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4▪P2

  ..续本文上一页得无生法忍!那么对比起来,念阿弥陀佛这个净土法门,到阿弥陀佛国去得无生法忍;你若修四念处,就是按照《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四念处这样修行,就是现在得无生法忍,这个差别就是这样子,差别就是在这里。

  

  但是我想,你何必那么着急呢?何必现在要得无生法忍呢?你到阿弥陀佛国得无生法忍也很好吗?我也同意!我同意。到阿弥陀佛国也是好,也是很好;也是很好啊!我看还是随自意了,你愿意现在得无生法忍,你就万缘放下,修四念处;你若是不能万缘放下,我看你还是念阿弥陀佛好。因为你念阿弥陀佛,你没能万缘放下,你还有一些尘劳的事情牵缠着你,念阿弥陀佛还能修,很明白的,四十八愿里面说:你十念念佛,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所以,你还可以到Office去做事,你也可以做很多事,然后每一天抽出来一点时间十念念佛,临命终的时候,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这可以办到。若是修四念处,你不万缘放下,很难,现在得无生法忍有困难,这地方还有这个问题。

  

  但是,现在我们佛教的情形,就是学习经论的法师,也很少修四念处,也是念阿弥陀佛;就是出了家,没有尘劳的事情的牵缠,他还是不修四念处,他可能还是念阿弥陀佛,没有修四念处。没有修四念处这件事,我的看法呢,对你个人来说,我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是对的,你成功了,很好;但是,在这个世界的佛教来说,还有问题,在我们这个世界佛法的住持,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你不修四念处,你很难调伏你的贪瞋痴。你的贪瞋痴的烦恼,你很难调,你很难调伏的,你不容易调伏。你这个心,心随境转,这个境界,这个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这是五欲,这五欲的境界出现的时候,有的时候如意、有的不如意,如意是如意了,但是不是我如意,是别人如意了,你能受得了吗?能不能受得了?你这个心就随着动,不是贪就是瞋,不是瞋就是痴,就是这样子。这件事在佛教的立场来看,就是不庄严。你往生阿弥陀佛国是对了,但是这个世界的佛教,在这个世界上不庄严。佛法是庄严,但是佛法是靠佛教徒来弘扬的,佛教徒不庄严。我们明白一点说,不须要含蓄,我对你没有恭敬心,你对我也没有恭敬心;我看你也是贪瞋痴嘛!你看我也是贪瞋痴啊!虽然我还能够讲经说法,还能写文章,但是贪瞋痴一直地活动,你对我有恭敬心吗?不可能的嘛!就是你是我徒弟,嘴可能会…,就算是师父也可能会说出来,你也是贪瞋痴,你也就可以明白地说出来;互相都没有恭敬心、互相都不能和合,不能团结,我们佛教就是这样子。我说的你们同意不同意?就是这样子!佛教在这里就是衰微、衰微,衰微了!若是你修四念处的话,那完全不同。

  

  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这个法门,你常常这样子,刚才说闻思修,你常常这样观察的时候,常向道上会,常向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这方面理会的时候,谁来骂你一句,你观察这音声是因缘有的,是毕竟空的,骂我的这个人也是因缘有的,也是毕竟空的,这心就向毕竟空上理会了,它就不去生瞋心。你赞叹他一句:你这个人怎么怎么好,他也是观察这是个音声,音声是剎那剎那生灭的,是毕竟空寂的,他也向道上理会。他不去想,哦!这个人赞叹我好,我是了不起啊,他不这样想。这样子,他的贪瞋痴不活动;长期地不活动,就有可能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圣人了!

  

  我们学习这唯识的法门,我感觉是难一点,学习的时候是难一点。我们学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们找一找参考书,看一看,你就能明白,一切法是空的,这句话不是太难懂。但是你若学习唯识,一切法是自心的变现,一切法就是心的分别,不是那么容易明白,也不是的。但是,你若是肯用力,常常地去思惟、观察、学习,你也会明白的;明白了以后,不可思议!你遇见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心里面向道上会:这是虚妄分别,没有这回事!立刻地贪瞋痴不活动,也就是圣人了!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若是能够修四念处,学习一切法是自心的变现,离开了你一念心,一切法都不可得,你自己现在有可能得无生法忍,同时彼此间都会有恭敬心:哎呀!你这个人不得了!哎呀!你可能得无生法忍了!你常常静坐、常常修止观,别人看见你,心里生恭敬心,他心里想:哎呀!你可能是得无生法忍了!你常常自己修行,自然这个烦恼它不动,也是值得恭敬的;就是没得无生法忍,也接近得无生法忍了,也是值得恭敬的,我们佛教徒就容易团结,容易和合。我们不这样做,表面上,大家是你赞叹我、我赞叹你,但是在心里面没赞叹,很多的问题都出来了,我们佛教不庄严。我看《佛法与科学》前面有胡适之的一篇序,胡适之说什么话?早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我们不要说胡适之他毁谤我们,我们自己反省一下,他说得对不对?我们要想啊,他没有说错,我认为,我认为他没有说错。所以我们佛教徒要反省一下,我们要念阿弥陀佛,好!求生净土,好!但是你也要想一想在这个世界的佛教,怎么样能住持下去?我们长时期的这样子不庄严,我认为佛教就灭亡了,就会灭亡了。

  

  我们这里四众弟子都有,我就说我们出家人,我到佛学院去学习佛法,我初级班三年毕业、高级班三年毕业,我研究所多少年毕业,然后,我也能讲、我也能写,我可以做老师了,是的!也很难得,很好!其实,能讲经说法、能写文章,谁不会啊?一个在家居士,他原是来大学毕业以后,在大学里面教书,或者在中学里教书,他想要写一写佛法的文章很容易,他要讲经说法很容易,不是个难事,不是难事。我们现在的佛学院里面很多要请在家居士来上课,还未必是有信心,就是大学教授,他对佛法不见得有信心,他来给我们讲课,庄严不庄严啊!

  

  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可能和别人想法不同。我的想法:自私一点,也是对的。怎么自私?我学习佛法是为了自己修行的,不是要为人讲的,这叫做自私。我的意思应该这样子,自私一点。我学习这部经,我就自己用功修行,我的目的是这样子,修行,你得圣道了的时候,我认为,我在佛学院里也讲过课,我看见很多人都是载道之器,都是能得圣道的,我看见好多在家居士也能够得圣道,但是为什么没得呢?就是你没走这条路,你没有这个私心:我就是为了自己修行来学习佛法,你没有这个私心,你没有这个念头;你若有这个念头的时候,我认为你能成就,你能得圣道!

  

  我们读这个《阿含经》也好、读《大宝积经》、读《大般若经》,我们从经论上看见一件事,就是有的众生听佛说法,就是佛说法的当时,就有人得圣道了,就得圣道了;还有的是结夏安居,我们出家人结夏安居,结夏安居三个月,九十天,喔!他得了四禅八定了,他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了。当然也有人没有得的,也是有。但是看出来,不是太难的事情,问题就是你要努力,你要努力就会有成就。但是不努力,你没有做这样的努力,就是老想要:我为你做师长,我给你做师父,我给你讲,老想这个事,南无观世音菩萨!老想我要发表一篇文章,要写文章,心里面老注意这件事,那就不行,那就不能。你要注意自己修止观,那我认为就有可能。如果你若得了圣道,这个人不会写文章吗?得圣道的人不会写文章?我看不可能的事情。写文章是智慧,他有那个智慧的时候,写文章不是难事,他是能写的。你看《济公传》,你看济公的文章怎么样?这文章非常好,我说闲话说太多了,现在已经到点了。

  

  「乃至云何应修十八不共法」,就是我们对于佛法,听闻佛法的时候,自己没能深入地去学习,不提出问题,就表示这个人没有特别用心,所以他的善根栽培得不够,所以今生再遇见这般若法门的时候,没有信心,心不清净。我们昨天讲过的:「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六波罗蜜在这个文上看,是约发菩提心的菩萨度化众生的意思,用六波罗蜜来度化众生。下面说,「云何应修内空?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就是菩萨行六波罗蜜度化众生的时候,观察六波罗蜜和一切众生都是寂灭相,是无所得的意思。「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这是约因说,约自己用功修行说的。「云何应修佛十力?乃至云何应修十八不共法?」这是约自己修行得到无上菩提,约果说的。由因而得果,这是前后这一段文的次第,姑且可以这样解释。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罗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行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罗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是第三科「天主尊敬般若以成叹人」。前面「叹人」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明信人的功德」,相信般若法门的人的功德,第二科「明不相信人的过失」,现在是第三科「天主尊敬般若以成叹人」,这个释提桓因他对般若波罗蜜特别得尊敬,来成立前面赞叹修学般若人的功德,这用意是这样子。这一科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前边舍利弗尊者说:不久行六波罗蜜的人,他听闻了般若法门会谤毁。这底下释提桓因说:这个人不久行般若波罗蜜、不久行六波罗蜜,他没有栽培善根,他的善根栽培得不够,所以他若不相信般若法门,那是很自然的事情,是这样的意思。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就是对尊者舍利弗说。「是深般若波罗蜜」,这甚深、无相这个般若法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没有能够亲近很多的佛,没能长时期修行六波罗蜜,修行「檀那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就是戒,「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毗梨耶波罗蜜」是精进,「禅那波罗蜜」就是定,这「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他不久行六波罗蜜。没能够久行「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就是修行六波罗蜜的时候,要观察都是寂灭相,那就是空的意思。

  

  不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不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行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有何可怪?

  

  「不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这就是六波罗蜜里面的禅那波罗蜜,把它详细地说出来,就叫做「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这个禅那波罗蜜原来就是色界四禅,也包括四无量心、和四无色定在内。这里边的意思,色界四禅是有漏的四禅,是有漏的;但是这个佛教徒想要得圣道,还非要有禅不可,你非要修禅不可;你不修禅,你的内心散乱,是没有力量能断烦恼、能见真理的。所以非要修禅的时候,令心里面寂静住;寂静住了,他才有堪能性,能够进一步断惑证真的。所以禅对于佛教徒想要转凡成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只是在文字上学习,而不去修禅,你就是停留在初一步,你很难得到殊胜的境界。

  

  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称这个禅为「上人法」,得上人法。「上人法」什么意思?就是超过人以上的境界。我们人的境界是怎么回事?人的境界,人就是在欲里面生活的。这个欲界里边,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都是在欲里面生活。人也是在欲里面生活,当然好过三恶道,在欲里面生活,这个心老是乱,老是散乱。这个散乱的境界,我们人自己不感觉到有什么问题,但是你若想要进步,它就是无堪能性,没有这个能力。就像你在社会上工作,一种工作,你若有专业知识,你才能够负责这件事;你没有那个知识,这件事是不知道怎么做的。

  

  所以我们佛教徒若想要进一步得圣道,你一定要多静坐,这件事是非做不可。静坐成功了,当然最好是得色界四禅;如果没能,你也要超过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才好一点,不然的话,老是平平常常的。说是我们学习了很多的能力,还是平平常常的境界,你还是平平常常的。人与人之间,我办不到的事情你能办到,我对你就感觉到你很强,你高人一等;但是,若是在佛菩萨的境界来看,都还是很平常,只要你没得禅定,你还是很平常。当然佛教徒得禅定,和外道不同:这个外道修禅定,他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得神通,得了神通的时候,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佛教徒不是这个意思,佛教徒的意思,得了神通,一方面自己可以学习般若波罗蜜、断惑证真,一方面可以广度众生,有大悲心和大智慧境界,这和外道是不同。但是这件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成功的,你就是得要拿出时间来做这件事,修禅定、在禅定里面修毗钵舍那,然后可以断惑证真、得圣道了。

  

  这件事,我们现在的人,吃饭吧,要有个速食店,很快地就吃饱了;读书吧,要有个速成班,很快地就毕业了;我们学习佛法也是,要走个捷径,你要十年,我一年就成功了;当然,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心理,但是佛法不是这么回事。佛法的意思,明白一点说,还是大器晚成!从经论上看还是这样的。譬如说,这个声闻人,最利根人三生可以得圣道,钝根人要六十劫才能得圣道。辟支佛若是利根人要四生,就比声闻人慢了一生;钝根要百劫,要一百劫才成够得圣道。若是菩萨根性的人,要三大阿僧祇劫,并不是说是一生就成佛了,经论上不这么说,就是时间要久,你的功德多,你的智慧高,就是要长时期地栽培,所以佛法的意思是大器晚成,是这么一回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4》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