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这个人毁谤般若波罗蜜,毁谤了以后,他又忏悔了,使令他的罪业减轻了,第二生没有到三恶道去,他死了以后,又再来人间,他有可能还是会再谤毁深般若波罗蜜,还会谤毁的,「前世亦訾毁深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底下解释它的原因,「是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深般若波罗蜜时,无有信乐,心不清净」,说是这个人,他听闻这个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心里面没有信心、不欢喜,他心里面不清净,就是没有信心,叫做不清净。心里面有犹豫、有怀疑,就叫做不清净。
「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不难不问诸佛及弟子: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这底下详细说他的相貌。这个人他听闻了般若法门,他没有欢喜心,心里面有怀疑,是怎么回事情呢?这是说他现在。这底下说他的原因,「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这一生以前,他也遇见过般若法门,但是他没能够难问诸佛及弟子,他没有做这件事。这个「难」,就是提出来一个问题,不容易解释,叫做「难」,我难问你。底下这个「问」,就是把这个不容易解释的问题提出来,请问佛和弟子。这个「难」,是表示这个问题不容易解释。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他没有难问诸佛和佛的弟子。难问什么事情呢?「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说一切法毕竟空了,那怎么去修行六波罗蜜呢?他没这样请问过佛。
这里面表示什么呢?就是你对于这件事,你特别地注意,特别注意地思惟、观察,你才能够难问,如果只是听一听,心里面没有特别注意,那就不能提出问题,就是我们反省自己,就可以知道这件事,能提出问题还不容易的,还不是容易。
他前一生遇见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没能够深入地注意这个法门、深入地去学习这个法门,所以他不能提出问题问佛:怎么样去修行檀那波罗蜜?一切法毕竟空,我怎么样修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呢?他没能这样问。
「云何应修内空?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这一共有十八种空,十八空的第一空就是内空,最后就是无法有法空。这个内空怎么样修法呢?他没有这样问。「内」,就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说的;「外」,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空的,就叫「外空」;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空的就叫「内空」。这个内空、外空怎么样修行呢?怎么样学习呢?他没有这样请问。「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无法也是空,有法也是空。这个「无法」、「有法」:无生住异灭的法叫「无法」,有生住异灭的法就叫「有法」,无法也是空,有法也是空。他没有请问,他没有向佛请问:怎么样修行这个无法有法空呢?
「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这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一开始就是四念处,最后是八圣道分,他没有向佛请问,没有向佛和佛的弟子请问:我们应该怎么修行这个四念处的法门,乃至到应该怎么样修学八圣道分?没有请问这件事。
我说一个小小的事情,就是我们中国佛教,最有名气的一个道安法师,这是在西晋的时候,西晋,东晋也是开始了,以后。这个道安法师,他出家的时候,他的师父叫他去种田,没有说:你学学佛法,没有教他这件事,叫他去种田。叫他去种田,他就去种田,这也不容易。那么后来,今天也叫他种田、明天也叫他种田,那么道安法师就向他师父请问了:请师父给我一部经,我种田的时候可以读。那么他师父就请了一部经给他,他就请这部经到田里种田,种田的时候有时候也读这部经;等到种田这一天到晚间回来了,回来就把这部经就还给师父了。他师父说:你这部经读好了吗?说:读好了!能背下来吗?能背下来!你背一背我听听,他就把这经就背下来了。
那么第二天还是叫他去种田,他又请师父再给他一部经,那么师父再给他一部经,他又去种田了。等到晚间回来,这部经又还给师父。师父问他:你读好了吗?读好了!也是能背下来。那么第三天去种田,又请了一部经,他又是到田里种田,回来了又还给师父,就是也是能背下来这部经。然后他师父对他说了:明天不要种田,不要种田了,你出去参学。
这在道安法师的传上有这么一个记录。这一段记录,我看出来一件事,这个道安法师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师父也了不起,这两个人都是了不起。他师父叫他去种田,当然出家的目的是修学习圣道,不是来种田的;但是他师父叫他去种田,他能听师父的话,能去种田,这不容易,这不容易的。不容易是一个难。第二个,他没有忘掉他出家的原意,我要学习佛法,所以请师父给他一部经,这也是不容易。那么这一部经,我看,不是很长的经,可能不是很长,那么也不容易,不长也是不容易,能把它背下来。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连续这样子,这也就看出来道安法师这个人的才华很高、记忆力特别好。有那么高的才华,而能听师父话,不容易。那么他师父一看这个人,道安法师有个特别的情形,相貌不是那么端严,不是那么庄严,他师父就叫他去种田,但是发觉他是一个载道之器,立刻不要种田了,叫他出去参学。他出去参学,就是佛图澄这位神僧,跟他参学。
后来他自己独立了的时候,常常讲《放光般若经》。这个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慧远大师,也就是道安法师的徒弟,他跟他出家的,慧远大师对于老庄都是有研究的人,那么跟道安法师出家以后,就学习《般若经》,对于《般若经》很有研究,后来到卢山去念佛,我想可能和我们现在念佛不同,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念佛,他不见得是这样念佛的。我说这个话的意思,这段文上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不难不问诸佛及弟子,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就是这种人遇见了难遭遇的法门以后,他心里面不注意,不注意地学习,所以他不提出问题来。道安法师可不是,道安法师能够主动地学习佛法,而后大有成就,这也就是他有善根。
但是那个时候,我顺便说,道安法师讲《般若经》的时候,讲到一些地方的时候,那一段文不知怎么讲,这个翻译的人把梵本梵文翻成了汉文,翻译的不容易看得懂,所以道安法师到那个地方就不能讲了,就是念一念,再讲下文,只有这样子。所以有的文上说,道安法师说:有的地方不能懂,就想要将来到弥勒菩萨那里去请问,有这样的记录。到鸠摩罗什法师来了以后,再翻译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不同了,就是都容易懂了。所以,那个时候,鸠摩罗什法师翻译了《大智度论》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还翻译了很多的经论,我们中国佛教徒皆大欢喜,在中国佛教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在那以前翻译的人翻译得不是那么好。
我们从佛教史上看,从古自今,鸠摩罗什法师翻的经,就是契合我们中国人的味口。譬如说《维摩诘所说经》,玄奘大师也有翻译,但是大家都欢喜读鸠摩罗什法师翻的《维摩诘所说经》,就欢喜它;譬如说《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法师有翻译、玄奘大师也有翻译,但是我们还是愿意受持读诵罗什法师翻译的,就是有这些事情。我们现在学习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一部经也就是玄奘法师翻的《大般若经》的第二分,《大般若经》一共是十六分,第二分也就是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但是玄奘法师翻得详细,比这个多,比这个文是多的。
这里面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不难不问诸佛及弟子: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这个地方也是有问题,我们中国佛教,自从慧远法师提倡净土法门以后,这个净土法门在我们中国流行得很普遍,很多人都学习这净土法门,虽然是和古代的人修念佛法门有点不同,总而言之,还是净土法门。修净土法门的确好,的确是好,我也愿意修净土法门。修净土法门的确是下手易而成功高,很容易念阿弥陀佛,念一部《阿弥陀经》,念《阿弥陀经》很容易念嘛,很容易背下来;你若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试试!就不是那么容易读,不容易读。读大本的《无量寿经》,你也生欢喜心,看阿弥陀佛国依正庄严,自然地会发动我们,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去,自然是这样子,那么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方法也比较简单,也的确是容易。可是这里面就是有点问题,你有没有问:「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了,现在净土法门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我们也不问:怎么修四念处?乃至八正道分呢?不提出这个问题,也不提这个问题。
明白一点说,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容易,就说是我若想要得一心不乱,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还是比较容易,你真是诚恳地念阿弥陀佛,得一心不乱,不是太难,就恐怕你念佛的时候,心里面还想东、想西,这不行!你若诚心地置心一处,念阿弥陀佛,得一心不乱还是有可能的。但是真实得一念不乱的人,我感觉还不是很多。虽然是容易,我们还是很难做得到,这就是一个问题,这问题不说。
我们修这个念佛法门,最后会怎么样呢?就是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去,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法门,就是这样子。当然你临命终时要心不颠倒,心若颠倒就不行了。今天也有法师提出问题,临终助念,助念也是有帮助。那么往生阿弥陀佛国去以后,又怎么样呢?往生阿弥陀佛国以后,还是要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要修四念处,修四念处得无生法忍。你若根性利,就快一点;你若根性钝,就慢一点。若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在娑婆世界,我们现在若修四念处,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分,学这个三十七道品,现在,我们现在修会怎么呢?如果你真能万缘放下,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完全正常的话,有可能现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