面,分成三个部派,般若法门是其中的一个部派。这个部派里面说的道理,我昨天曾经说过,就是不管那一派的佛法,都要说明生死的缘起、和涅槃的缘起。这两种缘起,都要明明白白地说清楚,这才是全面的佛法。在般若法门这一方面来说,生死的缘起和涅槃的缘起都是毕竟空的,在毕竟空上建立生死的缘起、建立涅槃的缘起,这就是这个深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在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惊、怖、畏」的地方、「不惊、不怖、不畏」的地方,在毕竟空上能建立一切法,你能理解到这里,你就会「不惊、不怖、不畏」。如果说毕竟空里面不能建立一切法,生死也不能建立、涅槃也不能建立,那就是「惊、怖、畏」了,这个人就恐怖了。在《中观论》上,龙树菩萨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因为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所以一切法才能成立,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所以也叫做「深般若波罗蜜」。
我们若去读《解深密经》这些经论,它不是这样说。是说一切法在哪里建立呢?是在阿赖耶识上建立的,由阿赖耶识来建立生死的缘起、来建立涅槃的缘起。这和在毕竟空上建立缘起,这说法不一样了。
另外一部份,我们若读《楞伽经》,《楞伽经》说:「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这个如来藏性,它是一切善法的一个因由、也是一切不善法的因由。明白一点说,生死也从这里做缘起、涅槃也从这里做缘起的。那么这和阿赖耶识的缘起又不一样了。但是综合起来说,阿赖耶识的缘起、如来藏的缘起,都是有,在有上建立缘起的;现在这个深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是在毕竟空上建立缘起。一个是空、一个是有,这个地方有所不同。
现在说是「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就是他能够理解毕竟空能建立一切法。如果你不能理解,生死也不能建立了、涅槃也不能建立了,这是一个大恐怖的地方,所以叫做「惊、怖、畏」。实在来说是这么回事情。
「当知是人亦于无量亿劫,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底下说「不惊、不怖、不畏」的原因。前边那一段文也是说了,「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前世多供养亲近诸佛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这也说出这个理由来,但是这下面说得更详细了。所以,当知道这个闻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这个人,「亦于无量亿劫」,「无量亿劫」是很长、很长久的时间了,他不但是亲近了很多的佛,他也是在无量亿劫中,修行了六波罗蜜的,这个人,可见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智慧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他闻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原因在这里。
从反面来说,若是没能够多供养亲近诸佛,不是于无量亿劫行六波罗蜜,那这个人就闻深般若波罗蜜,就会惊、怖、畏了。这段文就把这个理由说得倒是很明白的。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闻已受持、亲近、如说习行,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如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闻已受持、亲近、如说习行」,前面是天主叹,释提桓因赞叹对于般若法门有修行的人,是他赞叹;这底下是舍利弗尊者赞叹,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了,是他赞叹。赞叹里分两科,第一科是「举现德比量叹」。
尔时,舍利弗就对佛说:「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假设有这样的人,他还没得无生法忍,他还不是圣人,但是他听闻了这样甚深的般若法门,他能够信受,他不惊、不怖、不畏,能达到这个程度。「闻已」,听闻了已后,「受持、亲近、如说习行」,他还能够「受持、亲近、如说习行」,这我们昨天讲过了,他能够这样子闻思修三慧具足地去修行这个般若法门。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如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那就可以知道这个人,他「如阿惟越致」,「阿惟越致」翻到中国话是不退转,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叫做「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转了。这个不退转的意思,就是得到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见到真理以后,才能不退转。就是他入了圣位以后,再不会退为凡夫了,不会退为生死凡夫。
如果你没有证入圣位,你在凡夫的时候,在佛法里面用功、学习、修行,是不决定的。当然这里边有外凡位、和内凡的不同。外凡位,就是只是在佛法的文字上去思惟分别、去演说,在文字上有所演说,他没能够进一步地三种智慧都具足,去亲近胜义谛,那么这个人就是外凡位。外凡位他就是不能调伏自己的烦恼,虽然也对于佛法有信心,但是烦恼还随时活动,三业还是不清净的,这是外凡位。这个「外」这个字是什么呢?就是他的身口意,在法性的真理以外,他不能契、不能契合胜义谛,他的心游理外,他这个心在法性的真理以外活动,当然这个人是不能够调伏烦恼的。
内凡位的这个「内」,就是他由闻思修深入地修行,能够向于法性的真理上去契会,他能这样子。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一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他能向法性理那一方面去理会。这样的人,他就能够调伏烦恼,他能够身心清净,这个人就是程度高了,所以叫做「内凡」。再明白一点说,就是向道上会;你赞叹他也好、你毁辱他也好、你恭敬他也好、你轻视他也好,他的心向第一义谛那方面去理会。他不想:你为什么轻视我?他不这么想,他不这样想,他不向贪瞋痴那方面去分别,他向圣道那一方面去观察、思惟,所以叫做「内凡」。「内凡」这里面也还是有分别,这个暖、顶、忍、世第一就是内凡,但是暖位、顶位还有可能会退,有可能会向后退;但是到了忍位以后,就是不退了。
所以「如阿惟越致」,应该是到忍位以上的人了。这样的人,他的奢摩他的止,他有可能超过欲界定,到了未到地定以上,也有可能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这样的定,加上毗钵舍那舍那的观,他的智慧高了,这个尘劳的一切的境界不能动摇他的信心,所以叫做「忍」,安忍不动了。这样人虽然没有入圣位,但是和圣人是相似的,「如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就是和那不退转的圣人是相似的,是这样境界。这是舍利弗尊者赞叹这个人达到了这么高的程度。
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若先世不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终不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
这底下是第二科「举往因」解释他现在的功德,为什么他现在能够「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能够「受持、亲近」、如说修行呢?「何以故?」就是这样问。「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这般若波罗蜜是甚深。这个「甚深」这个字,或者这样讲,是圣人的智慧所证悟的,所以叫做「甚深」;凡夫的智慧是不能证悟的。所以「深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若先世不久行」,若这个凡夫,他过去世没有能够无量亿劫地修行六波罗蜜,没有能修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或者说「般若波罗蜜」就是慧,前五波罗蜜就是福,他没有能无量亿劫栽培福慧。「终不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虽然他长时期地去学习般若波罗蜜,终究还是不能信解。就是过去世的善根不够,他就不能信解般若波罗蜜,他不能相信这个法门的。若是他能够相信,不惊、不怖、不畏,能如说修行,那就是他过去栽培的福慧太多了,就表示这样意思。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訾毁深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前世亦訾毁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深般若波罗蜜时,无有信乐,心不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不难不问诸佛及弟子: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云何应修内空?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云何应修佛十力?乃至云何应修十八不共法?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訾毁深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前世亦訾毁深般若波罗蜜」。前面是明相信人的功德,「明信人之德」。这底下是「明不信人的过失」。
舍利弗尊者又称呼佛为世尊,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訾毁深般若波罗蜜」,这个「訾」就是发言,他发表言论来毁谤这甚深般若波罗蜜,说这般若波罗蜜是非法,怎么怎么的,各式各样毁谤的话。「当知是人前世亦訾毁深般若波罗蜜」,那就应该知道这个人的前一世,他也是毁谤深般若波罗蜜的。「前世」这句话,就是这一世以前就名为前世,如果是谤毁深般若波罗蜜,他造了这样的罪,那么第二生有可能要到三恶道去的,那么他要从三恶道里出来以后,再来到人间,他若遇见这般若波罗蜜,那他就会再毁谤般若波罗蜜,是这样意思。「当知是人前世亦訾毁深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3》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